绪论 6
第一节 研究源起 6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0
一、国外研究现状 10
二、国内研究现状 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7
一、研究思路 17
二、创新之处 19
第一章 陆川电影创作的语境特征及命名策略 23
第一节 陆川电影创作的语境特征 23
一、体制语境的“双重缝隙” 25
二、电影创作迎来“无代期” 30
三、电影作者的“资本消费期” 36
第二节 陆川的自我命名策略 42
一、假“第七代”之名 43
二、“体制中的作者”的演进 46
三、隐匿的电影作者 49
第二章 陆川电影的本体解读 58
第一节 陆川电影的题材选择 58
一、生死境遇中的极限体验 60
二、极限体验中的人文思辨 65
三、异质时空中的作者表达 70
第二节 陆川电影的影像风格 74
一、极具象征的空间造型 74
二、不拘一格的摄影风格 81
三、灵活细腻的声音处理 89
第三节 陆川电影的叙事特色 96
一、逐渐复杂的叙事视点 96
二、违反常规的叙事结构 102
三、相对虚弱的人物塑造 107
第三章 陆川第一、第二阶段电影对当下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 117
第一节 早期富有远见的理论自觉 117
一、电影工业体制化的预言 118
二、对电影“作者论”的改造 120
第二节 第一、第二阶段的创作定位 123
一、对体制的遵守和僭越 123
二、第一、第二阶段“作者电影”的追求 127
第三节 第一、第二阶段的发展策略 130
一、摆脱“第六代”的影响 131
二、对“超民族”价值理念的追寻和探索 133
三、陆川“作者电影”的文学式特征 136
第四章 陆川第三阶段电影与商业社会的转型 143
第一节 《王的盛宴》之后的陆川——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商业电影转型需求 143
一、从消费社会理论和交往维度解读当代消费社会中的商业电影 146
二、国产“烂片”票房大卖的合理性分析 150
三、陆川的电影创作转型需求 151
第二节 第三阶段创作转型之后的陆川 153
一、逐渐弱化的“作者”特征 153
二、“作者”风格的挣扎 157
三、“作者电影”与工业化生产 159
第三节 对陆川的第三阶段转型和电影产业大潮的反思 164
一、何为电影? 164
二、国内产业电影现状和反思 169
三、“后作者”时代的陆川的未来走向:一种未来可能性向度的阐述 178
结语 181
参考文献 185
附录 195
附录一:陆川电影作品简介 195
附录二:陆川电影作品的主要获奖情况 206
附录三:关于陆川研究的其他文章 210
试分析影片《可可西里》中的空间叙事 210
双重转型的悖论性合谋——试分析姜文、陈凯歌、陆川的近期创作 220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