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3
风骨 3
高显鉴篇 4
高显鉴:沙磁文化教育的“操盘手” 5
从江津到磁器口 6
大学校长改良酱油 8
沙磁文化区的背后推手 10
名流云集的生生花园 12
马寅初篇 14
马寅初的重庆往事 15
张伯苓篇 20
张伯苓:抗战文化教育的一面旗帜 21
中篇 27
荣光 27
艾中信篇 28
艾中信:对沙坪坝有着无限怀念 29
艺术在战火中闪光 31
常书鸿篇 33
常书鸿:用画笔记录大轰炸瞬间 34
傅抱石篇 40
傅抱石:往往醉后见天真 41
给父亲打酒是我的任务 42
金刚坡下山斋 43
竹阴读画 46
秦宣夫篇 52
秦宣夫:在磁器口挥洒“中国色彩” 53
留学法国,与悲鸿成莫逆之交 54
客居磁器口,留下传世精品 56
半个世纪后,女儿来渝寻找画中场景 58
多情画笔,留下动人风景 60
那一座凤凰山顶上 62
在中国美术馆,看到70年前的磁器口——观“抱朴自然:秦宣夫艺术展” 64
70年前的重庆风景 65
生动记录磁器口生活 66
磁器口的艺术实践影响一生 67
吴冠中篇 70
吴冠中:恋恋风尘,难忘重庆 71
在重庆,他踏上新的艺术征程 72
在重庆,他获得了甜蜜的爱情 74
忆重庆,难忘的“第二故乡” 76
吴冠中笔下的巴渝美景 78
嘉陵江上 79
水田 80
乌江老街 81
夜航 82
吴作人篇 83
吴作人:在磁器口创作“抗战三部曲” 84
徐悲鸿帮助他去法国 85
战火毁灭了他的生活 88
在碉堡里完成旷世杰作 90
《重庆大轰炸》的传奇经历 92
徐悲鸿篇 94
徐悲鸿:沙磁八年居 嘉陵两岸情 95
在渝筹建中国美术学院 往返于嘉陵江两岸 96
在渝办画展引轰动 像奔马一样战斗 100
在渝八年 是徐悲鸿的艺术黄金期 102
磁器口:见证了大师的悲欢离合 104
《巴人汲水图》传奇画卷或与磁器口有关 108
徐悲鸿用诗写巴人 113
张书旂篇 115
百鸽图:从磁器口“出发”的和平使者 116
硝烟火海,激起画家创作冲动 117
为求传神,他专门到磁器口买鸽子 120
和平使者,战火中飞越太平洋 121
张书旂的传奇人生 与徐悲鸿齐名,作品被称“东方瑰宝” 126
“他一碗水就能画出花和鸽子” 129
“他教诲并影响了一大批人” 132
怀念书旂老师 133
群像集 140
陈之佛 140
陈之佛:“流憩斋”中苦求索 141
黄君璧 144
黄君璧:“饮绿轩”里写云烟 145
吕斯百 148
吕斯百:凤凰山上留经典 149
孙宗慰 151
孙宗慰:嘉陵江畔绘美景 152
下编 157
印迹 157
巴金篇 158
巴金:在抗战陪都再登艺术高峰 159
沙坪坝的茶馆,为巴金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环境 160
颠沛流离的旅途中,仍然笔耕不辍 162
在山城的寒夜,巴金开始《寒夜》的写作 164
磁器口老街,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 167
丁肇中篇 169
丁肇中:磁器口是他非凡人生的起点 170
来到磁器口 171
古镇里的童年 172
被大轰炸中断的学业 174
科学的种子在这里深植 176
丰子恺篇 177
丰子恺:“沙坪小屋”的传奇 178
“沙坪小屋”,流浪途中的蜗居 179
丰子恺在重庆再登艺术高峰 182
沙坪的美酒 186
郭沫若篇 190
郭沫若:文化巨匠的重庆生涯 191
一场“意义重大”的寿筵 192
写断笔尖著《屈原》 194
全家院子里的银杏树 195
情系古镇 留恋重庆 196
重庆值得留恋 198
林森篇 200
林森:为磁器口题词“小重庆” 201
“没有表情”的民主革命家 202
丹青墨宝留山城 204
王临乙篇 205
王临乙:在磁器口留下不朽之作 206
受命创作,用艺术书写历史 208
凤凰山上,恩爱相伴艰难岁月 210
夏云瑚篇 212
夏云瑚:在磁器口创办七七电影院 213
从小学徒到电影经纪人 214
彪炳中国电影史的辉煌业绩 216
在磁器口创办七七电影院 218
后记 219
看不见的磁器口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