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
第一篇 地理环境 2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北方长城区域地理环境及范围 23
第一节 北方长城地区的地理环境 23
第二节 先秦长城 28
第三节 秦汉长城 34
第四节 北朝各国长城 40
第五节 隋朝长城 45
第六节 金代界壕 47
第七节 明代长城 48
第八节 清代长城、边墙 52
第二章 东北地区长城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53
第一节 辽河、大小凌河流域地区 54
第二节 大兴安岭及嫩江平原地区 74
第三节 呼伦贝尔高原至克鲁伦河地区 86
第三章 华北地区长城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94
第一节 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以及辽宁西部地区 95
第二节 山西中北部高原,内蒙古岱海、黄旗海,河北西北部地区 112
第三节 陕西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124
第四节 汾、渭入河地区 141
第五节 阴山山脉南北地区 150
第四章 西北地区长城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65
第一节 六盘山以西陇中高原地区 166
第二节 河西走廊地区 177
第三节 贺兰山南北一线至黄河地区 190
第四节 玉门关以西至楼兰地区 200
第二篇 社会经济 211
第一章 中国北方长城地区经济概述 213
第一节 东北地区长城区域的社会经济 213
第二节 华北地区长城区域的社会经济 215
第三节 西北地区长城区域的社会经济 219
第二章 东北地区长城区域的社会经济 221
第一节 七老图山以东地区 221
第二节 七老图山以北、大兴安岭及其以西地区 296
第三章 华北地区长城区域的社会经济 327
第一节 京津冀及北部山地地区 327
第二节 太行山至六盘山之间的山陕地区 377
第三节 七老图山以西阴山、大青山、狼山南北及宁夏地区 428
第四章 西北地区长城区域的社会经济 505
第一节 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陇中高原与河西走廊地区 505
第二节 天山以南新疆地区 544
第三篇 民族 605
第一章 中国北方长城地区的民族 607
第二章 民族分布与构成 610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分布 610
第二节 各族活动范围 676
第三章 民族发展与演变 717
第一节 先秦秦汉时期各族的兴盛与消亡 71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各族的发展与演变 746
第三节 宋辽金时期各族的发展与演变 777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各族的发展与演变 790
第四章 民族流动与迁徙 829
第一节 先秦秦汉时期各族的流动与迁徙 82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各族的流动与迁徙 842
第三节 宋辽金时期各族的流动与迁徙 868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各族的流动与迁徙 883
第五章 政权建置 919
第一节 长城区域各民族建立的政权 919
第二节 各族政权的制度建设 991
第三节 各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1048
第四节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089
第六章 文化教育 1131
第一节 语言文字 1131
第二节 文化特征 1155
第三节 文化教育的发展 1191
第七章 社会习俗 1235
第一节 社会习俗与衣食住行 1235
第二节 精神文化 1311
第三节 思想与宗教信仰 1340
参考文献 1379
索引 1411
《中国长城志》编纂始末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