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
第一章 贵州土壤形成条件 3
第一节 地貌 3
第二节 气候 9
第三节 植被 16
第四节 成土母岩和母质 27
第五节 水文 35
第六节 人类活动与土壤 37
第二章 主要成土过程 40
第三章 土壤分类的原则、依据及分类系统 52
第一节 贵州省土壤分类的沿革 52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57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及土壤命名 60
第四章 土壤分布规律 78
第一节 贵州土壤分布概况 78
第二节 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78
第三节 贵州土壤的垂直分布 80
第四节 土壤区域分布规律 85
第二篇 土类各论 101
第一章 红壤 103
第一节 红壤土类概述 103
第二节 红壤亚类 116
第三节 黄红壤亚类 134
第四节 红壤性土亚类 152
第二章 黄壤 163
第一节 黄壤土类概述 163
第二节 黄壤亚类 190
第三节 漂洗黄壤亚类 218
第四节 黄壤性土亚类 230
第三章 黄棕壤棕壤 248
第一节 黄棕壤土类概述 248
第二节 暗黄棕壤亚类 260
第三节 黄棕壤性土亚类 284
第四节 棕壤土类概述 294
第四章 石灰土 紫色土 309
第一节 石灰土土类概述 309
第二节 红色石灰土亚类 320
第三节 黑色石灰土亚类 325
第四节 棕色石灰土亚类 329
第五节 黄色石灰土 334
第六节 紫色土类概述 339
第七节 石灰性紫色土亚类 350
第八节 中性紫色土亚类 357
第九节 酸性紫色土亚类 364
第五章 粗骨土 石质土 红粘土 新积土 373
第一节 粗骨土类概述 373
第二节 酸性粗骨土亚类 380
第三节 钙质粗骨土亚类 391
第四节 石质土类概述 396
第五节 红粘土类概述 402
第六节 新积土类概述 404
第六章 沼泽土 泥炭土 潮土 山地草甸土 407
第一节 沼泽土类概述 407
第二节 沼泽土各亚类状况 412
第三节 泥炭土类概述 419
第四节 潮土类概述 423
第五节 山地草甸土类概述 427
第七章 水稻土 438
第一节 水稻土类概述 438
第二节 淹育型水稻土亚类 457
第三节 渗育型水稻土亚类 468
第四节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485
第五节 潜育型水稻土亚类 506
第六节 脱潜型水稻土亚类 530
第七节 漂洗型水稻土亚类 544
第三篇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 555
第一章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兼土层厚度) 557
第一节 土层厚度 557
第二节 耕层土壤质地 560
第三节 土壤容重 562
第四节 土壤酸碱度 563
第五节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567
第二章 土壤养分状况 569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与全氮 569
第二节 土壤磷素 578
第三节 土壤钾素 585
第四节 土壤微量元素 593
第三章 土壤肥力综述 598
第一节 土壤肥力的区域差异 598
第二节 高产稳产土壤肥力特征 602
第三节 土壤肥力的演变 611
第四节 土壤肥力的调控 615
第四篇 土地、土壤资源及开发利用 619
第一章 土地、土壤资源状况 621
第一节 土地、土壤资源状况 621
第二节 土地资源特点 634
第二章 土地的开发利用 645
第一节 土地开发利用历史 645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646
第三节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55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659
第三章 低产田土的改良利用 663
第一节 坡耕地的改良利用 663
第二节 潜育性稻田的改良利用 674
第三节 望天水田的改良利用 681
第四章 贵州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688
第一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688
第二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论述 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