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民主 第4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卫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8890
  • 页数:609 页
图书介绍:“政策民主”是一个新的民主概念,因为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在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中,还没有人使用这样的概念。将“政策民主”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自成系统的民主理论,强调的是将“政策”与“民主”联系在一起,可以构成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主形态。全面认识“政策民主”,不仅有助于中国的民主发展,也对改善中国的政策过程有重要的帮助。本书是“政策民主”的第四部,其内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民主”实践发展的总体说明,涵盖的时间是从1976年10月开始,到2012年9月终止,即中共“十大”后期至“十七大”时期。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再现不同时段的政策民主实践场景,不仅展示了实践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基本经验,也指出了未来实践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强调政策民主实践的发展既丰富了中国的人民民主理论,也对推动中国民主的系统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前言 1

第一章 “政策纠错”的基础性作用(1976年10月—1982年8月) 3

一 确立实事求是的政策评价标准 3

(一)政策评价与“真理标准讨论” 3

(二)“大民主”不利于政策选择 9

(三)以实践标准检视以往的政策错误 13

二 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选择 16

(一)“教育革命”与工农兵学员 16

(二)一年内召开两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17

(三)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的政策纠错路径 20

三 终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 23

(一)影响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3

(二)面对多重压力的政策讨论 25

(三)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决策 27

(四)回城风波与政策再调整 29

(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检视 31

四 回归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 34

(一)制度层面的“拨乱反正”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 34

(二)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37

(三)恢复“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 39

五 保障农民权利的政策举措 41

(一)“农业学大寨”引出的政策质疑 42

(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试点 43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选择 45

(四)农村政策纠错中的五个“突破” 49

六 确定政策发展方向 51

(一)“现代化”方向 51

(二)“开放”方向 52

(三)“先富”方向 54

(四)“市场经济”方向 54

(五)“调整”方向 55

(六)“民主”方向 58

(七)以“纠错”为基础的“政策民主” 59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与政策放开(1982年9月—1987年9月) 66

一 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 66

(一)作为“总政策”的改革开放政策 66

(二)先农村后城市的政策步骤 69

(三)“渐进式”发展的政策要求 71

二 “放至全民”的宪法讨论 72

(一)为政策奠定法制基础 72

(二)全民参与的宪法讨论 73

三 “放权”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 75

(一)控制政策权力的要求 75

(二)“简政放权”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 76

(三)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 79

四 “放两年再看”的私营企业政策 80

(一)“大碗茶”的出现 80

(二)“傻子瓜子”风波 81

(三)慎重对待私营企业的政策态度 84

五 “全面放宽”的农村政策 86

(一)农村政策聚焦点的变化 86

(二)放宽农村政策的具体措施 88

(三)“放开”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91

(四)“撤社建乡”的制度性安排 94

(五)政策放宽带来的多样性机会 97

六 “放开物价”的“价格双轨制” 99

(一)价格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100

(二)应对物价上涨和“抢购风” 102

(三)“放开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 105

七 建立新的政策机制 106

(一)为政策破除“制度性障碍” 106

(二)引入新的政策机制 109

(三)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的“政策民主” 111

第三章 发展中求稳定(1987年10月—1992年9月) 116

一 发展是硬道理 116

(一)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路线 116

(二)注重经济快速增长 118

(三)支持发展的重要条件 120

二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120

(一)以副食补贴的方法应对物价上涨 121

(二)“物价闯关”引起的波动 123

(三)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理顺物价关系 124

(四)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 126

三 调整企业政策和产业政策 128

(一)搞活国有企业 128

(二)对乡镇企业的整顿 131

(三)支持私营企业发展 133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 134

(五)注重企业发展动力 136

四 深化农村改革 137

(一)发展高质农业 137

(二)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139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41

(四)启动村民自治 142

(五)对“徘徊”状态的政策解读 145

五 扩大对外开放 146

(一)国际大循环与沿海发展战略 146

(二)海南建省与开放 148

(三)上海浦东开发 151

(四)内陆与沿边开放 151

(五)调整外贸政策 152

(六)注重开放政策所要求的四个“结合” 154

六 服务于发展的科技政策 155

(一)推行“火炬”计划 155

(二)确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157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158

七 关注民生政策 160

(一)实施“菜篮子工程” 160

(二)住房制度改革 162

(三)由“输血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 163

(四)重视回应与分配的“民主政策” 165

八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168

(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 168

(二)注重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 171

(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讨论和民主表决机制 174

(四)政治协商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保证 176

(五)鼓励群众的政策参与 178

(六)支持“发展”的“政策民主” 179

第四章 走向市场经济(1992年10月—1997年8月) 183

一 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要求 183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 183

(二)按市场经济要求确定的政策目标 186

(三)注意市场与民主的关系 187

二 宏观调控初露锋芒 193

(一)宏观调控的着重点 193

(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 194

(三)物价上涨的调控 196

(四)财政收支的调控 198

(五)对外贸易的调控 200

(六)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学习” 201

三 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203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目标 203

(二)国企改革的六项举措 205

(三)规范乡镇企业发展 207

(四)制定产业政策的规范性程序 209

(五)“渐进式”的企业改革要求 211

四 重视三农问题 212

(一)三农政策制定程序化 212

(二)发展大农业 213

(三)农民减负与增收 217

(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 220

(五)“目标导向”的政策利弊 223

五 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 223

(一)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 224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7

(三)教育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民主要求 229

六 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31

(一)“八七”扶贫攻坚 231

(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3

(三)改革企业职工养老制度 235

(四)推进城镇住房改革 236

(五)关注产品质量 238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40

(七)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242

七 机构改革与依法决策 243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机构改革 243

(二)建立公务员制度 244

(三)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的要求 246

(四)与“市场化”结合的“政策民主” 247

第五章 适应经济全球化(1997年9月—2002年10月) 252

一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252

(一)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 252

(二)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255

(三)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 257

(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内政策的影响 259

二 国企改革攻坚 261

(一)国企三年脱困的政策思路 261

(二)国企改革的政策效果 264

(三)国企职工下岗的政策要求 265

(四)实施再就业工程 267

(五)强化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作用 269

(六)减轻就业压力的其他政策措施 271

(七)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基本评价 273

三 “攻关”的三大政策 274

(一)城市“低保”全覆盖 275

(二)基本实现“两基”目标 277

(三)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 280

(四)三大“攻关”政策的民主要素 283

四 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三农政策 284

(一)两本书揭示的三农问题 285

(二)土地政策的发展 288

(三)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292

(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95

(五)启动乡镇改革 299

(六)走向制度化的村民自治 302

五 环境保护与西部大开发 305

(一)退耕还林还草试点 305

(二)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环保计划 308

(三)打造“节水型”社会 310

(四)注重“洪水管理” 312

(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设想 314

(六)环境保护中的不当与正当政策行为 315

六 行政改革与政府创新 318

(一)力度最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318

(二)依法行政的要求 320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22

(四)实施价格决策听证 324

(五)地方政府创新 326

(六)推动政策过程开放的要素 327

七 决策民主与政策参与 329

(一)决策民主的新要求 329

(二)人大制度创新 331

(三)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333

(四)增强政策开放性的“政策民主” 336

第六章 营造政策保障体系(2002年11月—2007年9月) 341

一 危机处理保障 341

(一)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政策过程 341

(二)积极应对禽流感 344

(三)建立四级应急响应体系 346

(四)危机管理政策模式的形成 348

二 反哺三农保障 350

(一)取消农业税的税费改革 350

(二)发放三项补贴 352

(三)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354

(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55

(五)保障农民工权益 358

(六)推进新农村建设 360

(七)“反哺”三农的政策效果 365

三 经济发展保障 367

(一)维持经济快速增长 367

(二)调整人民币汇率 373

(三)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75

(四)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共识” 376

四 基本安全保障 378

(一)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 378

(二)药品安全的政策措施 382

(三)饮水安全的基本保障 385

(四)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和防范 387

(五)公民人身安全保障 390

(六)安全保障中的民主要素 391

五 资源与环境保障 394

(一)解决“电荒”问题的政策要求 394

(二)开启石油战略储备 397

(三)鼓励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政策 399

(四)“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选择 402

(五)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五种政策机制 404

六 收入分配保障 406

(一)落实最低工资标准 406

(二)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07

(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408

(四)城市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 410

七 公共服务保障 411

(一)行政许可法与公务员法的颁布 411

(二)“服务型政府”取向的改革要求 413

(三)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415

(四)政务公开的新要求 418

(五)行政服务中心的普及 421

(六)建立公共服务新机制 422

八 和谐社会的民主保障 423

(一)提高执政能力的政策要求 42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要求 426

(三)党内民主的新发展 427

(四)更高层级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改革试点 429

(五)“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 430

(六)行政机关民主决策的程序性规定 435

(七)提供基本保障的“政策民主” 437

第七章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7年10月—2012年9月) 443

一 着力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443

(一)“保八”和“保七”的努力 443

(二)抑制CPI上涨趋势 447

(三)低位运行的股市 449

(四)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50

(五)中国经济政策成功的要素 455

二 化解金融危机压力的三农政策 458

(一)及时调整三农政策的侧重点 458

(二)以增加投入和补贴保证粮食丰收 460

(三)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减轻农民负担 461

(四)解决农民工“倒流”问题 464

(五)维系农村发展动力 466

三 以危机管理政策模式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 469

(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救灾过程 469

(二)汶川大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过程 470

(三)处理“三鹿奶粉事件” 474

(四)应对甲型H1N1流感 476

(五)危机管理政策的经验积累 477

四 减轻社会压力的民生政策 479

(一)提高标准的开发式扶贫政策 479

(二)注重“应保尽保”的城乡“低保”政策 481

(三)城乡合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483

(四)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485

(五)建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488

(六)覆盖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助学政策 489

(七)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492

(八)注重民生政策的降压作用 495

五 医疗体制改革引入的新政策模式 497

(一)来自香港医疗融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497

(二)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议程调整 498

(三)由七套改革方案到九套改革方案 499

(四)新医改方案的讨论与征求意见 503

(五)政策决定与政策内容 505

(六)外来政策模式与中国典型政策模式的结合 508

六 “决策民主”的实践发展 509

(一)国家立法中的公开征求意见 509

(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争论 512

(三)地方人大的“开门立法”和“公开议事” 516

(四)地方政府的开放式决策 518

(五)限制决策权力的改革试点 522

(六)民主决策的程序化要求 524

七 “政策执行民主”的实践发展 526

(一)政策执行的民主要求和程序规定 526

(二)依法行政的创新做法 528

(三)“政社互动”的改革试点 533

(四)“网络舆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538

(五)地方“维稳”的政策模式 540

八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543

(一)维系中国政策发展的重要理念 543

(二)“大部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548

(三)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 551

(四)政策信息公开的规范性程序 552

(五)认同与压力体现的政策支持 554

(六)走向制度化的“政策民主” 555

第八章 推动民主理论发展的政策民主实践 561

一 人民民主理论与政策民主实践 561

(一)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561

(二)人民民主权力观在政策领域的体现 565

(三)政策民主对人民民主权利观的发展 569

(四)政策参与体现的人民民主参与观 572

(五)人民民主价值观的政策化特征 576

(六)人民民主社会观与政策的联系 577

(七)人民民主法治观与“政策法治化”的实践 580

(八)人民民主制度观带来的政策制度化发展 582

(九)人民民主文化观的政策文化要求 585

(十)人民民主政治发展观与“政策主导”的政治发展范式 586

二 使发展政策民主成为自觉行为 588

(一)政策民主实践发端的重要条件 588

(二)政策民主实践的基本经验 589

(三)政策民主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591

三 中国民主的系统性发展 593

(一)发展多种形态的民主 593

(二)需要系统化的中国民主 596

(三)民主系统的支持性条件 597

参考书目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