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赵月枝 1
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3
一、“先知”与知识分子——学术的伦理与天职 3
二、何为政治?——政治的伦理及其悖论 18
三、“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37
四、学术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韦伯的新闻思想与实践 53
五、今天,重读韦伯的意义 60
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与赵月枝教授的对话 67
一、中国的现代性、革命与工农的主体性问题 67
二、市场化改革与民主问题 73
三、大众传播、新纪录运动与社会“底层”表述 81
四、西方中心主义、后现代理论与马克思的幽灵 88
五、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与批判知识分子的责任 93
六、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使命 108
国家、市场与传媒 117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一)——解读央视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 117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二)——再读央视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 131
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 145
转型社会与央视《新闻调查》的自我理解——关于《新闻调查》栏目十周年的思考 154
“幸福”与“舌尖”——关于央视的两则评议 162
也谈启蒙、媒体与文化产业 167
媒体的狂欢——对台湾地区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171
作为社会存在的新闻与新闻事业——关于新闻理论中诸概念的重新思考 184
附录:“再讨论”是迟早要发生的——读吕新雨《以人的社会存在为背景的新闻与新闻事业》及《新闻大学》“编者按”&陈 坚 193
历史、社会变革与中国影像 203
《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 203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 223
“底层”的政治、伦理与美学——2011年“南京独立纪录片论坛”上的发言与补充 248
纪录的美学——从本雅明的“灵晕”说起 262
当女权主义遭遇纪录片——一场未完成的学术讨论 272
熟悉的陌生人——格里尔逊在中国 293
“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伊文思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316
中印独立电影之差异 323
微观,还是宏观?——在“微观叙事:张小涛+李一凡的社会图像”展览研讨会上的发言 326
代后记 2013年9月10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 331
第二版跋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