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消除隔阂 搭建桥梁 1
二战后的科技政策 3
难题的研究与对策 4
1947年的贝尔实验室 5
将时间推进到2015年 7
更全面的研究视角 10
第二章 科学研究与工程研究的分界线 14
知识界限和教育机构 17
界限、分类和定义 18
物理学和电气工程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19
第三章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线性模型的不足 2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扩散与部署 23
万尼瓦尔·布什和《科学:无止境的前沿》 24
工程学和二战胜利 25
其他语境中的线性模型 27
重新审视因果关系的方向 28
超越线性模型 29
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新视角 32
第四章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名称的起源 35
“研究”术语的变化(1880-2000) 36
纯粹科学 37
应用科学 38
工业研究 38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39
研究分类与研究现实之间的挣扎 40
美国伟大实业家的政策主导优势 41
《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中的三条原则 45
适当画线 47
第五章 发明—发现循环模型 49
诺贝尔奖得主和工业实验室 57
工业研究与固态物理学 59
从磁分子束到核磁共振 62
学术领域和工业领域中的核磁共振研究者 66
实践中的发明—发现循环模型 67
第六章 制度文化的重要性——以贝尔实验室为例 71
贝尔实验室和诺贝尔奖 72
贝尔实验室文化史剪影 75
贝尔实验室的科研文化要素 81
失败的自由和等待成功的耐心 82
协作——主要的互动模式 83
竞争——实现个人抱负的主要模式 84
与同行紧密互动 85
行政领导从内部选拔 85
平等主义的精英管理制度 88
在招聘、晋升和复审中,优秀是一种美德 90
制度结构和研究原则的相互作用 91
对制度研究文化的反思 94
第七章 设计彻底创新的研究机构 97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 98
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 99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工学院 102
如何在UCSB创建工学院 104
作为合作研究机构的UCSB 107
设立共享的设施和资源 109
稳健的招聘和晋升系统 110
长期战略性思维 111
外部力量 111
珍妮莉娅研究学院:针对研究的实验 113
建立合作研究机构 116
建立一个精英机构 118
最佳行政支持 120
资源共享 121
聚焦于竞争优势 122
与相关组织建立联系 124
卓越研究的共同要素 125
第八章 彻底重构科技政策的必要性 127
教育,理论与实践 129
从国家层面反思科学和技术政策 131
构建多学科的研究环境 133
第九章 如何推进科技政策 138
建议1:开发新语言 139
建议2:重构研究环境 140
建议3:建立科技政策分析的新框架 143
附录1 人名对照一览表 145
附录2 机构名称一览表 151
附录3 缩略词一览表 153
附录4 专业词汇一览表 156
后记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