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认同理论 1
第一节 认同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1
一 认同的含义 1
二 认同的根源 2
三 认同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6
第二节 社会认同理论 14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产生 15
二 社会认同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 15
三 社会认同构建的益处 18
四 社会认同缺乏的危害 19
第三节 社会认同的实现 21
一 社会认同的实现 21
二 社会认同实现的方式 22
三 社会认同理论的借鉴 27
四 社会认同理论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29
第二章 社会心态理论 40
第一节 心态理论 40
一 心态问题研究 40
二 心态构成要素 41
三 心态的特征 42
第二节 社会心态理论 43
一 社会心态释义 43
二 社会心态的本质、特征及表现 44
三 社会心态产生的根源 46
第三节 社会心态健全 48
一 社会心态健全释义 48
二 社会心态健全的表现 49
三 社会心态健全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 50
四 社会心态健全的自我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 53
第三章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秩序及心态教育 56
第一节 国家认同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 56
一 国家认同与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 57
二 国家认同与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构建的认知—情感反应模式 59
三 认知—情感反应模式与符号体系的构建 61
第二节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和秩序 65
一 社会认同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话语 65
二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关键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家秩序 65
三 以知觉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类型和秩序 68
第三节 重视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心态教育 73
一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要性 73
二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点 75
三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方法 76
第四章 道德行为形成与社会心态的五个认同功能 78
第一节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社会心态的起点作用 78
一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社会心态的两个主要特点 79
二 社会心态构建道德行为起点的表现 81
三 社会心态对道德行为产生的起点作用 84
第二节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伦理心态的构建作用 88
一 伦理与心态 88
二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伦理心态构建作用的主要表现 89
三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伦理心态构建作用的评价 94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五个认同功能 98
一 对祖国的认同 99
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102
三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02
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04
五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认同 107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114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状况 114
一 西北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 114
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教 116
三 西北少数民族的藏传佛教 119
第二节 宗教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生命体本源 123
一 从生命体本源聚焦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124
二 相关调研样本分析 127
三 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人类生命体本源进化 129
第三节 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132
一 我国社会生活的性质和结构决定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 133
二 国家公民身份和族群身份与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 136
三 认识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两个重要概念 138
第六章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研究 143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 143
一 西北少数民族及其心态含义 143
二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现状 144
三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的四个影响因素 150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与适应型角色和创新型角色的关系 151
一 心态和角色的关系 152
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心态与适应型角色和创新型角色的关系 153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社会变迁中兰州少数民族心态研究 159
一 社会变迁中的兰州市少数民族 160
二 社会变迁中的兰州市少数民族心态的特点 162
三 构建和谐的兰州市民族心态 163
第七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 165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 166
一 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 166
二 西北少数民族以善、诚、情为本的日常交往心态 168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产生的原因 173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特色 175
一 多元性与包容性统一 175
二 优越感与危机感并存 176
三 宗教性与政治性牵连 177
四 地区性与国际性结合 178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三个善特点 179
一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数据检测分析 179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三个“善” 180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善特点形成的原因 183
第八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八大心态 187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社会心态 187
一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诠释 188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特点 190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 193
四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功能和作用 196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 198
一 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在日常交往中的特殊性 198
二 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心态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201
三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法制化建设的构想 206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民族群体心态 208
一 民族群体心态的相关理论阐释 208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民族群体心态的特点 213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民族群体心态评价 217
第四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爱国心态 221
一 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鲜明特点 221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三大爱国心态 225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爱国心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32
第五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 236
一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构成的三要素 237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表现 239
三 宗教对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形成的影响 242
四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形成的数据检测分析 245
第六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伦理心态 248
一 伦理心态 248
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伦理心态的四个构建 250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伦理心态形成的原因 256
第七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 260
一 有关同情的理论阐释 260
二 西北少数民族同情心态的表现 263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同情心态的三个重要特点 268
第八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幸福心态 270
一 马克思关于幸福的阐释 271
二 幸福心态的含义 278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幸福心态的三个表现 279
第九章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 29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与民族团结理论 290
一 中国共产党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宗教理论 290
二 中国共产党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 294
三 正确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 297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民族团结 300
一 中国穆斯林特色的三个团结思想 300
二 伊斯兰教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 303
三 伊斯兰教团结思想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 304
第三节 西北地区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 310
一 藏传佛教团结思想的本源 311
二 藏传佛教的团结观念 313
三 藏传佛教团结思想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 314
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以“趋社会性情感”联动机制为视角的研究 322
一 “趋社会性情感”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世界” 322
二 “趋社会性情感”与“三个世界”和宗教信仰的关联性 329
三 宗教信仰的“趋社会性情感”对民族共同体互动关系的影响 332
第十章 宗教信仰与西北地区回族日常交往心态 335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 335
一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的数据检测分析 336
二 回族无意健全的宗教心态和有意健全的生活心态 337
三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二元建构的分析 341
四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二元建构的原因 342
第二节 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 344
一 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数据检测分析 345
二 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阶段 347
三 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社会凝聚力 353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回族日常交往 354
一 后现代语境简述及皮尔逊级差相关检测分析 354
二 后现代语境中回族日常交往的表现 357
三 后现代语境中回族日常交往的研究 362
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关系——以A县B回族乡为视角 364
一 A县B回族乡基本概况 364
二 A县B回族乡宗教态度与宗教心态 367
三 宗教态度的意义 370
第十一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偏差行为与社会心态建设 374
第一节 社会偏差行为的理论研究 374
一 偏差行为 374
二 社会偏差行为的实质、特征和表现 375
三 社会偏差行为产生的一般原因 376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偏差行为 382
一 宗教仍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 382
二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偏差行为 383
三 引导发挥宗教的正面社会功能 385
第三节 民族地区社会群体事件背后的群体心态 386
一 群体心态 387
二 社会群体事件中的群体心态表现 388
三 辩证看待社会群体事件背后的群体心态的善和恶 392
第四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心态建设 393
一 加强日常交往社会心态建设 394
二 建设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的社会心态 395
三 建设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心态 397
四 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社会心态 399
第十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 401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中社会心态的调节和生成 401
一 民族团结与社会心态 401
二 社会心态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调节 404
三 通过社会心态的调节发挥民族团结教育作用 409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与民族团结对策研究 411
一 民族关系释义 411
二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 412
三 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对策 415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420
一 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 420
二 正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构建各民族互相平等的友善关系 421
三 正确处理浓和淡的关系,构建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421
第十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往 423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423
一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 423
二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冲突的表现 424
三 解决跨文化沟通的偏差行为 4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交往 427
一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交往概述 428
二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交往路径 431
三 跨文化交往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33
第三节 跨文化交往与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 435
一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理想 435
二 跨文化交往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夯实的基础 442
三 跨文化交往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关系处理的基础 444
四 跨文化交往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446
五 坚持“三个”原则,促进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转型 448
六 加强文化交流与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新 450
七 西北民族地区的中国梦理论和现实的集体行动逻辑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