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论理 3
论昆剧《十五贯》的成功与启示 3
论昆曲的继承与发展 10
昆剧向何处去 19
昆曲如何奋斗才有出路? 24
师资是昆剧抢救、继承的关键 28
昆曲必须姓“昆” 34
昆曲唱念咬字 亟待规范统一 40
成功演出带来的思索 46
谈艺 53
谈昆曲各行当的表演特点 53
谈谈对“四功五法”的新认识 60
昆曲末行在“三脚撑”戏中的作用 65
三个同类人物的不同塑造 69
谈昆曲服装“宁穿破,不穿错”的重要性 75
谈“介白”这门学问 79
谈谈拍曲和读文 83
选好道具用好扇 86
整理、编导台版《狮吼记》的思考 89
传统昆曲与其他传统艺术的完美交融 92
说戏:《卖书纳姻》 96
说戏:《十五贯·判斩》 103
说戏:《十五贯·见都》 110
说戏:《十五贯·疑鼠》 115
说事 125
说说昆曲的故事 125
平凡的起点 126
拉大幕是学艺的好课堂 128
舞台就是床 129
不睡床上睡床下 131
不睡卧铺睡椅下 132
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 133
澡堂会议决定了剧团的命运 134
家庭戏班与“世”字辈 136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国风苏昆剧团 138
在剧团过第一个春节 140
进团后学员的零用钱 141
第一次登台 142
我的启蒙老师包传铎 144
突然倒嗓演《水斗》 145
剥光的鸡蛋脸 147
窘困南京 148
看戏有益 150
周传铮老师为我们上唱腔课 152
启蒙老师的教学理念 153
昆剧《十五贯》诞生记 154
抄剧本与学工尺谱 156
一张说明书之谜 158
小剧团进了中南海 159
步行去紫光阁开会 161
不寻常的奖励 163
载誉归来 164
传瑛老师的远见选择 165
传瑛老师带头跑龙套 167
看传钤老师演《打店》 168
赴宴 170
为俞振飞先生配演《醉写》 172
救场:饰演过于执 173
救场:饰演周忱 175
救场:再演况钟 176
救场:饰演裴少俊 178
一位受人尊敬的笛师一李荣圻 180
背纤,拉来了满台道具 182
下乡演出,喝浇过粪的农田水 184
五十年代末,戏曲界的浮夸风 185
从《鸣凤记》到《风筝误》 186
看传淞老师的急性应变 188
五个人演出一台戏 189
传瑛老师放手让我当导演 191
“拾拾刨花柴” 192
满师 193
在那吃饭凭票的日子里 195
一个烟蒂头 197
失手的“焦光普” 199
传淞老师的谆谆教导 201
向岳美缇学《赠剑》 203
传瑛老师鼓励我教授过于执 204
周恩来总理与昆曲 206
六十年代的赶超风 210
关肃霜老师来杭拜师 211
周传铮老师醉酒 212
请假辞演的情由 213
观众到后台索要“脸谱” 215
无名手指上的“标记” 216
他把“抄家、批斗”当演戏 217
“传”字辈老师改名 218
两根杠棒 220
剧团巡演,看交通工具的变化 221
剧团解散 223
为恢复“浙昆”而奔波 225
“浙昆”恢复前后 227
复排《十五贯》 229
两个建议 230
他要学小生 232
与传瑛老师在昆曲咬字上的争执 234
南昌演出中突然停电 236
为传瑛老师配音 238
谢幕,不能可有可无 240
为传淞老师配演《吃茶》 242
沈传芷老师在座谈会上声泪俱下 243
郑传鉴老师的饮酒习惯 244
两位老师的最后一场演出 246
剃头的纠结 247
一百九十岁合演《春香闹学》 249
“梅花奖”演员演花神 251
传瑛老师病榻传艺 253
九十年代昆曲的又一次危机 254
无伴奏录音的一百五十出戏 256
他尊师重道令人感动 258
三件衬衫 260
首次赴台教学 261
帮“水磨曲集”演出检场 262
演出中椅子倒塌 263
他乡遇故知 265
享受国宴 267
一个多月只教一段【一枝花】 268
一段与众不同的【胜如花】 270
台湾的“七仙女” 272
昆曲界的拜师收徒 274
为上海戏校编撰昆曲教材 276
接受《大师说戏》的后期制作 278
昆曲不仅仅是一部《牡丹亭》 280
为国光剧团传授《搜山打车》 282
地铁站里的那一跤 284
“没有工资也可以工作” 287
浙江艺校昆曲班学生不带手机进校门 287
为学生传授昆剧《十五贯·判斩》 288
谢天地 291
谢天地 291
张世铮昆曲年表 293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