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鲁迅杂文 1
第一节 鲁迅杂文思想的批判性、否定性 1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维特征 13
第三节 照相术对孩子的塑造:《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30
第四节 人文教育与实用教育:《智识过剩》 33
第五节 反对“瞒和骗”的文字:《文学上的折扣》 35
第六节 在抗日问题上对国民党的洞察:《文章与题目》 37
第七节 对胡适“新月派”的讽刺:《言论自由的界限》 39
附:创造社、太阳社对鲁迅的批评——鲁迅在二三十年代的接受状况 42
第二章 “新文学”二三十年代小说 67
第一节 创造社小说:郁达夫《沉沦》 67
第二节 语丝派小说:冯文炳《竹林的故事》 69
第三节 海派小说: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 73
第四节 现代视野下的边地文化思考:沈从文《三三》 83
第三章 “新文学”40年代小说 92
第一节 抗日烽火下的女性书写:萧红《小城三月》 94
第二节 宿命人生:芦焚《无望村的馆主》 101
第三节 战争环境下普通知识者的精神解读:巴金《寒夜》 110
第四节 钱钟书《围城》的婚恋之战 116
第五节 都市小人物灵魂的透视:郑定文《大姊》 150
第六节 女性追求者的悲歌:耿济之《重逢》与南婴《季候》 158
第七节 都市心灵的剖析:张爱玲《心经》与《琉璃瓦》 168
第八节 面向农民的小说创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72
第四章 “通俗”小说 180
第一节 通俗文人的“故事新编”:平襟亚《新白蛇传》 181
第二节 滑稽小说:徐卓呆《李阿毛外传》 184
第三节 社会小说:顾明道《粉笔生涯》 186
第四节 海派小说中的婚姻透视:邢禾丽《睡莲》 189
第五节 “东吴女作家”施济美《暖室里的蔷薇》 192
第六节 对商业化教育的批判:慕容睫《无花的春天》 194
第七节 香港台湾小说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