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
第二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7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2
第二章 群体药物动力学 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计方法 17
第三节 NONMEM法求算PPK参数 19
第四节 PPK的优点及应用 20
第三章 中药药理学 22
第一节 绪论 22
第二节 中药药效学 25
第三节 中药毒理学 36
第四节 中药药动学研究 47
第五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60
第四章 医院中药制剂的管理 64
第一节 中药制剂室的建设与布局 64
第二节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及技术 65
第三节 传统中药制剂剂型的配制要求 69
第四节 现代中药制剂的剂型和制备 73
第五节 中药有效部位的制剂 79
第六节 医院中药制剂室的工作制度 81
第五章 药品质量与药品检验 83
第一节 概述 83
第二节 药品检验的类型 86
第三节 药品抽样 91
第四节 收样登记与分检 94
第五节 检品的留样和处理 99
第六节 药品检验 99
第六章 抗病毒药 108
第七章 抗结核药 126
第八章 抗真菌药 137
第九章 抗生素 148
第一节 概论 148
第二节 青霉素类 149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 158
第四节 大环内酯类 172
第五节 氨基糖苷类 176
第六节 四环素类 180
第七节 酰胺醇类 183
第八节 喹诺酮类 184
第九节 林可霉素类 191
第十节 糖肽类 193
第十一节 硝咪唑类 194
第十二节 磺胺类及甲胺苄啶类 196
第十三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198
第十章 抗肿瘤药物 208
第一节 烷化剂 208
第二节 抗代谢药 211
第三节 植物类抗肿瘤药 215
第四节 肿瘤的生物治疗 219
第五节 其他类 220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物 221
第一节 平喘药 221
第二节 祛痰药 229
第三节 镇咳药 231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药物 233
第一节 助消化药 233
第二节 胃肠解痉药 234
第三节 止吐药、催吐药及促胃肠动力药 236
第四节 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 238
第五节 泻药和止泻药 247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252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 252
第二节 降血压药 258
第三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66
第四节 调节血脂药 268
第五节 强心药 270
第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 273
第十四章 血液系统药物 279
第一节 促凝血药 279
第二节 抗贫血药 282
第三节 促白细胞增生药 286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药物 289
第十六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301
第一节 概述 301
第二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304
第三节 拟胆碱药 306
第四节 拟肾上腺素药 309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13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318
第一节 催眠、镇静、抗惊厥药 318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 321
第三节 抗焦虑药 333
第四节 抗抑郁药 336
第五节 抗癫痫、抗震颤麻痹药 346
第六节 中枢兴奋药 349
第七节 解热、镇痛、抗感染、抗痛风药 353
第十八章 激素类药物 365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65
第二节 垂体激素类药物 368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369
第四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372
第五节 性激素类药物及抗生育药 377
第十九章 维生素类药物 382
第二十章 临床常用中药 391
第一节 清热凉血药 391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397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403
第四节 活血止痛药 408
第五节 重镇安神药 414
第六节 祛风寒湿药 417
第七节 清退虚热药 426
第八节 清热解毒药 431
第九节 清热泻火药 446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分析 453
第一节 中药分析的意义与发展 453
第二节 中药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456
第三节 中药的定性鉴别 462
第四节 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467
第五节 黄酮类成分分析 474
第六节 皂苷类成分分析 477
第七节 醌类成分分析 480
第八节 有机酸类成分分析 484
第九节 萜类成分分析 485
第十节 矿物药分析 487
参考文献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