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概述 1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 研究内容 9
1.5 研究方法 9
2 我国生态足迹发展现状 12
2.1 生态足迹的全球背景 12
2.2 中国的生态足迹状况 14
2.3 我国各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17
2.4 我国生态足迹的驱动因素 22
2.5 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25
3 生态足迹理论 30
3.1 生态足迹理论产生的背景 30
3.2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 31
3.3 全球生物生产性面积现状 34
3.4 研究方法 35
3.5 生态足迹方法评价 39
4 “两淮”煤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 42
4.1 我国煤炭基地建设概况 42
4.2 “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发展现状 46
5 淮北矿区生态足迹现状分析 55
5.1 生态足迹计算的理论依据 55
5.2 淮北矿区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分析 55
5.3 淮北市生态承载力指标的计算分析 65
5.4 淮北市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分析 68
6 淮南矿区生态足迹现状分析 70
6.1 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分析 70
6.2 生态承载力指标的计算分析 74
6.3 淮南矿区生态赤字/盈余指标的计算分析 75
7 淮北市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 78
7.1 时间序列分析的原理 78
7.2 淮北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80
7.3 淮北市生态承载力时间序列分析 88
7.4 淮北市生态赤字/盈余的时间序列分析 93
8 淮南市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 99
8.1 淮南市生态足迹指标的时间序列分析 99
8.2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指标的时间序列分析 104
8.3 淮南市生态赤字/盈余指标的时间序列分析 108
9 “两淮”煤炭基地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114
9.1 预测函数的确定 114
9.2 预测结果分析 117
10 结论与建议 121
10.1 研究结论 121
10.2 管控对策 124
10.3 研究展望 126
附录1 2007~2013年相关消费品世界平均产量 129
附录2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计算依据表 134
附录3 两淮地区历年人口统计表 149
参考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