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1.2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2
1.3 分析方法的分类 4
1.4 定量化学分析的一般程序 7
1.5 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8
第2章 定量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10
2.1 误差的种类及来源 10
2.1.1 系统误差 10
2.1.2 随机误差 11
2.1.3 过失 11
2.2 准确度与精密度 11
2.2.1 真值 11
2.2.2 准确度与误差 12
2.2.3 精密度与偏差 13
2.2.4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5
2.3 误差的传递 16
2.3.1 系统误差的传递 16
2.3.2 随机误差的传递 17
2.3.3 极值误差 18
2.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9
2.4.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19
2.4.2 减少测量误差 19
2.4.3 减少偶然误差 20
2.4.4 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20
2.5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1
2.5.1 有效数字 21
2.5.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2
2.5.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3
2.6 分析化学中数据的统计处理 23
2.6.1 可疑值的取舍——过失误差的判断 23
2.6.2 回归分析法 25
2.6.3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8
2.6.4 分析结果的报告 35
第3章 滴定分析法 40
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40
3.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41
3.3 滴定分析的方式 42
3.4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43
3.4.1 基准物质 43
3.4.2 标准溶液 44
3.5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47
3.5.1 溶液配制的计算 47
3.5.2 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48
3.5.3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 49
3.5.4 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50
3.6 滴定分析的误差 52
3.6.1 滴定分析中的系统误差 52
3.6.2 滴定分析中的随机误差 53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58
4.1 酸碱平衡定量处理方法 58
4.1.1 酸碱的分析浓度 58
4.1.2 电荷平衡式、物料平衡式、质子平衡式 59
4.1.3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61
4.1.4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63
4.2 酸碱指示剂 72
4.2.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72
4.2.2 酸碱指示剂的pH变色点与变色范围 73
4.2.3 混合酸碱指示剂 76
4.3 酸碱滴定法原理 77
4.3.1 强酸(碱)滴定强碱(酸) 77
4.3.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80
4.3.3 终点误差 84
4.3.4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87
4.3.5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91
4.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92
4.4.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92
4.4.2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94
第5章 沉淀滴定法 106
5.1 银量法滴定曲线 106
5.2 银量法原理 108
5.2.1 莫尔法(mohr) 108
5.2.2 佛尔哈德法(Volhard) 109
5.2.3 法扬司法(Faj ans) 111
5.3 银量法的应用 112
5.3.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12
5.3.2 银量法测定示例 113
第6章 络合滴定法 118
6.1 概述 118
6.1.1 无机配位剂与简单络合物 119
6.1.2 有机配位剂与螯合物 120
6.1.3 EDTA的分析特性 121
6.1.4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123
6.1.5 副反应对EDTA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25
6.2 金属离子指示剂 130
6.2.1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130
6.2.2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132
6.2.3 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变质现象 134
6.3 络合滴定法基本原理 135
6.3.1 络合滴定曲线 135
6.3.2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45
6.3.3 配位滴定法的滴定方式及应用 147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156
7.1 重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157
7.1.1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158
7.1.2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158
7.2 沉淀的溶解度、结构和纯度 158
7.2.1 沉淀的溶解度 158
7.2.2 沉淀的纯度 165
7.3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的选择 166
7.3.1 沉淀的结构类型 166
7.3.2 沉淀的形成 167
7.3.3 沉淀条件的选择 168
7.4 重量分析的计算 170
7.4.1 重量分析中的换算因数 170
7.4.2 结果计算示例 171
第8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77
8.1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 177
8.2 电极电势 178
8.2.1 标准电极电势 178
8.2.2 条件电极电势 179
8.2.3 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 181
8.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82
8.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82
8.3.2 化学计量点时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83
8.4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84
8.5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86
8.5.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86
8.5.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89
8.6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 191
8.6.1 高锰酸钾法 192
8.6.2 重铬酸钾法 196
8.6.3 碘量法 198
8.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02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210
9.1 概述 210
9.2 光吸收定律 211
9.2.1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211
9.2.2 光吸收基本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 212
9.2.3 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 215
9.2.4 吸收光谱曲线 217
9.3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 217
9.3.1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件 217
9.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20
9.4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222
9.4.1 测定方法 222
9.4.2 测定条件的选择 223
9.4.3 测定的误差 226
9.4.4 分析条件的选择 227
9.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28
9.5.1 示差分光光度法 228
9.5.2 多组分含量的测定 229
9.5.3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230
9.5.4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230
9.5.5 定性分析 232
第10章 电势分析法 238
10.1 概述 238
10.1.1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238
10.1.2 指示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 239
10.1.3 参比电极 243
10.2 直接电势法 245
10.2.1 溶液pH值的测定 245
10.2.2 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247
10.3 电势滴定法 248
10.3.1 基本原理 248
10.3.2 终点的确定 248
10.3.3 电势滴定法的应用 251
第11章 定量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 257
11.1 概述 257
11.2 沉淀分离法 258
11.2.1 无机沉淀分离法 258
11.2.2 有机沉淀分离法 260
11.2.3 均相沉淀分离法 262
11.2.4 共沉淀分离法 262
11.3 萃取分离法 263
11.3.1 萃取分离法相关名词 263
11.3.2 常见萃取分离法 263
11.3.3 萃取技术的发展与前景 266
11.4 离子交换分离法 266
11.4.1 离子交换法概述 266
11.4.2 离子交换树脂分类 267
11.4.3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对象 268
11.5 色谱分离法 268
11.5.1 色谱法的定义 269
11.5.2 色谱法的分类 269
11.5.3 色谱法的优缺点 271
11.5.4 色谱法的应用与前景 272
11.6 膜分离技术 272
11.6.1 膜分离概述 272
11.6.2 膜分离类型 272
11.6.3 膜分离特点 275
综合测试题(一) 278
综合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282
综合测试题(二) 283
综合测试题(二)参考答案 287
参考文献 288
附录 290
附录1 相对原子质量表(2007年) 290
附录2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2007年) 292
附录3 常用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295
附录4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9℃) 297
附录5 一些常见络合物的形成常数(259℃) 299
附录6 氨羧配位剂类络合物的形成常数(25℃) 300
附录7 标准电极电势(25℃) 302
附录8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9℃) 305
附录9 符号及缩写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