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火车头论 “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绿基金”课题组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10075297
  • 页数:7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以解剖中国和世界的“危”与“机”为开篇,全面描写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面临的困难与危机,引出中国从“红色火车头”向“绿色火车头”的转向;再以两岸经贸战略合作为基础共同探讨长三角经济转型和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在以上宏观背景下,再以主权基金和全球产业整合为微观机制,提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改造与担待;最后,提出“绿基金”对以上问题的主张与设计。

上篇 探究九大战略问题的共同取向 5

第一章 长三角经济转型如何定向? 5

第一节 作为中国经济范式的长三角经济区 5

一、长三角的概念与内涵 5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 7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机制分析 10

第二节 长三角遭遇的困难与战略转型的紧迫性 14

一、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4

二、多方挤压下的长三角地区问题凸显 20

第三节 长三角战略转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24

一、转型的价值取向 24

二、转型的模式选择 26

三、以新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生态住宅、再生资源,能源工程、节能工程、环保工程、节水减排工程、生态房地产、生态城市等绿色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聚集区的独特价值 31

第二章 泛长三角经济合作如何破题?如何跟进新的拉动内需战略? 36

第一节 泛长三角经济合作区概念的提出及各方的回应 36

一、泛长三角经济合作概念的提出 36

二、“6+1”的泛长三角合作 37

三、各方反应 38

第二节 成为世界级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目标 40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与内涵 40

二、泛长三角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 41

第三节 聚集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及战略条件 45

一、泛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便于承接绿色产业 46

二、形成绿色经济的产业基础相对完善 48

三、拥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50

四、泛长三角绿色资源纵深丰富 52

第四节 “绿色产业聚集区”与“节能减排示范区”的双向互动 59

一、绿色产业聚集区 59

二、节能减排示范区 64

第五节 由“绿色经济火车头”演化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绿色火车头” 68

一、打造绿色经济火车头 68

二、绿色经济火车头拉动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4

第六节 各方协力的可能和战略资源的有效调度 76

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76

二、建立绿色合作机制 78

第三章 如何确定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的新战略? 82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现状、可能的走向与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82

一、美国“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衍化过程 82

二、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83

三、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86

四、美国向“金融帝国+智慧帝国”的转向 88

五、全球产业整合比“金融抄底”更现实更重要 93

第二节 从企业角度发现中国和世界的“危”与“机” 94

一、既往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94

二、亚洲金融危机增强中国对外开放优势 95

三、欧美可能对中国开放市场的承诺 100

四、中国实体经济借势进入全球供应链高端体系 101

五、绿色产业导向的中国经济赢得世界的欢迎 102

第四章 陈江会后两岸紧密经贸合作如何深化?两岸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如何更紧密合作? 103

第一节 两岸经贸交流回顾 103

一、台商积极投资大陆 103

二、两岸贸易规模快速扩大 103

三、两岸通航进程稳步推进,直至大三通的真正实现 104

第二节 国共共识与两岸合作新契机 104

一、大陆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台商投资大陆 104

二、两岸高层互访频繁 105

三、台企投资大陆政策放宽 105

四、大陆企业有望赴台投资 106

第三节 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与积累——优势互补、双赢局面 106

第四节 台湾产业转型之经验 107

一、劳力密集工业进口替代(1950-1960年) 108

二、劳力密集工业出口扩张(1961-1973年) 108

三、重化工业进口替代(1974-1980年) 109

四、发展高技术密集工业(1981-2000年) 109

五、建设绿色硅岛(2001-2008年5月) 112

第五节 两岸共同市场与产业合作 114

一、两岸共同市场 114

二、两岸产业合作 116

第六节 紧密经贸合作的将来与和平繁荣的明天 122

第五章 节能减排未完成任务如何检讨? 125

第一节 当前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形势 125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全国目标与2007年执行情况 125

二、当前的能源困局不仅加大了节能的直接压力,同时又可能成为引发各类矛盾与冲突的重要诱因 135

三、当前的生态形势不仅加大了减排的直接压力,同时也可能成为新的社会冲突的直接诱因 165

第二节 国际舆论看中国的节能减排 177

一、奥运会过关的办法能常态吗? 177

二、大国崛起战略挑战全球资源分配机制 181

三、无法完成的任务与必须完成的任务 185

第三节 观察家的分析 193

一、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缺陷 193

二、节能减排行政机制的乏力 194

三、认识不深,统筹性不强,常规运作,缺乏大思路 198

第四节 企业的态度 200

一、耗能污染型企业与节能环保型企业对待节能减排的不同态度 200

二、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对待节能减排的不同态度 203

第五节 政府部门的总结 206

一、总理的检讨 206

二、中央职能部门的意见 207

三、地方政府的主要观点 210

第六节 当前紧迫形势下节能减排一定要采取分进合围的战术布局 214

一、“第一条道路”(政府主导模式)的规划与布局 214

二、“第二条道路”(单一企业模式)的现状与前景 254

三、“第三条道路”(企业联盟模式)的总体构想 271

第六章 长三角民企乃至全国民企如何实现战略转型? 278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30年 278

一、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 278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机制 279

第二节 长三角民企的基本生态与战略转型 282

一、当前长三角民企面1临的问题与困难 282

二、长三角民企的基本生态 284

三、长三角民企转型的方向与战略 285

第三节 认识冲突与一致的基本规律 288

一、新重商主义:政府与企业 288

二、秦晖底线:柯立芝繁荣与罗斯福新政 291

三、共同价值——义利相通 294

第四节 深刻认识中小企业与民生的重大关系中国企业活得怎样? 297

第五节 大型民企的改造与担待 302

一、社会责任——大型民企的挑战书 302

二、社会责任的原则——从长江三角洲大型民企的视角 303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 305

四、如何改造民企履行社会责任 306

五、长江三角洲大型民企社会责任的前景 307

第六节 如何实现长三角民企的战略转型 308

一、转向是转型的基础 308

二、新形势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转型的前提 309

三、大企业小股东的产权意识是转型的关键 310

四、联盟模式的制度文化是转型的重点 311

五、新的产业集群及供应链关系重建是转型的突破口 311

第七节 长三角民企成功转型的全国示范意义 312

一、产业升级的示范意义 312

二、主体功能区的示范意义 314

三、新企业生态的示范意义 315

四、资源配置方式与方法革命性变化的示范意义 316

五、新股份经济的示范意义 316

第七章 如何重新审视“中国资本”的战略用途? 318

第一节 作为全球热点的“中国资本”概念 318

一、资本市场的“中国概念” 318

二、“中国资本”成为全球热点 318

第二节 外汇储备转投资的战略性安排 320

一、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 320

二、外汇储备管理的模式选择 321

三、外汇投资公司的模式及其功能 322

四、我国外汇投资公司的策略选择 326

第三节 从“汇金”到“中投” 327

一、汇金和中投的创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327

二、服务于“走出去战略”的价值取向可否重新确立 331

三、关注产业整合、关注民营经济 332

四、关注新兴产业 333

第四节 多尼尔飞机案例与中欧产业整合 334

一、德隆收购多尼尔飞机案例 334

二、中欧产业整合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 336

第五节 对“走出去”战略的检讨与反省 338

一、“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338

二、“走出去”战略遭遇的问题与困境 339

第六节 全球产业整合的“绿基金”角色 342

一、全球产业整合的大势前沿 342

二、绿基金的资本策略 344

三、绿基金的并购发展策略 346

第七节 中国企业可能参与的全球产业整合项目 347

一、全球产业价值链整合 347

二、全球产业整合的中国优势 348

三、全球产业整合的中国投资机遇 350

第八节 “引导基金”+“主权基金”+“企业资本”的投资模式 355

一、引导基金先行 355

二、主权基金与企业资本跟进 358

第九节 产业整合对世界的贡献 360

一、产业整合的内涵与特点 360

二、产业整合的作用和贡献 362

第八章 大陆台商转投资去向如何?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携手大陆企业强化全球供应链竞争能力? 366

第一节 中小企业转型 366

一、困境与问题 366

二、中小台商转型的选择 368

第二节 大企业的两岸互动模式如何突破 370

一、大台商企业在大陆投资现状 370

二、两岸互动模式的建立 372

第三节 引导基金、产业基金推动下的产业升级 375

一、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在产业升级的作用 375

二、引导基金与产业基金的设立 376

第四节 两岸互设、互动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及“节能减排示范区” 378

一、绿色产业聚集区 378

二、节能减排示范区 378

第九章 如何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挑战? 380

第一节 世界对“红色火车头”的赞美与置疑 380

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对世界的贡献 380

二、对中国式国家干预和行政高效的赞许 381

三、巨额贸易顺差对欧美社会的困扰与麻烦 382

四、高GDP单位能耗引发的全球能源恐惧 383

五、世界工厂挑战全球资源分配机制 384

六、全球谴责的“低人权竞争优势” 385

七、对权贵市场经济的置疑 387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困难与危机 388

一、“不发展”今天就会出问题 388

二、“乱发展”明天出更大问题 389

第三节 世界对今天中国新角色的期待 391

一、“亚欧会议”的两大焦点问题及对中国的期待 391

二、从“红色火车头”到“绿色火车头” 392

第四节 国际环境外交中的中国 392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历程 392

二、环境与主权、安全、国际贸易 393

三、建立全球环境治理的新范式 394

中篇 “绿色产业新战略”的操作设计与理念依据 397

第十章 “绿基金”的基本构想 397

第一节 两岸绿色产业基金会(绿基金A) 397

一、两岸各100家企业共同发起 397

二、作为“绿色火车头计划”的前期规划者 398

三、作为产业联盟的前期运作平台 398

四、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的孵化平台 399

五、“两岸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全球绿色产业(大中华)论坛”的组织者 399

第二节 等额股权联盟模式的公司法人的战略投资公司(绿基金B) 399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绿基金C) 400

一、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产业引导基金 400

二、台湾设立的绿色产业引导基金 403

第四节 企业主导的产业基金(绿基金D) 405

一、按专业分类的产业基金 405

二、按资本特性分类的产业基金 407

第五节 产业制造类项目群 409

一、新能源技术、设备、装置 409

二、清洁能源技术、设备、装置 409

三、新材料技术、设备、装置 410

四、节能技术、设备、装置 410

五、环保技术、设备、装置 410

六、生态农业技术、设备、装置 410

七、生态住宅技术、设备、装置 411

八、再生资源技术、设备、装置 411

第六节 节能减排工程类项目群 412

一、能源工程 412

二、节能工程 412

三、环保工程 412

四、节水减排工程 413

五、生态房地产工程 413

六、生态城市工程 413

第十一章 “绿基金”的基本主张 415

第一节 世界级“绿色产业聚集区” 415

一、大陆园区 415

二、台湾园区 428

第二节 国际并购的技术型龙头企业及产业园区 429

一、日本 429

二、欧洲 430

三、北美 431

第三节 国际水准的“节能减排示范区” 431

一、大陆地区 432

二、台湾地区 435

第四节 “6+1模式”的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产业火车头” 436

第五节 “6+1模式”的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经济火车头” 437

第六节 “大中华绿色产业火车头” 437

第七节 拉动大中华经济的“绿色火车头” 438

第八节 拉动世界经济的“绿色火车头” 438

第十二章 新兴市场的战略中间层组织与“绿基金B”等额股权的公共平台 440

第一节 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中间层组织” 440

一、“战略中间层组织”的理论内涵 440

二、考察这方面的国际经验 441

三、台湾“中华开发”的经验更值得借鉴 442

四、理论界呼唤战略中间层组织 443

第二节 “绿基金B”的特殊股份制形式 444

一、“股份制是导向共产主义的‘完善的形式’” 444

二、中国股份制走过的历程 445

三、绿基金B的特殊股份制路径 447

第三节 战略中间层组织的新角色与新功能 448

一、绿基金B商业模式要点 448

二、战略中间层组织 450

三、大企业孵化器 452

四、特殊目的公司与公共平台 455

五、类基金、类投行、类资产管理公司 456

六、战略型投资基金 456

第十三章 职业经理人与公共平台及社会事业 457

第一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 457

第二节 大基金与精英职业经理人的聚集 459

一、鼎晖 460

二、凯雷 460

三、弘毅 461

四、黑石 461

五、贝恩 461

六、TPG 461

七、渤海基金 462

八、KKR 462

第三节 中国节能减排事业与“绿基金”思路的吸引 462

第四节 精英职业经理人与“绿基金”的特殊信用体系 463

第十四章 节能减排上游突破、中游整合、下游统筹的项目原则 465

第一节 上游突破 465

一、建立权威性项目筛选机制 465

二、建立面向国内外VC及战略投资人的统筹机制,开创资本市场示范性项目 471

三、项目数据库和全国性、区域性专项技术市场 472

第二节 中游整合 473

第三节 下游市场统筹 474

第十五章 特殊目的公司的组织结构 477

第一节 “绿基金B”的发起公司 477

第二节 种子基金公司 477

第三节 资本集团 479

第四节 市场规划研究院 479

第五节 中国节能减排网 482

第十六章 “绿基金B”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85

第一节 国内市场展开的资本计划 485

一、种子基金的设立 485

二、产业基金的发起 485

第二节 国际市场展开的资本计划 487

一、中国节能减排全球基金 487

二、中国新能源基金 487

第三节 项目规划 488

一、上游研发协调和重点攻关 488

二、中游龙头大企业扶持与产业整合 499

三、下游工程统筹与第三方解决 507

第十七章 全球产业整合与“绿基金”的并购发展策略 518

第一节 全球产业整合的新理论、新思路与新模式 518

一、全球产业整合是实现节能减排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518

二、节能减排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意义 519

第二节 “绿基金”的并购发展策略 521

一、上游以购买国外技术优势企业为主导 521

二、中游以扶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并购为主 522

三、下游以行业性整改的系统重组为基本方式 522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新形势与“绿基金”的资本策略 524

第一节 近几年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研判 524

一、风投私募齐争先 525

二、节能减排上市公司表现不俗 527

第二节 项目为王的新市值时代 530

一、市值时代的到来 530

二、把握市场之机,建立节能减排的项目统筹机制 532

第三节 化解中国式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 535

一、悬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堰塞湖 535

二、游走在法律边缘 537

三、疏通有道,通则不痛 539

第四节 “绿基金”的资本策略 542

一、上游项目全面对接国内外风投基金 545

二、中游项目全面对接国内外整合基金与增长基金 545

三、下游项目全面对接国内外政府支持的债务资本 545

四、金融形势巨变下的再思考 546

第十九章 企业联盟与“绿基金”的联盟模式 548

第一节 “联盟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组织 548

一、经营网络的组织 548

二、企业联合的全球趋势 548

三、集体组织的优势 549

四、普遍的联盟模式 549

五、联盟形成的原因 550

六、企业集团的形式和结构 550

七、联盟战略 550

八、新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551

九、对“日本模式”的思考 552

十、对中国版本“联盟”的构想 552

第二节 “绿基金”的联盟办法 553

一、以等额股权的产权形态分别形成上、中、下游3个联盟型公司组织 553

二、以联盟方式共享与分享资讯、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资源 554

第二十章 统一市场理论与“绿基金”的市场统筹机制 555

第一节 统一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产业超常规发展的唯一契机 555

一、统一市场机制的理论依据 555

二、我国统一市场现状 556

三、影响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 558

四、我国统一市场新思路 559

五、统一市场借力节能减排 560

第二节 “绿基金”的市场统筹思路 561

一、产权式小联盟带来的启动市场 562

二、产业链推动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562

三、股东资源放大的大市场 562

下篇 以两岸和平发展新思维为基本契机推动“绿色火车头战略”的十大步骤 567

第二十一章 第一步:6+1模式的泛长三角经济区相关企业共同发起“两岸绿色产业基金会”(绿基金A),同时分别发起等额股权联盟模式的公司法人的“战略投资公司”(绿基金B)规划“绿色火车头计划” 567

第一节 “绿色火车头论”出版 567

第二节 大陆民企率先发起成立筹备组 568

第三节 与有关各方沟通意见 568

第四节 两岸企业组团互访 569

第五节 在港注册“两岸绿色产业基金会”(绿基金A) 569

第六节 建立工作机制全面展开规划工作 569

一、100家企业组成的战略投资俱乐部 570

二、规划产业联盟计划 570

三、“两岸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全球绿色产业(大中华)论坛” 570

四、构造“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的孵化器 570

第二十二章 第二步:泛长三角经济区大陆6省与台湾分别发起“绿色产业引导基金”(绿基金C1、C2),推出6+1地区“绿色产业发展计划”和“节能减排事业计划” 572

第一节 全国政协“黄山会议”提出“绿色火车头”概念 572

第二节 6省联席会议商讨共同筹划“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产业引导基金C1”并成立筹备组 573

第三节 台湾方面同步筹划“绿色产业引导基金C2”并成立筹备组 574

第四节 向相关政府部门汇报 575

第五节 邀约相关金融机构参与发起 576

第六节 两岸引导基金分别成立 576

第七节 深入研究扩大内需新战略,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计划纲要” 577

第八节 深入研究扩大内需新战略,编制“节能减排事业计划发展纲要” 577

第九节 政府审批两份纲要 578

第二十三章 第三步:6+1模式的泛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分别发起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绿基金D)和引导基金、战略投资公司一起共同形成“绿基金”体系 579

第一节 召开系列研讨会进行概念的前期推广 579

第二节 邀约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作为“锚基金”发起人 580

第三节 举行各类专题路演活动 580

第四节 初选首批项目 581

第五节 分期分批设立相关专项基金 581

第二十四章 第四步: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战略结合推动6+1泛长三角经济区成为世界级绿色产业聚集区 583

第一节 理清概念范畴,拓展理论思路 583

一、什么是能源 583

二、什么是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583

三、什么是环保产业 584

第二节 中国绿色产业链的现状与全球竞争力分析 584

一、我国综合竞争力与节能减排事业之间的交叉点 584

二、我国节能减排产业链竞争力分析 587

三、节能减排领域“中国制造”的传奇构想 591

第三节 综合国力基础及市场资源的跟进与放大 591

第四节 确立绿色产业世界大国与强国的战略目标 592

第五节 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结合的举国体制的超常规思路 593

第六节 以全球资源整合创造后发优势 597

一、全球产业整合是实现节能减排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597

二、节能减排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意义 598

第七节 操作的可能性 600

一、以技术突破导向 600

二、聚集金融资本 601

三、以产业整合先行 601

第八节 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原则 602

一、主体功能区原则 602

二、产业链式发展原则 602

第二十五章 第五步:以绿色产业的超前发展引导6+1地区节能减排、节能抗暖事业的快速推进 605

第一节 主要工业国节能减排国家战略比较研究 605

一、实施中的国家战略比较 605

二、未来规划的国家战略比较 619

第二节 发达的产业如何推动事业的超常规发展 619

一、资本市场推动的新能源战略 619

二、大市场统筹带来的第三方解决方案 625

第三节 大陆地区节能减排示范区的总体规划 630

第四节 台湾地区节能减排示范区的总体规划 630

第二十六章 第六步:以绿色产业聚集区和节能减排事业示范区推动6+1地区实现绿色GDP 633

第一节 节能减排仅是绿色理想的初级阶段 633

一、全球化的绿色理想 633

二、绿色理想在中国 634

三、中国离绿色理想的实现还有多远 635

第二节 以“绿色崛起”带动“和平崛起” 636

一、再讲一个“春天的故事” 636

二、产业强国的新民族主义 645

三、发展依然是硬道理 647

第三节 以绿色产业崛起带动两岸和平发展 650

第二十七章 第七步:6+1地区绿色GDP的高增长成为拉动整个中国经济乃至大中华经济圈持续健康发展的“绿色火车头” 651

第一节 和平崛起战略的另类理解 651

一、各种问题、矛盾与冲突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 651

二、以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危机、生态危机 672

三、以节能减排导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79

四、以绿色发展实现和平崛起 682

五、泛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实践与绿色崛起的国家战略 685

六、绿色产业的国家积极干预的经济观与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686

七、“绿色火车头”拉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增长,乘势进入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体系 687

第二节 两岸和平发展战略的新解 687

一、绿色产业牵手紧密经贸合作 687

二、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做大做强绿色产业 688

三、强大的绿色产业带动节能减排、节能抗暖事业的快速发展 688

四、绿色GDP赢得两岸人民的共同赞誉 688

第二十八章 第八步:以绿色GDP融入绿色世界 691

第一节 中国距离绿色世界到底有多远 691

第二节 绿色政治的理念与实践 693

一、什么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 693

二、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 694

三、石油的终结 696

四、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 697

五、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698

六、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 700

七、超越极限:正式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 701

八、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 703

九、当代多重危机与包容性民主 706

十、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 707

十一、欧洲的执政绿党 709

第二十九章 第九步:以绿色世界的一员理直气壮的分享全球化的好处,承担全球化的责任 712

第一节 绿色中国将被世界拥抱 712

第二节 绕开冲突 715

一、全球化带来生产资源共享 716

二、分享资本全球化的好处 717

三、全球化带来的技术分享 717

四、人力资源全球化 718

第三节 融入绿色世界大家庭 718

第三十章 第十步:以大中华地区的“绿色经济火车头”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720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迈向“绿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720

一、科学发展观:从政党理念到公共政策再到伦理原则 720

二、用“绿色革命”取代“橙色革命” 728

第二节 中国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729

第三节 探索中国特色绿色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731

一、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731

二、中国:一种世界力量,一种世界责任 732

跋 形变势开,乘机而出,法法是心,尘尘是道 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