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 第5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0253077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编写,以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依据,重点阐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知识更全面,体系更新颖。本书可供法律院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法律实务工作者及法学科研工作者研读。

第一章 概述 1

案例导引 1

一、专家意见书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1

二、公民个人能否提起刑事诉讼 1

三、人民法院能否审判人民检察院未起诉的犯罪事实 1

四、民意能否成为适用死刑的标准 1

基本理论 2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2

二、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5

三、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5

观点探讨 5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问题 5

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6

第二章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0

基本理论 10

第一节 古代刑事诉讼法 10

一、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基本不分 11

二、皇帝(或王)掌握最高司法权 11

三、司法与行政不分 12

四、维护统治者特权 12

五、刑讯逼供,罪从供定 12

六、具有重狱讼、慎刑罚的精神 12

第二节 清末和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 13

一、清末的刑事诉讼法 13

二、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 1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有关单行法规 1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17

三、199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 18

四、2012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 18

第三章 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19

案例导引 19

一、被害人是否是当事人 19

二、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19

三、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的关系 19

基本理论 19

一、人民法院 19

二、人民检察院 21

三、公安机关 23

四、其他专门机关 24

五、诉讼参与人 24

观点探讨 26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 26

二、检警关系 27

第四章 刑事诉讼的模式 29

基本理论 29

一、审问制和对抗制 29

二、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 32

三、被害人权利模式 37

观点探讨 41

一、我国是对抗制还是审问制 41

二、我国刑事诉讼是犯罪控制模式还是正当程序模式 42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模式 42

第五章 真实查明与刑事诉讼 44

案例导引 44

一、长期疲劳讯问获得的言词证据 44

二、警察无证搜查获得的毒品是否应当排除 44

三、私人未经谈话人同意获得的录音是否应当排除 44

四、私人获得的他人日记是否应当排除 44

五、妻子主张近亲属的拒绝作证特权 45

六、无罪判决后能否再次起诉 45

基本理论 45

第一节 绝对真实与实用真实 45

一、绝对真实 45

二、实用真实 46

第二节 关于真实的哲学理论 46

一、相符理论 47

二、商谈理论 47

第三节 查明真实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48

一、查明真实的阻碍 48

二、查明真实的方法 53

观点探讨 58

一、如何完善非法获得的证据的排除规则 58

二、证人拒绝作证的特权是否有必要扩大 59

三、是否应当增加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60

四、盖然确定性还是绝对确定性 61

第六章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护 63

案例导引 63

一、强制程序条款 63

二、我国刑事诉讼是否允许缺席审判 63

基本理论 63

第一节 国际公约中规定的刑事诉讼中人权 63

一、生命、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 63

二、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和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 64

三、不受任意逮捕和羁押的权利 64

四、不受酷刑、残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处罚的权利 64

五、被推定无罪的权利 65

六、公正审判的权利 65

七、律师帮助权 67

八、快速审理的权利 68

九、上诉权 68

十、不受双重危险的权利 69

十一、禁止追溯立法的权利 70

第二节 国际公约中规定的刑事诉讼中人权在中国的实现 70

一、《两权公约》(ICCPR)的签署 70

二、《禁止酷刑公约》的签署和批准 70

观点探讨 71

一、不被强迫自证有罪的权利 71

二、对质条款 72

第七章 宪法与刑事诉讼 73

案例导引 73

一、穷人如何获得律师帮助 73

二、是否有权使用方言进行诉讼 73

基本理论 73

一、人身自由权利 74

二、通信自由的权利 74

三、不受非法搜查的权利 75

四、获得辩护的权利 76

五、受到公开审判的权利 76

六、受独立的法院审理的权利、受独立的检察院起诉的权利 78

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78

八、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79

观点探讨 80

一、不受非法搜查、扣押的权利 80

二、法制的统一与地方性规定 81

第八章 刑事诉讼原则 83

案例导引 83

一、审查起诉中发现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 83

二、酌定不起诉是有罪决定还是无罪决定 83

基本理论 83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83

二、依靠群众 84

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85

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85

五、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86

六、两审终审制 87

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88

八、人民陪审员陪审制度 88

九、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89

十、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90

十一、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92

观点探讨 92

一、陪审制度改革试点 92

二、无罪推定的完善 93

第九章 管辖 94

案例导引 94

一、高级领导干部犯罪的管辖 94

二、现役军人犯罪的管辖 94

基本理论 94

第一节 立案管辖 95

一、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95

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96

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98

第二节 审判管辖 98

一、级别管辖 99

二、地区管辖 100

三、指定管辖 101

四、专门管辖 102

五、几种特殊案件的审判管辖 102

观点探讨 103

一、管辖权异议制度 103

二、人民检察院的机动管辖权 104

第十章 回避 105

案例导引 105

一、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回避 105

二、法院院长作为被害人时如何回避 105

三、介绍案件是否构成回避理由 105

四、法院离任的法官能否在本院担任辩护人 105

五、现职法院法官的儿子能否在该院担任辩护人 106

基本理论 106

一、回避的概念和制度功能 106

二、回避的种类 106

三、回避的理由和人员范围 107

四、回避的程序 109

五、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的复议 111

观点探讨 111

一、“律师回避”的问题 111

二、是否增加无因回避 112

第十一章 辩护与代理 114

案例导引 114

一、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能否拒绝指派的辩护人为其辩护 114

二、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是否有权阅卷和调查取证 114

基本理论 114

第一节 辩护 114

一、辩护制度概述 114

二、辩护人的范围 115

三、辩护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时间 117

四、辩护人的责任 117

五、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118

六、辩护的种类 121

七、辩护人拒绝辩护或者被告人拒绝辩护 123

八、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律师 124

第二节 刑事代理 126

一、刑事诉讼中的代理的含义和种类 126

二、代理的程序 127

三、诉讼代理人的范围、职责和权利 127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 128

一、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128

二、法律援助的范围 129

三、指派辩护 129

四、法律援助值班律师 130

观点探讨 130

一、证据开示 130

二、程序性辩护 131

三、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 132

第十二章 强制措施 133

案例导引 133

一、法院在庭审过程中的拘留权 133

二、公民的扭送 133

三、警察的留置 133

四、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批准逮捕权 133

基本理论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第二节 拘传 134

第三节 取保候审 135

一、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 136

二、保证人保证 136

三、保证金保证 137

四、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的规定 138

五、取保候审的继续 139

六、取保候审的变更 139

第四节 监视居住 140

一、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 141

二、被监视居住的人应当遵守的规定 141

三、监视居住的继续 142

四、监视居住的变更 142

第五节 拘留 142

一、拘留的概念 142

二、拘留的条件 143

三、拘留的执行 143

四、拘留的变更 144

第六节 逮捕 144

一、逮捕的概念 144

二、逮捕的条件 145

三、逮捕的批准和决定 145

四、逮捕的执行 147

五、逮捕的变更 149

第七节 其他有关规定 150

一、公民的扭送 150

二、异地执行拘留、逮捕 150

三、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的限制 150

观点探讨 150

一、警察的留置盘问权是否应当纳入刑事诉讼强制措施 150

二、职务犯罪决定逮捕权上提一级改革 151

第十三章 附带民事诉讼 153

案例导引 153

一、污染环境案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153

二、被盗的财物未被返还的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153

三、强奸案中被害人是否有权获得精神损害赔偿 153

基本理论 154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制度功能 154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154

一、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 154

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法定代理人须符合法定条件 155

三、有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 155

四、被害人请求赔偿的,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 157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158

一、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 158

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 158

第四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 159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审查和受理 159

二、附带民事诉讼审判的一般原则 159

三、附带民事诉讼审理程序 159

观点探讨 160

一、犯罪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160

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161

第十四章 期间、送达 162

案例导引 162

一、侦查期间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的如何处理 162

二、当事人耽误上诉期限如何处理 162

基本理论 162

第一节 期间 162

一、期间的概念 162

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主要期间 163

三、期间的计算 166

四、关于刑事诉讼期间的特别规定 169

五、期间的耽误和补救 170

第二节 送达 171

一、送达的概念 171

二、送达的方式 171

观点探讨 172

一、立案、死刑复核程序是否应当规定期间 172

二、隐性超期羁押 172

三、人民检察院单方面决定延长羁押期限是否合理 173

第十五章 证据 174

案例导引 174

一、相似事实的可采性问题 174

二、强奸案件被害人的性生活史是否具有相关性 174

三、仅凭间接证据能否定案 174

四、儿童无法在法庭上作证如何处理 174

五、被告人精神是否正常由谁举证 175

六、证明标准如何理解 175

基本理论 175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175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 175

二、证据的基本特征 175

第二节 证据种类 177

一、物证 177

二、书证 178

三、证人证言 178

四、被害人陈述 180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80

六、鉴定意见 181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182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183

第三节 证据分类 183

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184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184

三、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184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185

第四节 证明 185

一、证明对象 186

二、举证责任 188

三、证明标准 190

观点探讨 190

一、反询问中应当允许提出诱导性问题 190

二、科学证据、真品性验证和最佳证据规则 191

三、排除合理怀疑的具体含义 193

第十六章 立案 195

案例导引 195

一、重婚案能否提起公诉 195

二、公安机关不立案被害人有何措施 195

基本理论 195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195

一、立案的概念 195

二、立案的任务 196

三、立案的意义 196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197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197

二、立案的条件 198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199

一、立案材料的接受 199

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 200

三、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的申请复议 202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立案的监督 202

一、立案监督的启动 202

二、线索审查后的处理 203

三、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 203

四、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 203

五、人民检察院通知立案或者撤销案件 203

六、公安机关对撤销案件通知要求复议和提请复核 204

观点探讨 204

一、人民检察院能否对法院自诉案件立案进行监督 204

二、检察机关内部不立案监督的完善 204

第十七章 侦查 206

案例导引 206

一、人民检察院能否决定通缉 206

二、对被害人能否强制进行人身检查 206

三、尸体解剖是否应以死者家属同意为前提 206

基本理论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一、侦查的概念 206

二、侦查的任务 208

三、侦查的意义 209

第二节 侦查行为 209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209

二、询问证人、被害人 212

三、勘验、检查 214

四、侦查实验 217

五、搜查 218

六、查封、扣押物证、书证 219

七、查询、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 221

八、鉴定 222

九、辨认 223

十、技术侦查措施 224

十一、通缉 226

十二、人民检察院行使侦查权的特别规定 227

第三节 侦查终结 228

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程序 228

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和程序 229

三、撤销案件的条件和程序 230

四、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及其程序 230

第四节 补充侦查 231

一、补充侦查的概念 231

二、不同诉讼阶段的补充侦查 232

三、补充侦查的方式 233

第五节 侦查监督 234

一、侦查监督的概念 234

二、侦查监督的内容 234

三、侦查监督的程序 235

观点探讨 236

一、辩护方的鉴定启动权 236

二、侦查讯问时律师在场 237

三、侦查讯问时录音录像 237

第十八章 提起公诉 239

案例导引 239

一、审查起诉可否书面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239

二、补充侦查两次仍然证据不足如何处理 239

三、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不起诉 239

基本理论 239

第一节 审查起诉 240

一、审查起诉的受理 240

二、审查的内容 241

三、审查的具体活动 241

四、审查后的处理 243

五、扣押、冻结的财物的处理 244

第二节 提起公诉 244

一、提起公诉的条件 244

二、起诉书的制作 245

三、向人民法院移送案卷材料和证据 245

第三节 不起诉 246

一、不起诉的概念 246

二、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246

三、不起诉的程序 248

四、对不起诉决定异议的提出 249

第四节 提出适用简易程序的建议 251

一、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提起 251

二、适用简易程序的案卷移送 252

观点探讨 252

一、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252

二、缓起诉制度 252

第十九章 第一审程序 254

案例导引 254

一、证据不足的处理 254

二、简易程序公诉人可否不出庭 254

基本理论 254

第一节 审判组织 254

一、独任庭 254

二、合议庭 255

三、审判委员会 255

四、审判责任承担 256

第二节 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256

一、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256

二、开庭审判前的准备 257

三、法庭审判阶段 259

四、延期审理 266

五、中止审理 267

六、人民检察院对庭审活动的监督 267

七、其他规定 268

第三节 简易程序 270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70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270

三、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启动 270

四、适用简易程序庭前准备的特殊规定 271

五、简易程序的特点 271

六、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 272

第四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272

一、判决 272

二、裁定 273

三、决定 273

观点探讨 274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274

二、认罪认罚从宽试点 274

第二十章 第二审程序 276

案例导引 276

一、附带民事诉讼二审中的处理 276

二、二审发现一审量刑畸轻应当如何处理 276

基本理论 276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276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277

一、有权提起上诉的主体 277

二、有权提起抗诉的主体 277

三、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 278

四、上诉、抗诉的理由 278

五、上诉、抗诉的方式 279

六、上诉、抗诉的提出程序 279

七、撤回上诉、抗诉的处理 280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281

一、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查 281

二、全面审查原则 281

三、二审的审理方式和程序 282

四、二审后的处理 284

五、对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 285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285

一、上诉不加刑的概念和意义 285

二、上诉不加刑的适用 285

观点探讨 286

一、审级制度问题 286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 286

第二十一章 自诉案件的提起和审判 288

案例导引 288

一、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再次告诉 288

二、公诉转自诉能否进行调解 288

基本理论 288

第一节 自诉案件的提起 288

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 288

二、提起自诉的条件 289

三、提起自诉的程序 290

四、对自诉案件的审查 290

第二节 自诉案件的审判 290

一、自诉案件与公诉案件一并审理 290

二、存在共同侵害人或者共同受害人情况的处理 291

三、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 291

四、自诉案件的审理 291

五、自诉案件的调解与和解 292

六、自诉案件中的反诉 292

观点探讨 292

一、自诉案件的范围是否过大 292

二、刑事和解 293

第二十二章 复核和核准程序 295

案例导引 295

一、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应当遵循的程序 295

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 295

基本理论 295

第一节 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和适用特殊情况假释的核准程序 296

一、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核准程序 296

二、适用特殊情况假释的核准程序 296

第二节 死刑复核程序 297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97

二、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和报请程序 297

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核准权和报请程序 299

四、报请复核的材料和复核的内容、方式 299

五、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缓案件的处理 301

六、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处理 301

观点探讨 303

一、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参与 303

二、死刑复核程序中检察机关的参与 303

第二十三章 审判监督程序 305

案例导引 305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检察院 305

二、发现本院判决确有错误如何处理 305

基本理论 305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305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305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306

第二节 申诉的审查和处理 307

一、申诉的概念 307

二、申诉的理由 307

三、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的程序 308

四、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程序 309

第三节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和理由 309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309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310

第四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311

一、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一般规定 311

二、再审开庭审理 312

三、重新审判的期限 313

四、重新审判后的结果 313

观点探讨 314

一、是否允许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 314

二、法院是否应当是启动再审的主体 314

第二十四章 执行 316

案例导引 316

一、一审判决无罪的是否应当立即释放 316

二、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能否暂予监外执行 316

三、死刑立即执行前是否必须通知家属 316

基本理论 316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316

一、执行的概念 316

二、执行的依据和机关 317

三、执行的意义 318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318

一、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318

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321

三、管制、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以及假释的执行 322

四、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323

五、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324

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324

第三节 变更执行程序 325

一、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325

二、暂予监外执行 326

三、减刑和假释 327

四、对新罪和漏罪的追诉 329

五、对错判的反映和申诉的处理 329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330

一、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死刑的监督 330

二、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 330

三、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的监督 331

四、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 332

观点探讨 333

一、社区矫正制度 333

二、保外就医制度 334

第二十五章 特别程序 335

案例导引 335

一、强奸案件能否刑事和解 335

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中是否必须有诉讼代理人 335

基本理论 335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335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原则 335

二、针对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 337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337

一、公诉案件和解的范围 338

二、专门机关对和解的审查 339

三、和解后的处理 339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339

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案件范围和条件 339

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启动 340

三、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审理 340

第四节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341

一、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对象 341

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 341

三、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审理 341

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解除和监督 342

观点探讨 342

一、和解的范围是否过大 342

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辩方启动 343

第二十六章 涉外刑事诉讼与司法协助 344

案例导引 344

一、可判死刑的罪犯是否应当引渡 344

二、中国政府是否应当作出不进行刑讯逼供和不判处死刑的承诺 344

基本理论 344

第一节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345

一、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345

二、涉外刑事诉讼中外国人国籍的确认 346

三、涉外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的特别规定 346

四、涉外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 346

五、涉外刑事案件的审判和执行 347

第二节 刑事司法协助 347

一、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和意义 347

二、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348

三、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和主权原则 348

四、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 349

第三节 引渡 350

一、引渡的原则 350

二、向中国请求引渡 350

三、向外国请求引渡 352

观点探讨 352

一、“区际司法协助”的问题 352

二、死刑不引渡的问题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