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传统的碎片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创生 1
第一章 “反求诸己”与晚清思想界对进化论的认知 13
第一节 起步未久的竞争 17
第二节 “竞于理”与“竞于力” 27
第三节 天行与人事 37
第四节 余论 51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史家寻找中国历史“进化”的努力 59
第一节 史家的焦虑 64
第二节 寻找“进步” 74
第三节 余论 93
第三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言语文化的兴起 101
第一节 “言语”的发现 104
第二节 民权政治与“言语”的勃兴 115
第三节 结论 128
第四章 近代文化的“声音转向”与知识革命 131
第一节 从取象到拟声 135
第二节 声音转向中的知识场域 142
第三节 “声音”的象征意义与知识现代性 153
第四节 余论 160
第五章 革命经验与任鸿隽的“建立学界论” 169
第一节 书生造反与从政生涯 172
第二节 觇国者“先观学界” 178
第三节 余论 193
第六章 “宋学”修养与任鸿隽对科学的诠释 199
第一节 “字彼之真以道” 201
第二节 走向“明道”的“求真” 212
第三节 结论 223
第七章 科学和近代道教之污名及其净化 225
第一节 道教的衰落 228
第二节 道教与“旧文化” 234
第三节 “学”与近代知识人的道教批判 242
第四节 道教徒的回应 251
第五节 道教与中国科学的起源 257
第六节 结论 265
第八章 贯穿于“疑古”与“释古”之间的“故事”眼光 269
第一节 “层累说”的建设向度 273
第二节 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 282
第三节 结论 300
第九章 从缪钺看文辞修养对现代史学研究的“支援”作用 303
第一节 史学视野中的“文史结合” 304
第二节 “文史结合”路径的形成 310
第三节 现代学风转移与“由文入史” 315
第四节 结论 329
征引文献 331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