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教育综合改革 3
第一篇 教育改革发展概述 3
一、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阶段 3
(一)初创时期的教育改革 3
(二)探索时期的教育改革 5
(三)动乱时期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 8
(四)重建与发展时期的教育改革 10
二、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影响 17
(一)新中国首次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影响 18
(二)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影响 20
(三)“文革”期间“教育革命”的恶劣影响 22
(四)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影响 23
三、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27
(一)注意到了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但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不够 27
(二)注意到了对以往教育的批判与革新,而对其继承与发展重视不够 28
(三)注意到了教育改革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教育经验,但联系本国实际与创新不够 29
(四)注重了教育改革的质变结果,忽略了教育改革的渐进过程 31
(五)注意了教育改革中的政策引导和经验总结,忽略了科学研究和理论指导 33
四、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 34
(一)教育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改革 34
(二)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35
(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35
(四)教育改革不能搞群众运动 36
(五)教育改革必须强化学校的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37
(六)教育改革必须加强改革本身的理论研究 37
五、教育教学改革展望 38
(一)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格局 38
(二)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41
第二篇 教育体制改革 44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44
(一)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简要回顾 44
(二)新时期形势下现行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 45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47
二、办学体制改革 49
(一)我国办学体制的历史和现状 49
(二)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 51
三、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 52
(一)新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52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3
(三)改革办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4
(四)改革义务教育学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基本学制 58
(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学校管理 58
(六)恢复和建立教育督导制度 60
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61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61
(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62
五、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62
(一)教育投资概述 62
(二)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 63
(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63
第三篇 教育教学思想改革 67
一、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关系的争论 6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理论观 67
(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67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70
(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70
(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71
三、教学主客体的争论 73
(一)谁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74
(二)谁为教学过程中的客体 76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 76
四、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78
(一)如何理解全面发展 78
(二)如何理解“因材施教”及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82
五、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减轻学生负担 85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回顾 85
(二)减轻学生负担,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 87
六、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89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89
(二)素质教育的界定和内容 91
(三)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区别 93
(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93
第四篇 教育法制建设 94
一、教育法制建设概述 94
(一)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 94
(二)教育法规内容的规范和教育法规的系统化 95
(三)教育法规的特点和作用 96
二、教育改革与教育法制的内在联系 98
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 99
(一)《决定》是在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的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 99
(二)《决定》紧密结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00
(三)调整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理顺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的总体目标 100
(四)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10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102
(一)义务教育法概述 10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3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 107
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 108
(一)《纲要》的形成过程和重大意义 109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 110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 111
(一)《教师法》的制定过程 111
(二)制定和颁布《教师法》的意义 112
(三)《教师法》的基本内容 113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 117
(一)《教育法》的制定过程 117
(二)《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的地位 118
(三)我国《教育法》的特色 118
(四)《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18
(五)制定《教育法》的意义 121
第五篇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123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123
(一)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23
(二)让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使农村教育在变革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 124
(三)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重要步骤与决策 127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目标和领域 130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目标 130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域 130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和燎原计划 133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燎原计划的缘起、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 133
(二)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燎原计划的基本范畴和工作原则 135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燎原计划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135
四、“三教”统筹 136
(一)三教统筹的根本目的和涵义 136
(二)三教统筹是办好教育为人民的重要措施 137
五、农科教统筹结合 140
(一)农科教统筹结合的基本涵义 140
(二)农科教统筹结合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必由之路 140
(三)农科教统筹结合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一般形式 142
(四)建立和健全农科教统筹结合的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 143
六、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44
(一)农村教育的改革必须从改革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入手 144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45
(三)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理顺各种关系 145
(四)重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活力 146
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经验 147
(一)河北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 147
(二)天津市实施“燎原计划”的有效方法 149
(三)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 150
(四)辽宁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 151
(五)江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 152
(六)湖南省农村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152
(七)广东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纵览 153
(八)四川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 254
第六篇 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157
一、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提出及发展 157
(一)全国首批15个综合改革实验城市的确定 157
(二)全国第二批32个综合改革实验城市的确定 158
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及成效 159
(一)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 159
(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效 160
三、城市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62
(一)城市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 162
(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62
四、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措施和要求 164
(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带头贯彻《纲要》精神 164
(二)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在综合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64
(三)以法治教,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 164
(四)培养典型,推广经验 164
(五)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164
(六)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65
五、把借鉴“双元制”作为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165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经验及其特点 165
(二)我国借鉴“双元制”职教经验的初步成效 165
(三)抓住机遇加快“双元制”试点工作 167
(四)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职能,把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167
六、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范例 168
(一)沈阳市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168
(二)邯郸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 172
第七篇 企业教育综合改革 179
一、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提出及发展 179
(一)全国101个综合改革实验企业的确定 179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发展 180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81
(一)抓紧实验,做好起步工作 181
(二)积极探索,初见成效 182
(三)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184
三、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及目标 186
(一)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186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总目标 186
四、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措施 187
(一)进一步认识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意义 187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务必在“综合”上做好文章 187
(三)积极搞好企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88
(四)不断完善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或规划 188
(五)做好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和服务 188
(六)加强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 189
五、企业教育综合改革范例 189
(一)宝钢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190
(二)企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91
(三)武钢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94
第二卷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201
第一篇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概述 201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 201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201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203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特点 204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204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206
三、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207
(一)确定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依据 207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体系 209
(三)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条件 210
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11
(一)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11
(二)中小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212
五、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213
(一)个别化教学 213
(二)个性和谐发展 213
(三)创办特色学校 216
第二篇 中小学学制改革 217
一、新中国中小学学制改革历史回顾 217
(一)新中国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发展历史 217
(二)建国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启示 218
二、中小学学制改革现状 220
(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220
(二)中小学学制改革现状 220
三、弹性学制的构想 221
(一)实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221
(二)弹性学制的实质 222
(三)实行弹性学制的意义 223
(四)实行弹性学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23
四、五四三学制 224
(一)基本学制的设想 224
(二)小学、初中五四制的理论依据 224
(三)小学实行五年制的可行性 225
(四)初中实行四年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25
(五)实行分科加选修的三年制高中 226
五、国外中小学学制改革发展趋势 226
(一)入学年龄提前 226
(二)各国中小学学制大体接近 227
(三)小学缩短、初中延长 227
(四)注重学段衔接 228
(五)多种途径实现高中双重任务 228
六、中小学学制改革范例 229
(一)北京景山学校的学制改革 229
(二)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五四”学制改革实验模式 234
(三)山东省烟台市推行“五四”学制,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 236
(四)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五四”学制改革实践 239
第三篇 中小学课程改革 242
一、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述 242
(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242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特征 244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245
(四)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245
(五)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46
二、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248
(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248
(二)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49
(三)二十一世纪我国普通中学自然科学教育展望 251
三、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252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252
(二)课程结构改革的“四个结合” 254
(三)中小学课程的“两段设计” 257
(四)中小学课程的“三级管理” 258
(五)中小学课程改革需配套进行 259
四、课程计划的制定 260
(一)小学、初中教学计划的修改与调整 260
(二)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 261
(三)课程计划的概念 261
(四)课程计划的结构 262
(五)制定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62
(六)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主要特点 263
(七)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64
(八)各地对中小学课程计划制定的探索 264
五、中小学教材改革 265
(一)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历史发展 265
(二)中小学教材改革的重要意义 266
(三)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原则 266
(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基本情况 267
(五)乡土教材的编选 268
(六)中小学教材的审定 269
(七)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特点介绍 269
六、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 272
(一)课程设置概述 272
(二)建国以来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回顾 273
(三)我国目前的小学课程设置 274
(四)我国目前的初中课程设置 275
(五)我国目前的高中课程设置 276
七、各类学校的课程教材改革 278
(一)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 278
(二)农村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280
(三)贫困地区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281
(四)综合中学的课程设置改革 282
八、部分科目教材的改革 284
(一)语文教材改革 284
(二)数学教材的改革 287
(三)计算机教材的建设 289
(四)人口教育教材的建设 290
九、中小学课程改革范例 293
(一)上海建立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中小学课程新体系 293
(二)上海实验学校的课程改革 295
(三)北京景山学校的教材改革 299
(四)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课程设置试行方案 302
(五)湖北省教委关于制定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综合报告 306
第四篇 中小学教学模式探索 310
一、中小学教学模式概论 310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310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311
(三)教学模式的功能 312
(四)教学模式的结构 313
(五)教学模式的种类 314
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315
(一)制约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315
(二)教学模式建立的步骤 316
(三)优化教学模式的原则 317
(四)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317
三、普通教学模式探索举例 318
(一)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318
(二)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320
(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 321
(四)提问——讨论教学模式 321
(五)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2
(六)“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 323
(七)“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 324
(八)“读议练讲”教学模式 325
(九)单元达标教学模式 326
(十)尝试教学模式 328
(十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329
(十二)反馈教学模式 330
(十三)学导式教学模式 331
(十四)三环教学模式 333
(十五)情境教学模式 334
(十六)目标教学模式 335
(十七)结构——定向教学模式 337
(十八)积极教学过程模式 338
(十九)“发现法”教学模式 339
(二十)演示教学模式 340
(二十一)范例教学模式 341
(二十二)暗示教学模式 342
(二十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44
(二十四)程序教学模式 345
(二十五)案例教学模式 346
(二十六)问题教学模式 347
(二十七)非智力心理因素教学模式 348
(二十八)创造性教学模式 349
(二十九)合作教学模式 351
(三十)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52
四、学科教学模式探索举例 353
(一)“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教学模式 353
(二)语文“六环节四步迁移单元”教学模式 354
(三)语文“双向导读”教学模式 355
(四)语文“层进式”阅读教学模式 356
(五)语文“四步自读”教学模式 357
(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佳结构模式 358
(七)综合构建法数学教学新体制 359
(八)数学六层次结构教学模式 361
(九)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 361
(十)中学英语四步程序法教学模式 362
(十一)外语导练式阅读教学模式 363
(十二)中学英语整体教学模式 364
(十三)物理“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模式 365
(十四)物理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365
(十五)化学“1335”探究教学模式 366
(十六)化学ORA程序教学模式 367
(十七)生物OES教学模式 367
(十八)自然课“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368
第五篇 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 369
一、教学方法概述 369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369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369
(三)教学方法的特点 369
(四)教学方法的分类 370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371
二、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总论 372
(一)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372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 373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373
(四)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趋势 374
三、普通教学方法改革举例 375
(一)启发式教学法 375
(二)三段自学指导法 376
(三)导思——点拨教学法 377
(四)悬念教学法 378
(五)求疑式教学法 379
(六)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 380
(七)尝试回授教学法 380
(八)三环节单元教学法 381
(九)四结构教学法 381
(十)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 382
(十一)读讲精练教学法 383
(十二)引导发现教学法 384
(十三)学议导教学法 384
(十四)三环七步教学法 385
(十五)集体教学法 386
(十六)小组六步导学法 386
(十七)个别教学法 387
(十八)促进教学法 388
(十九)社会探究法 388
(二十)探究教学法 389
(二十一)才能教学法 389
(二十二)超级教学法 390
(二十三)超前学习教学法 390
(二十四)活动教学法 391
(二十五)弗雷内教学法 391
(二十六)阿莫纳什维利教学法 392
(二十七)沙塔洛夫教学法 393
四、学科教学方法改革举例 394
(一)政治课五字教学法 394
(二)政治课读想讲练教学法 394
(三)政治“点、引、疏、拢”四环节教学法 395
(四)思想政治课“五段式”教学法 396
(五)语文阅读教学十步法 396
(六)语文“三环一线”教学法 397
(七)语文“三环六步”教学法 398
(八)语文“四段三步”教学法 399
(九)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法 400
(十)语文指导教学法 401
(十一)语文题眼教学法 401
(十二)文言文四步教学法 402
(十三)语文“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法 403
(十四)作文批改“四环法” 404
(十五)数学引探教学法 405
(十六)小学数学疑导式教学法 405
(十七)数学引疑五步教学法 406
(十八)数学结构教学法 407
(十九)数学“八字”思维训练教学法 407
(二十)数学“五段自学辅导”教学法 408
(二十一)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 409
(二十二)数学“四性”教学法 409
(二十三)数学目标教学法 410
(二十四)数学练导循环复式教学法 411
(二十五)英语课文教学四步连贯法 411
(二十六)英语“读、讲、译、练”四步教学法 412
(二十七)外语先学后导教学法 412
(二十八)中学外语十六字教学法 413
(二十九)初中英语六步循环教学法 414
(三十)物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414
(三十一)物理四环节启发教学法 415
(三十二)物理四步启发式教学法 415
(三十三)物理发生式教学法 416
(三十四)物理悬念教学法 417
(三十五)化学“单元实验程序”教学法 417
(三十六)化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418
(三十七)初中化学四段式教学法 419
(三十八)化学八环节教学法 419
(三十九)化学调控教学法 420
(四十)生物引导学习教学法 421
(四十一)生物“疑控释审”教学法 421
(四十二)历史编卡教学法 422
(四十三)历史逆反教学法 423
(四十四)历史六步教学法 423
(四十五)地理比较教学法 424
(四十六)地理四段教学法 425
(四十七)地理图表教学法 425
(四十八)地理课一二三四教学法 426
(四十九)自然四字教学法 426
(五十)自然七环节教学法 427
(五十一)美术课四步教学法 428
五、中小学学法指导 428
(一)学法指导的定义 428
(二)学法指导的意义 429
(三)学法指导的原则和模式 430
(四)学生应掌握的十二种读书方法 431
(五)学生应掌握的复习方法 432
(六)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433
(七)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 434
(八)魏书生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做法 435
第六篇 中小学德育改革 437
一、中小学德育改革概述 437
(一)当代德育环境的变化 437
(二)中小学德育对象的变化 438
(三)当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440
(四)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41
(五)当前德育工作的对策 442
(六)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课题 443
二、当代中小学德育工作原则 444
(一)当代中小学德育工作原则的涵义 444
(二)坚持正确方向的原则 444
(三)稳定性原则 445
(四)师生心理相容原则 445
(五)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445
(六)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446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446
(八)因人因境施教原则 447
(九)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原则 447
(十)寻求德育整体效益原则 448
三、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 448
(一)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含义 448
(二)德育目标的构成 449
(三)确定德育目标结构的依据 449
(四)确定德育目标规格的依据 449
(五)我国历史上德育目标的表述 450
(六)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表述 450
四、传统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451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必须改革 451
(二)新时期我国提出的中小学德育内容 452
(三)传统德育内容在新时期应有新发展 453
(四)社会主义方向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发展 453
(五)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454
(六)集体主义道德观与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455
(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的发展 455
(八)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发展 456
五、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新内容 457
(一)国情教育 457
(二)环境道德教育 459
(三)职业准备教育 461
(四)青春期性教育 463
(五)心理健康教育 466
六、中小学德育方法改革 469
(一)中小学德育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469
(二)中小学德育方法体系的特征 469
(三)中小学德育方法改革的探索 472
七、中小学德育途径改革 476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改革的重要意义 476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整体结构 476
(三)学校德育实施的网络系统 477
(四)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各科教学 481
(五)学校德育与家庭 482
(六)学校德育与社会 484
(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485
八、中小学德育评价改革 486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目的 486
(二)中小学德育评价改革的意义 486
(三)现代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特点 487
(四)现代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功能 488
(五)中小学德育考核的量化研究 489
(六)中小学德育评价的量化方法 489
(七)德育评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91
九、国外德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491
(一)综合化趋势 491
(二)适应性趋势 492
(三)可操作性趋势 492
(四)素质教育趋势 492
(五)改革与发展趋势 492
十、中小学德育改革范例 494
(一)上海市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办法 494
(二)深圳市红岭中学的德育序列化改革 497
(三)武汉第二十五中重视建设学校德育实体 499
(四)福建师大附中坚持道德教育打好做人基础 500
(五)北京市西城区选定12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04
第七篇 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506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总论 506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506
(二)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507
(三)目前阶段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507
(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508
(五)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制原则 508
二、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509
(一)原有中小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局限 509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 509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510
(四)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510
三、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511
(一)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 511
(二)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512
(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13
四、校长负责制 514
(一)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514
(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 514
(三)校长负责制的理论框架 515
(四)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的自主权 516
(五)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条件 516
(六)中小学校长的决策 516
(七)中小学校长的指挥 519
(八)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521
(九)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特点 522
(十)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和职权 523
(十一)中小学校长的任用 524
(十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526
(十三)中小学校长的考核 526
(十四)中小学校长的待遇 527
五、中小学管理机构改革 528
(一)中小学管理机构改革思路 528
(二)中小学内部组织机构类型 529
(三)中小学管理机构改革典范学校——上海育才中学 529
六、中小学管理制度改革 530
(一)中小学管理制度概述 530
(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要点 530
(三)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 531
(四)岗位责任制 531
(五)学校会议制度 532
七、中小学人事管理改革 533
(一)中小学人事管理的涵义 533
(二)中小学人事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533
(三)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533
(四)教职工全员考核制 535
(五)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的有关规定 537
八、中小学分配制度改革 539
(一)工资总额包干 539
(二)结构工资制 540
(三)与结构工资制配套的几种做法 541
(四)教师工资改革的趋势——高薪制 542
九、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范例 543
(一)北京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 543
(二)上海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550
(三)广东省中小学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553
(四)江西省赣州市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 554
(五)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评价制 556
(六)上海市第四中学的全员管理 560
第八篇 中小学考试改革 564
一、普通学校校内考试改革 564
(一)现行校内考试制度的弊端 564
(二)校内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565
(三)校内考试改革的思路 566
二、标准化考试 567
(一)改革传统考试,实行考试标准化 567
(二)标准化考试的涵义 567
(三)标准化考试的设计程序 568
(四)标准化考试的实施步骤 570
(五)双向细目表的编制 571
(六)试题和试卷的质量分析 572
(七)标准化考试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574
三、初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575
(一)初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概况 575
(二)就近入学 575
(三)初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措施 576
四、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578
(一)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必要性 578
(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意义和作用 578
(三)会考制度的发展与实施 579
(四)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标准 580
(五)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安排 581
(六)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的功能 581
(七)会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82
(八)会考的质量及其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 583
(九)普通高中会考基础上的高考考试内容调整 584
五、1995年全国部分城市招生改革动向 584
(一)北京市招生改革动向 584
(二)上海市初中招生改革要点 585
(三)成都市招生改革动向 585
(四)青岛市招生改革动向 586
(五)宁波市招生改革动向 586
(六)长沙市招生改革要点 587
六、中小学考试改革范例 587
(一)1991年全国考试改革会议纪要 587
(二)上海市初中招生制度改革 590
(三)上海市徐汇区初中招生考试改革试验 591
(四)哈尔滨市的中小学考试改革 594
(五)云南省高中会考的做法 596
(六)浙江省试行高中证书会考 597
(七)上海育才中学的考试改革 598
第九篇 中小学教学改革典型实验 600
一、上海青浦顾泠沅实验小组的数学教改实验 600
(一)青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概况 600
(二)青浦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 601
(三)青浦数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602
二、小学愉快教育实验 602
(一)愉快教育的实质 602
(二)愉快教育的4要素 603
(三)创造学生愉快成长的环境 603
(四)构建“乐学”教学模式 604
(五)愉快教育的新发展 604
三、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 604
(一)成功教育的内涵 605
(二)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 605
(三)成功教育实验的主要做法 605
(四)成功教育实施的效果 607
四、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607
(一)实验的基本设想和原则 608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608
(三)实验的内容与方法 608
(四)实验的效果 609
五、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实验 609
(一)实验的内容与方法 610
(二)实验的效果 611
六、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 612
(一)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612
(二)实验的特点与效果 613
七、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 614
八、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改实验 615
九、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 617
十、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验 618
十一、尝试教学法实验 620
(一)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621
(二)尝试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621
(三)尝试教学法的突践效果 623
十二、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经验 623
(一)改革小学数学教材,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组建知识结构 624
(二)组建学生较好的认识结构 624
(三)改革教学方法 625
(四)改革应用题教学 625
十三、小学数学“三算结合”教改实验 625
十四、《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 627
十五、反馈教学法实验 629
十六、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630
十七、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经验 632
十八、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 633
十九、中学外语十六字教学法实验 634
二十、天津市上海道小学大课程实验 635
二十一、南京师大附中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 636
第十篇 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638
一、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背景 638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 639
三、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发展阶段 640
四、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目标的设计 641
五、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原则 642
六、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多样化模式 643
七、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课题 644
八、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范例 645
范例一 吉林省农村初等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645
范例二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课堂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改革方案 648
范例三 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 654
范例四 “学习做21世纪的新主人”实验 656
范例五 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实验 659
范例六 东北师大附中的教育整体改革 664
范例七 上海育才中学的全面配套教育改革 666
范例八 上海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 671
第十一篇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概览 676
一、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 676
二、九年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测评研究实验 676
三、协同教学实验 676
四、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验 677
五、“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实验 677
六、创造教育改革实验 678
七、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实验 679
八、小学“课内外教育教学一体化”实验 679
九、小学和谐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680
十、小学生主动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681
十一、小学合作教育实验 681
十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实验 682
十三、个性教育实验 682
十四、“教学达标”实验 682
十五、小学分层成功教学实验 683
十六、“五·四○”教改实验 684
十七、小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实验 684
十八、小学教学引导自学模式实验 685
十九、中学希望教育实验 686
二十、中学主动发展教育实验 687
二十一、职业先修教育实验 687
二十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688
二十三、分层次教学实验 689
二十四、初中“三纵六横”教学综合改革实验 690
二十五、小学数学综合构建教学新体系实验 692
二十六、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实验 693
二十七、小学数学结构转化教改实验 694
二十八、小学数学应用题不分类型教学实验 695
二十九、小学一、二年级不开数学课实验 695
三十、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696
三十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分段教学实验 696
三十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 697
三十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实验 698
三十四、小学语文“童话引路”实验 699
三十五、农村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 699
三十六、小学语文部件识字和语言训练系列化实验 699
三十七、小学语文三步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法实验 700
三十八、小学学法指导实验 700
三十九、教法学法同步改革实验 700
四十、不发达地区农村简易小学、复式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 701
四十一、小学劳动课教学改革 702
四十二、小学课内外结合教改实验 703
四十三、柯桥实验区考试改革 704
四十四、苏州沧浪区实验小学考试改革实验 704
四十五、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704
四十六、“六同步”语文教改实验 705
四十七、初中语文“四能一体”训练实验 706
四十八、中学语文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 708
四十九、中学“大语文教育”实验 709
五十、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实验 709
五十一、初中数学心理启导教学实验 709
五十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验 710
五十三、初中数学“目标教学及其评价”实验 711
五十四、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 712
五十五、中学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实验 713
五十六、英语学、导、用教学法实验 713
五十七、中学物理“实验、启导、和谐、高效”启发式教学实验 713
第十二篇 国外教学改革理论借鉴 715
一、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 715
二、布鲁纳的结构课程和发现教学理论 716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717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 718
五、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719
六、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理论 720
七、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 721
八、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理论 721
九、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722
十、前苏联合作派教师的合作教育学思想 723
十一、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724
十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725
十三、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 726
十四、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新体系 730
第三卷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735
第一篇 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735
一、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735
(一)高教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35
(二)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和现存问题 735
(三)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737
二、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738
(一)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容 738
(二)当前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种形式 739
三、中央部门所属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741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41
(二)改革的目标及措施 742
(三)农业部部属高校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743
四、高校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744
(一)原有领导管理体制的弊端 745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745
(三)改革的构想 746
五、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746
(一)影响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因素 746
(二)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趋势 748
六、高教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范例 750
(一)北京“东方大学城”的构建 750
(二)湖北省努力发挥在鄂部委高校优势 751
(三)汕头大学和大连海运学院两校董事会的探索 755
(四)四川省高校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759
第二篇 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764
一、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 764
(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764
(二)从我国实际国力条件出发 764
(三)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764
(四)要有全局观念 765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改革 765
(一)层次结构的历史沿革 765
(二)层次结构当前存在的问题 766
(三)层次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 766
(四)层次结构改革的发展趋势 767
三、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改革 768
(一)科类结构的历史演变 768
(二)科类结构当前存在的问题 769
(三)科类结构深化改革的目标 769
(四)科类结构改革的发展趋势 770
四、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改革 770
(一)形式结构的演变 770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772
(三)形式结构当前存在的问题 772
(四)形式结构深化改革的目标 773
(五)形式结构改革的发展趋势 774
五、高等教育地域结构改革 774
(一)地域结构改革的原则 774
(二)地域结构改革的历史演变 775
(三)地域结构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 775
(四)地域结构深化改革的目标 776
六、高校“211”工程的实施 776
(一)“211”工程的目标 776
(二)遴选的原则 778
(三)实施的过程 778
(四)实施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779
七、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范例 780
(一)医科教育层次结构的改革 780
(二)吉林省高教科类结构改革 786
(三)天津大学争创一流大学 790
第三篇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794
一、我国原有高教投资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794
(一)原有投资体制的特征 794
(二)存在的弊端 794
二、高教拨款的模式 794
(一)我国高教拨款模式的历史沿革 795
(二)现行拨款模式的弊端 795
三、高教财政拨款体制的改革 796
(一)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设想 796
(二)高教财政拨款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及思路 797
(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拨款体制改革 797
(四)“基金制”拨款体制改革 798
四、投资体制的多元化 800
(一)投资体制改革已取得的成绩 800
(二)形成多元投资体制 801
五、高教投资体制深化改革的目标 802
(一)目标的内容 802
(二)目标的特点 802
六、高教事业经费财务管理的改革 803
(一)改革高校年度预算经费的分配办法 803
(二)制定合理的“综合定额” 804
(三)进一步改革高校财务管理 804
七、投资体制改革范例 805
(一)西江大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805
(二)杉达民办大学的创办实践 807
第四篇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 810
一、高校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810
(一)文科类的专业设置 810
(二)理科类的专业设置 810
(三)工科类的专业设置 811
(四)农科类的专业设置 812
(五)医药类的专业设置 812
(六)林科类的专业设置 812
(七)财经类的专业设置 813
(八)政法类的专业设置 814
(九)外语类的专业设置 814
(十)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 814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815
(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815
(二)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 815
(三)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815
(四)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 816
(五)全国合理布局和照顾地区需要相结合 816
三、高校专业设置管理制度的改革 816
(一)专业划分及设置当前存在的问题 816
(二)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制度 816
(三)专业设置管理范例——湖南加强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 817
四、几所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革 820
(一)华中师范大学重视学科建设 820
(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加速专业设置调整 821
(三)中山大学重视基础学科建设 822
(四)北京大学努力建设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823
第五篇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830
一、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 830
(一)统一招生制度的建立、中断与恢复 830
(二)统一招生制度的弊端 832
(三)统一招生制度的改革 832
二、高等学校招生管理体制改革 834
(一)高校招生领导管理的历史沿革 834
(二)现行招生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弊端 835
(三)招生计划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836
(四)招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及设想 837
(五)招生改革范例——农业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 838
三、招生“并轨”改革 841
(一)双轨招生及其弊端 841
(二)并轨招生的基本内容 8842
(三)并轨后的学生收费标准 842
(四)范例——武汉大学招生“并轨”的改革实践 845
(五)范例——同济大学多渠道资助特困生 847
四、招生选拨手段与管理办法改革 848
(一)选拨新生手段的改革 848
(二)录取体制的改革历程 849
(三)高校录取新生权限的扩大 851
五、录取管理的改革 852
(一)考生档案的组建 852
(二)控制分数线的划定 852
(三)录取组织机构 853
(四)计算机辅助录取 853
六、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854
(一)高校招生考试的性质和目的 854
(二)确定高考分类和科目设置的方法 856
(三)高考科目设置的历史沿革 857
(四)会考制度与高考科目设置 858
(五)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趋势 859
七、特殊形式的招生改革 860
(一)体育院校的招生改革 860
(二)艺术院校的招生改革 861
(三)保送生的招生改革 861
(四)定向招生的改革 862
(五)委托培养的招生改革 863
(六)自费生的招生改革 863
(七)招收有实践经验青年入学的改革 864
第六篇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868
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沿革 868
(一)原有体制的弊端 868
(二)改革的初步实践 868
(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范例——北京市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869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宗旨及思路 873
(一)改革的宗旨 873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874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875
(一)校内人事制度改革 875
(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876
(三)校内住房制度改革 876
(四)校内医疗保健制度改革 877
(五)校内退休保险制度改革 877
四、学生管理工作改革 878
(一)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 878
(二)学生素质测评改革 879
(三)实行收费制度后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881
五、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 883
(一)高校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883
(二)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弊端 885
(三)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内容 885
六、高校内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889
(一)高校内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与目标 889
(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 890
(三)高校内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892
七、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范例 892
(一)南开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892
(二)上海工业大学全员聘用合同制的改革 895
(三)首都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900
第七篇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907
一、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 907
(一)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907
(二)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907
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908
(一)改革的目标 908
(二)改革的内容 908
(三)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范例 908
三、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913
(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重点 913
(二)高校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914
(三)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915
四、学分制改革 915
(一)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915
(二)学分制的优点和不足 916
(三)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几种模式 917
(四)完善学分制的设想 917
五、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918
(一)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 918
(二)教学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 918
(三)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918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919
六、几所高校对教学改革的探索 919
(一)甘肃工大组织三条线教学改革的探索 919
(二)中南工大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922
(三)浙江医科大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925
(四)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929
第八篇 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改革 932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 932
(一)高校德育的重要地位 932
(二)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932
(三)明确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 933
(四)范例——天津大学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933
二、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936
(一)德育目标 936
(二)德育内容 937
(三)范例——吉林工学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938
三、高校德育的原则和途径 942
(一)德育原则 942
(二)德育途径 942
(三)范例——安徽大学加强德育工作的“五个结合” 943
四、两课改革 946
(一)两课课程设置沿革 946
(二)马列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949
(三)思想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950
(四)加强和改进“两课”建设 950
(五)范例——北京高校“两课”改革与建设 951
(六)范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积极引导大学生学马列 955
五、建立、完善德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959
(一)德育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959
(二)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 959
(三)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959
(四)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960
(五)保证德育经费投入 960
(六)范例——内蒙古大学加强德育体系建设 960
(七)范例——东南大学探索德育工作新机制 964
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970
(一)德育队伍的组成 970
(二)健全德育队伍 970
(三)范例——山东师范大学探索德育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970
第九篇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974
一、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 974
(一)统一分配制度的沿革与特征 974
(二)统一分配制度的弊端 975
二、“供需见面”的分配体制 975
(一)“供需见面”改革的实施进程 975
(二)“供需见面”改革的主要内容 977
(三)“供需见面”改革的深化 978
(四)选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办法 978
(五)范例——大庆石油学院重视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980
(六)范例——一汽呼唤一流人才 981
三、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982
(一)改革的思路 982
(二)改革的目标 983
(三)范例——南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改革 984
(四)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987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 989
(一)就业市场的建立 989
(二)就业市场的层次及功能 990
(三)就业市场的管理 990
(四)范例——广东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991
第十篇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改革 994
一、高校科技工作改革的进程 994
(一)恢复整顿阶段 994
(二)调整方向阶段 994
(三)深化改革阶段 994
二、高校科技工作改革的成绩 995
(一)规模有很大发展 995
(二)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995
(三)横向科技协作得到了加强 996
三、高校科技工作改革的原则 997
(一)面向经济建设的原则 997
(二)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 998
(三)多模式发展的原则 998
四、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999
(一)原有科研管理体制的弊端 999
(二)已进行的几项改革 1000
(三)高校科技成果的管理及成果转化 1001
(四)范例——辽宁省组织高校科技力量投入经济主战场 1003
五、高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改革 1006
(一)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 1006
(二)高校基础研究的中长期目标 1007
(三)加强高校基础研究的措施 1007
(四)范例——南京大学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和后盾作用 1008
六、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1011
(一)指导方针 1011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2
(三)完善财务、人事管理制度 1012
(四)范例——天津大学探索科技开发机制 1013
七、高校科技工作深化改革的内容 1018
(一)建立主动适应需要的新体制 1018
(二)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1018
(三)发挥优势攀登科技高峰 1019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019
(五)发展校办科技产业 1020
(六)改善科技工作管理 1020
八、高校科技工作改革范例精选 1020
(一)山东工大科技面向主战场 1020
(二)浙江农大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1023
第十一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1026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概述 1026
(一)学位与开究生教育的发展 1026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027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改革 1028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改革 1028
(二)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1031
(三)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布局的调整 1033
三、研究生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1035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 1035
(二)毕业研究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1040
四、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改革 1044
(一)硕士生培养工作的改革 1044
(二)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改革 1047
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范例 1049
(一)冶金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产学结合,扩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经验 1049
(二)南开大学改革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1053
(三)中国矿业大学对培养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 1055
(四)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应用类硕士生的实践 1056
(五)清华大学改革博士研究生教育 1058
(六)湖南医科大学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临床医学博士 1060
(七)西安交通大学加强硕士学位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1061
第四卷 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1067
第一篇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述 1067
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构 1067
(一)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1067
(二)职业技术培训 1070
(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展展望 1071
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1074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076
(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的试办 1076
(二)短期职业大学的创办与发展 1078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述 1079
(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 1079
(二)职业学校的发展 1081
(三)技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1085
第二篇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087
一、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发展趋势 1087
(一)中央部门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87
(二)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88
(三)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88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89
(一)中等专业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90
(二)职业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92
(三)技工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1093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1094
(一)学校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 1094
(二)学籍管理制度 1095
(三)学校财务制度 1096
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 1098
(一)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 1098
(二)技工学校的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 1101
(三)职业中学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安置制度改革 1102
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 1104
(一)中等专业学校的评估工作 1104
(二)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的评估、认定和检查工作 1105
第三篇 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 1106
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 1106
(一)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106
(二)职业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106
(三)技工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107
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改革 1107
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109
(一)教学计划的制订和管理 1109
(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大纲的制订 1112
四、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材建设 1114
(一)中专和技工学校教材的编审和出版发行 1114
(二)职业中学的教材管理 1115
(三)教材建设的指导原则及改革方向 1116
五、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 1117
(一)三结合教学体制 1117
(二)理论教学改革 1119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 1120
(四)技术等级的考核 1124
六、“双元制”教学 1124
(一)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训模式 1124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 1126
(三)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