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混杂的现代性:重庆城的气韵 1
第一部分 帝国晚期的重庆城 14
01明代四川的城池与人口 14
1.1 府、州总人口、总粮额与总城周比较 16
1.2 府、州各首县人口、辖县人口与城周比较 20
1.3 观察地区演变的参照 26
02清代四川城池的规模、空间分布与形态 27
2.1 区域交通网络 28
2.2 城池的规模与空间分布 31
2.3 城池高度与地区安全 35
2.4 城的形态 36
2.5 祠庙建筑的空间布局 42
03清乾隆重庆府城城垣维修:大型公共工程、国家与社会 46
3.1 清乾隆重庆府城城垣维修 50
3.2 城垣修筑中的多维关系 55
3.3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58
04清中后期重庆府城的人口、面积与密度 62
4.1 总人口与城市人口 65
4.2 城市主要官僚机构与人数 68
4.3 厢坊构成与街道名称统计 71
4.4 城池面积与人口密度 74
4.5 与其他省区城池规模与人口平均值的比较 76
05从普遍观念到地理现实:清末民初的重庆城内部空间结构 79
5.1 清末民初的重庆城图 87
5.2 重庆城的城门与街道结构 92
5.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经验性判断 103
5.4 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的定量分析 106
5.5 结语:从普遍观念到地理现实 117
第二部分 重庆城市的早期现代化 128
06区域格局中的近代中国城市:以“长江上游”和“重庆”城市为参照 128
6.1 清末区域空间结构 130
6.2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 139
6.3 “技术控制”与“文化选择”改变城市形态 148
07重庆1927:一个内陆城市启动现代化的样本 153
7.1 新开始:刘湘、刘航琛和卢作孚 156
7.2 1927年前后的重庆概貌 164
7.3 1927年重庆商埠的人口、产业及其空间分布 179
7.4 1927年商埠督办公署公务关系:实践网络 202
7.5 二十一军与重庆商埠 209
7.6 启动现代化:新空间生产 228
08重庆市与巴县、江北县的“划界”:新市与旧县的治域冲突及其意涵 238
8.1 重庆市政权更迭过程 242
8.2 市县划界 245
8.3 新市与旧县:现代性的空间产生 264
09现代化的困境:20世纪20—40年代重庆城市问题、市政计划与建设 271
9.1 两个十五年与五个市政建设时期 272
9.2 从商埠到陪都:计划案中的历史细节、城市问题与城市想象 283
9.3 范型转换:现代化的困境与城市的遗产 320
10“建设”作为关键词:卢作孚与重庆早期现代化 326
10.1 民生公司与重庆北碚城镇现代化建设 328
10.2 卢作孚的城镇建设思想 340
10.3 一种内陆城镇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350
第三部分 经验与感知中的重庆城 356
11帝国余晖中的重庆城及其建筑样型 356
11.1 两张舆图中的符号建筑 359
11.2 西人游记与图像中的城与建筑 366
11.3 重庆城的“帝国样型” 401
12文本中的城市:1883年阿奇博尔德·立德眼中的重庆城 413
12.1 城市与文本 414
12.2 文本中的重庆城 419
12.3 文本存在与历史城市可能的再现 431
13从《巴蜀鸿爪录》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景观 433
13.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研究的几点思考 434
13.2 《巴蜀鸿爪录》中展现的城市景观 437
13.3 农村破产,都市进步 452
14陪都时期重庆城市图景素描 453
14.1 区域交通网络 456
14.2 城市空间拓展与演变 463
14.3 城市人口分布与职业构成 465
14.4 城市安全与城市卫生 470
14.5 二元矛盾结构的多维叠合 475
15 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城市意象 478
15.1 城市意象、地图与文学 479
15.2 重庆城市空间意象 481
15.3 作家笔下的城市整体意象与文化嬗变 489
15.4 重庆小上海 494
余论/空间与现代性的生产:世界史中的重庆 495
附录 532
参考文献 533
后记/一公里城市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