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正明主编;常汉平,吴勇,包学文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40456967
  • 页数:2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本书根据高等学校书法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写,以简练的文字梳理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发展脉络,按照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分类成章,遴选了从甲骨文至现当代的几百幅传世的书法作品,逐一进行介绍和品鉴。附录还介绍了文房四宝等书法用具的来源、种类、使用方法等,极具实用性。全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书法课的教材,也可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参考阅读。

篆书篇 1

篆书源流述要 3

一、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6

二、商《宰丰骨匕刻辞》 6

三、商 墨书陶片 7

四、商《后母戊方鼎铭文》 7

五、西周武王《利簋铭文》 8

六、西周康工《盂鼎铭文》 8

七、西周恭王《墙盘铭文》 9

八、西周厉王《散氏盘铭文》 9

九、西周宣王《毛公鼎铭文》 10

十、西周宣王《虢季子白盘铭文》 11

十一、春秋秦《秦公簋铭文》 12

十二、春秋晋《侯马盟书》 12

十三、战国《中山王?鼎铭文》 13

十四、战国 包山楚简 13

十五、战国《楚帛书》 14

十六、战国秦《石鼓文》 15

十七、秦《泰山刻石》 15

十八、秦《琅琊刻石》 16

十九、秦《诏版铭文》 16

二十、汉 瓦当文字 17

二十一、西汉《新莽始建国元年嘉量铭文》 17

二十二、东汉《祀三公山碑》 18

二十三、东汉《嵩山少室石阙铭》 18

二十四、东汉《袁安碑》《袁敞碑》 19

二十五、东汉 汉碑篆额 20

二十六、三国魏《三体石经》 22

二十七、三国吴《天发神谶碑》 23

二十八、唐 李阳冰《谦卦碑》 23

二十九、唐 瞿令问《峿台铭》 24

三十、宋 徐铉《摹峄山刻石》 24

三十一、元 赵孟頫《妙严寺记篆额》 25

三十二、元 吴叡篆书《千字文》 25

三十三、明 李东阳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 26

三十四、明 赵宧光篆书《綦母潜诗句》 26

三十五、清 王澍篆书《诗经册》 27

三十六、清 邓石如篆书六屏《白氏草堂记》 27

三十七、清 吴熙载篆书四屏《陆机演连珠》 28

三十八、清 杨沂孙《篆书四屏》 29

三十九、清 赵之谦篆书《急就篇》 29

四十、近代 吴昌硕《临石鼓文》 30

四十一、近代 罗振玉《集甲骨文八言联》 30

四十二、近代 董作宾集甲骨文《丁鹤庐题画梅诗轴》 31

四十三、近代 章炳麟《篆书轴》 31

四十四、现代 齐白石《篆书五言联》 32

四十五、现代 黄宾虹《金文五言联》 32

四十六、现代 陆维钊篆书《毛泽东长征诗句轴》 33

隶书篇 35

隶书源流述要 37

一、战国秦《青川木牍》 40

二、战国秦《云梦睡虎地秦简》 40

三、秦《里耶秦简》 41

四、西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41

五、西汉《定县汉简》 42

六、西汉《武威仪礼简》 42

七、西汉《敦煌天凤元年牍》 43

八、东汉《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 43

九、西汉《莱子侯刻石》 44

十、东汉《开通褒斜道刻石》 44

十一、东汉《石门颂》 45

十二、东汉《乙瑛碑》 45

十三、东汉《礼器碑》 46

十四、东汉《封龙山颂》 46

十五、东汉《鲜于璜碑》 47

十六、东汉《衡方碑》 47

十七、东汉《西狭颂》 48

十八、东汉《郙阁颂》 48

十九、东汉《杨淮表记》 49

二十、东汉《熹平石经》 49

二十一、东汉《曹全碑》 50

二十二、东汉《张迁碑》 50

二十三、三国魏《受禅表》 51

二十四、西晋《晋辟雍碑》 51

二十五、东晋《好大王碑》 52

二十六、前秦《广武将军碑》 52

二十七、北周 赵文渊《西岳华山神庙碑》 53

二十八、唐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额》 53

二十九、唐《石台孝经》 54

三十、清 郑?《浣溪纱词轴》 54

三十一、清 金农隶书《昔耶之庐记墨说轴》 55

三十二、清 邓石如隶书《崔子玉座右铭》 55

三十三、清 伊秉绶隶书《为文、论诗五言联》 56

三十四、清 何绍基隶书《蕴真、赏心五言联》 56

三十五、清 赵之谦隶书《扫地、粗茶七言联》 57

三十六、现代 胡小石隶书《橘颂》 57

三十七、现代 来楚生隶书《太白诗轴》 58

草书篇 59

草书源流述要 61

一、西汉 尹湾汉简《神乌傅(赋)》 65

二、新莽 敦煌汉简(章草) 66

三、东汉 居延简《爱书误死马驹册》 67

四、东汉 居延简《永元兵物簿》 67

五、东汉 张芝《秋凉平善帖》 68

六、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 68

七、西晋 索靖《月仪帖》 69

八、西晋 陆机《平复帖》 69

九、东晋 王导《辛酸帖》 70

十、东晋 王羲之《寒切帖》 71

十一、东晋 王羲之《十七帖》 72

十二、东晋 王羲之《初月帖》 73

十三、东晋 王羲之《远宦帖》 74

十四、南朝齐 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 74

十五、隋《出师颂》(传) 75

十六、唐 孙过庭《书谱》 76

十七、唐 贺知章《孝经》 76

十八、唐 张旭《肚痛帖》《千字文》《古诗四帖》 77

十九、唐 怀素《自叙帖》 78

二十、唐 怀素《苦笋帖》 79

二十一、唐 怀素《论书帖》 79

二十二、唐 怀素小草《千字文》 80

二十三、唐 高闲《千字文残卷》 80

二十四、北宋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81

二十五、北宋 黄庭坚《诸上座帖》 82

二十六、北宋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卷》 83

二十七、北宋 米芾《论草书帖》 83

二十八、北宋 赵佶《草书团扇》 84

二十九、元 赵孟頫《急就章》 84

三十、元 康里巎巎《草书李白诗》 85

三十一、元 吴镇《草书心经卷》 85

三十二、明 宋克《急就章卷》 86

三十三、明 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杜诗轴》 87

三十四、明 王宠草书《五憶歌》 88

三十五、明 徐渭草书《杜诗轴》 88

三十六、明 董其昌草书《试墨帖》 89

三十七、明末清初 王铎草书《杜甫诗卷》 89

三十八、清 傅山《七言诗轴》 90

三十九、近代 沈曾植《章草册页》 90

四十、近代 王世镗《章草稿诀自叙》 91

四十一、现代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 91

四十二、现代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92

四十三、现代 林散之草书《陆游诗轴》 93

四十四、现代 王蘧常《章草五言联》 93

四十五、现代 高二适草书《杜诗卷》 94

行书篇 95

行书源流述要 97

一、前凉《李柏文书》 99

二、东晋 王羲之《姨母帖》 99

三、东晋 王羲之《平安三帖》 100

四、东晋 王羲之《丧乱三帖》 101

五、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 102

六、东晋 王献之《廿九日帖》 103

七、东晋 王献之《鸭头丸帖》 103

八、东晋 王献之《十二月帖》 104

九、东晋 王珣《伯远帖》 105

十、南朝齐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106

十一、南朝梁 王志《喉痛帖》 106

十二、唐 欧阳询《梦奠帖》 107

十三、唐 欧阳询《卜商帖》 108

十四、唐 欧阳询《张翰帖》 109

十五、唐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110

十六、唐 陆柬之《文赋》 111

十七、唐 李世民《温泉铭》 112

十八、唐 褚遂良《枯树赋》 113

十九、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 114

二十、唐《兴福寺半截碑》 115

二十一、唐 李邕《李思训碑》 116

二十二、唐 李邕《麓山寺碑》 117

二十三、唐 李白《上阳台帖》 118

二十四、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119

二十五、唐 颜真卿《争座位帖》 120

二十六、唐 颜真卿《刘中使帖》 121

二十七、唐 颜真卿《裴将军诗》 122

二十八、唐 柳公权《蒙诏帖》 123

二十九、唐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 124

三十、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 125

三十一、五代 杨凝式《夏热帖》 126

三十二、北宋 李建中《土母帖》 127

三十三、北宋 林逋《杂诗卷》 128

三十四、北宋 蔡襄《扈从帖》 129

三十五、北宋 苏轼《寒食帖》 130

三十六、北宋 苏轼《太白仙诗卷》 131

三十七、北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132

三十八、北宋 黄庭坚《寒食帖跋》 133

三十九、北宋 米芾《苕溪诗卷》 134

四十、北宋 米芾《蜀素帖》 135

四十一、北宋 米芾《珊瑚帖》 136

四十二、北宋 米芾《虹县诗卷》 137

四十三、北宋 蔡京《节夫帖》 138

四十四、南宋 赵构《赐岳飞批札》 139

四十五、南宋 陆游《自书诗卷》 140

四十六、南宋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跋》 141

四十七、南宋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142

四十八、南宋 吴琚《碎锦帖》 143

四十九、元 赵孟頫《洛神赋》 144

五十、元 鲜于枢《行书诗赞卷》 145

五十一、元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 146

五十二、明 陈献章《自书诗卷》 147

五十三、明 祝允明《致元和手札》 148

五十四、明 文徵明《西苑诗卷》 149

五十五、明 徐渭《行草七律诗轴》 150

五十六、明 董其昌《蜀素帖跋》 151

五十七、明 张瑞图行书《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五律诗轴》 152

五十八、明 黄道周行草《五律喜雨诗轴》 153

五十九、明 倪元璐《行草五律诗轴》 154

六十、明末清初 王铎《赠张抱一诗卷》 155

六十一、明末清初 王铎《临王筠帖》 156

六十二、清 傅山《丹枫阁记》 157

六十三、清 朱耷《行草五言诗轴》 158

六十四、清 郑燮《李白长干行诗轴》 159

六十五、清 刘墉行书《米南宫诗帖》 160

六十六、清 伊秉绶《行书七言联》 161

六十七、清 何绍基行书《论画语轴》 162

六十八、清 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四屏》 163

六十九、清 翁同龢《论画语轴》 164

七十、清 杨守敬《六言诗轴》 164

七十一、近代 吴昌硕《行书五言诗轴》 165

七十二、近代 康有为《题莲池书院立轴》 165

七十三、现代 郭沫若《咏北戴河诗轴》 166

七十四、现代 徐悲鸿《劝君、与尔七言联》 166

七十五、现代 于右任《孤松、奇石五言联》 167

七十六、现代 沈尹默《苏州纪游册页》 167

七十七、现代 潘伯鹰《行书轴》 168

七十八、现代 白蕉《题兰杂稿卷》 168

七十九、现代 沙孟海《行书七言联》 169

八十、现代 萧娴《行楷四言联》 170

楷书篇 171

楷书源流述要 173

一、三国魏 钟繇《贺捷表》 179

二、三国魏 钟繇《宣示表》 180

三、三国魏 钟繇《荐季直表》 180

四、晋 《三国志》写本残卷 181

五、东晋 王羲之《黄庭经》 181

六、东晋 王羲之《乐毅论》 182

七、东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182

八、北凉 《佛说菩萨藏经第一》 183

九、东晋 《爨宝子碑》 183

十、南朝宋 《爨龙颜碑》 184

十一、南朝齐 《普贤经》 184

十二、南朝梁 《王慕韶墓志》 185

十三、南朝梁 《瘗鹤铭》 185

十四、北魏 《大般涅槃经》 186

十五、北魏 《嵩高灵庙碑》 186

十六、北魏 《元桢墓志》 187

十七、北魏 《牛橛造像记》 187

十八、北魏 《始平公造像题记》 188

十九、北魏 《元详造像记》 189

二十、北魏 《石门铭》 189

二十一、北魏 《郑羲下碑》 190

二十二、北魏 《论经书诗》 191

二十三、北魏 《崔敬邕墓志》 192

二十四、北魏 《张猛龙碑》 192

二十五、北魏 《张玄墓志》 193

二十六、高昌 《徐宁周妻张氏墓表》 193

二十七、北朝 《铁山摩崖刻经》 194

二十八、北朝 《泰山金刚经》 194

二十九、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 195

三十、隋 《龙藏寺碑》 196

三十一、隋 《董美人墓志》 196

三十二、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197

三十三、唐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197

三十四、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198

三十五、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传) 198

三十六、唐 《灵飞经》 199

三十七、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 199

三十八、唐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200

三十九、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200

四十、唐 颜真卿《自书告身》(传) 201

四十一、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201

四十二、北宋 苏轼《罗池庙碑》 202

四十三、北宋 蔡襄《谢赐御书诗》 202

四十四、北宋 米芾《向皇太后挽词》 203

四十五、北宋 赵佶《芙蓉锦鸡图题诗》 203

四十六、南宋 张即之《华严经》 204

四十七、元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204

四十八、元 赵孟頫《汲黯传》 205

四十九、元 倪瓒《题渔庄秋霁图》 205

五十、明 沈度《敬斋箴》 206

五十一、明 祝允明《出师表》 206

五十二、明 文徵明《赤壁后赋》 207

五十三、明 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 208

五十四、明 董其昌《乐毅论》 208

五十五、明 黄道周小楷《嘉命辞卷》 209

五十六、清 金农楷书《五老图记轴》 209

五十七、清 钱澧《楷书轴》 210

五十八、清 永瑆《真书八言联》 210

五十九、清 张裕钊楷书《客店、商船联》 211

六十、清 赵之谦《临北魏郑僖伯白驹谷题字》 212

六十一、近代 李瑞清楷书《虚室、清歌五言联》 213

六十二、近代 李叔同《录华严经句楷书轴》 213

六十三、现代 于右任《楷书五言联》 214

六十四、现代 启功《论书绝句》 214

附编 215

书法器具材料 216

第一节 笔 217

一、毛笔的起源与发展 217

二、毛笔的制作工艺 218

三、毛笔的种类与特点 218

四、毛笔的选择与保养 219

第二节 墨 220

一、墨的起源与发展 220

二、墨的制作工序、种类与特点 221

三、墨的选择与使用 221

第三节 纸 222

一、纸的起源与发展 222

二、纸的制作工序、种类与特点 224

第四节 砚 225

一、砚的起源与发展 225

二、砚的选择与使用 227

第五节 其他文房用具 227

主要参考文献 231

后记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