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众文化学:跨学科讨论语境中的多元视角概论&维拉·纽宁与安斯加·纽宁 1
1.文化学研究领域中富于创造力的跨学科性、国际性、视角多元性与理论多样性 2
2.本文集的重点与目标——兼论其言之未尽 12
二 文化概念与文化理论&克劳斯-米夏埃尔·奥尔特 25
1.从规范性文化概念到文化理论 25
1.1 “文化”对“自然” 25
1.2 “文化”对“文明” 28
1.3 “文化”对“社会” 30
2.作为文化理论的社会理论:“文化”的功能 34
2.1 文化社会学扩展为知识社会学 34
2.2 文化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系统论 38
3.作为符号理论的文化理论 41
3.1 作为“语言”的“文化”——“文化”作为抽象模型 41
3.2 作为“文本”的“文化”——“文化”与“媒介” 45
三 文化符号学&罗兰·珀斯纳 55
1.概念与任务 55
2.特定文化中的符号系统:过程、代码与媒介 57
2.1 过程 58
2.2 代码 60
2.3 媒介 61
3.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社会、文明、思想精神 65
3.1 社会文化(社会):符号使用者 68
3.2 物质文化(文明):文本 70
3.3 精神文化(思想精神):代码 73
3.4 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符号学关联 74
4.文化机制与文化变革 76
4.1 文化作为文本系统 77
4.2 文化作为代码系统 80
4.3 文化作为集体记忆 88
5.文化符号学的机构化 90
四 作为文化学的文学学&威廉·佛斯坎普 105
1.导论 105
2.文学学与文化学的学术史关联 106
3.对文学学与文化学关联的系统化考察 110
3.1 文学文本作为文化自我感知的对象 110
3.2 媒体与媒体性作为文化交际的建构元素 112
3.3 文学史的重构与建构作为文学学与文化学关联的历史性课题 114
4.总结 116
五 文化人类学&多丽丝·巴赫曼-麦迪克 124
1.文化人类学简史 127
2.阐释型文化人类学——文化作为文本 130
3.行为型文化人类学 133
4.书写文化 135
5.跨文化冲突动力论语境下的文化人类学 138
6.文化人类学与全球互联 141
7.文化人类学作为多学科的交集域 143
8.文化的人类学——文化主义倾向 146
六 历史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哈拉尔德·诺伊迈尔 158
1.历史人类学 158
1.1 出发点 159
1.2 美国的历史学、人类学种族学与文化人类学 160
1.3 德国的历史人类学 162
1.4 学科机构化 165
1.5 内容、方法与问题 167
2.文学人类学 171
2.1 出发点 171
2.2 20世纪90年代前期文学人类学的繁荣 174
2.3 文学人类学的终结? 179
2.4 学科机构化 183
2.5 问题与视角 184
七 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与文化研究&莫里茨·巴斯勒 194
1.学术立场界定 194
2.新历史主义者们何为? 196
3.形成与影响 202
3.1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203
3.2 福柯的话语研究 207
3.3 格尔茨的“深层描述”概念 209
3.4 德曼的“生命寓言” 210
4.文化诗学与轶事 212
5.方法论基础的问题 214
6.文本选择策略 217
7.文化研究 220
八 集体记忆与回忆文化&阿斯特莉特·埃尔 231
1.导言:一个“新范式”及其起源 231
2.集体记忆的“发现”:莫里斯·哈布瓦赫与阿比·瓦尔堡 234
2.1 莫里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 234
2.2 阿比·瓦尔堡:“社会记忆” 238
3.单个学科对“集体记忆与回忆文化”研究的贡献 241
3.1 心理学中的记忆研究 241
3.2 历史学中的记忆研究 244
3.3 艺术学和文学学中的记忆研究 246
4.阿莱达·阿斯曼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250
4.1 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 251
4.2 文化记忆、文字与政治身份 253
4.3 作为技艺的记忆与作为生命的记忆,功能性记忆与存储性记忆 254
5.在集体层面的记忆形式与回忆形式:概念细分初探 256
5.1 集体记忆,集体回忆行为与回忆文化 256
5.2 记忆的象征形式与文化维度 257
5.3 集体记忆的显性系统与隐性系统 258
6.今天的“集体记忆与回忆文化”研究:机构化程度与研究空白 261
九 文化史(乌特·丹尼尔) 273
1.文化史讨论之一:政治史的替代者 277
2.文化史讨论之二:社会史与社群史的替代者 282
3.文化史讨论之三:多元化理念中的理论与方法 289
十 文化社会学(雷纳·温特) 300
1.文化社会学的现实意义 300
2.文化社会学的历史根源 302
3.文化社会学的复兴 305
4.新近研究的视角 310
4.1文化与权力 310
4.2 文化与消费 314
4.3 文化与体验 316
4.4 文化与交流 318
4.5 文化与全球化 319
5.结论 320
十一 文化心理学与作为文化理论的精神分析(于尔根·克拉默) 331
1.文化比较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 332
1.1 早期发展史 332
1.2 文化比较心理学 335
1.3 文化心理学 340
2.作为文化理论的精神分析 345
2.1 经典理论 345
2.2 扩展、细分与修正 353
2.3 种族心理学与深度阐释学 356
3.视角展望 358
十二 文化生态学(彼得·芬克) 367
1.什么是文化生态学? 368
1.1 自然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 368
1.2 一门年轻的学科 370
1.3 文化生态学的构想 372
1.4 学科之父:尤克斯奎尔、贝特森、奈斯 376
1.5 中心问题:什么是文化? 379
2.文化生态学进化论的基础 380
2.1 人类的生态系统 380
2.2 结构性遗传 382
2.3 文化的层面 384
2.4 文化的进化 385
2.5 文化的边界 386
2.6 文化的能量 388
2.7 新的文化批评 389
3.适用领域示例 391
4.对于文化的隐喻 403
十三 文化学中的异者研究(阿洛伊斯·维尔拉赫科琳娜·阿尔布雷希特) 408
1.从阐释学到跨文化的异者研究 408
1.1 新的挑战:对异者的认识 408
1.2 异者研究(异者学)的概况与对象 410
1.3 基本区分:他者与异者 413
1.4 异者研究作为阐释学的进一步发展 415
2.研究现状概览 419
3.文化学异者研究的框架概念 426
4.异者研究的空白与问题 429
4.1 异者构建模式的问题 429
4.2 异者研究作为先决条件研究 430
4.3 异者学作为客者理论与历史 432
4.4 作为异者与新者认知学科的异者学 434
4.5 文学中的异者学 435
十四 文化空间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汉斯-于尔根·吕泽布林克) 453
1.界定与统一 453
2.文化空间研究 455
2.1 概念与历史 455
2.2 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 457
2.3 问题领域 458
3.跨文化交际 459
3.1 跨文化互动过程 460
3.2 文化迁移 467
3.3 异者感知 470
3.4 跨文化的多种形式:杂交、克里奥尔化、混杂、新巴洛克 473
十五 文化学与性别研究&雷娜特·霍夫 484
1.性别秩序 485
2.天然性别的建构作为文化文本 489
3.性别差异的终结? 494
4.文化的智识性质 497
5.“人文学科的现代化?” 500
6.自我宰制与表演 503
十六 媒体文化学&西格弗里德·J.施密特 515
1.前言 515
2.回避运动 516
3.媒体概念 520
4.文化作为程序 521
5.后果 526
6.学科 531
7.媒体文化学 534
附录 541
1.文化学权威著作精选书目 541
2.作者简介 564
3.人名索引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