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海涛著
  • 出 版 社:合肥:黄山书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6163772
  • 页数:4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12至19世纪淮河流域社会和环境变迁为研究对象,共分八个部分,论述了历史上淮河流域社会与环境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元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为保漕运而牺牲地方利益、强制迁徙等决策行为对淮河流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环境变迁对该区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交通地位、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绪论 1

一、近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1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5

三、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基本思路 13

第一章 环境变迁的主要成因 16

一、黄河长期泛淮 16

二、历代治河方略与淮河问题的产生 34

(一)元代治河与漕运 35

(二)明代治河与护陵 36

(三)清代治河与保漕 40

(四)洪泽湖的变迁 42

三、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45

(一)元代之前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简况 45

(二)元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不协 47

(三)影响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50

四、清代河务问题与淮河水灾治理的成效 52

(一)清代河务问题的产生及对河务的管理 52

(二)清代河务中的各种弊端 54

(三)河务弊端对淮河水灾治理的影响 60

五、结语 62

第二章 政府治河的努力——以清乾隆朝黄河干流河道堤防治理及决策过程为例 64

一、河东河道 66

(一)河图图形符号信息与所表示物象含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66

(二)治河经验与图像记忆的纠结 68

(三)绘图贴说与河南、山东段治黄工程 71

二、江南河道 73

(一)河工专业技术背景下的“南河”辖境黄河决口堵筑 74

(二)介于城市防洪与下游泄水廓道之间的黄河堤防减泄闸坝 75

(三)黄运治理、设置木龙与陶庄引河 78

(四)乾隆时期黄河水利之泥沙利用与引黄济运的方式 84

三、乾隆时期治河决策机制 86

(一)君臣会议 86

(二)臣工会议 88

四、乾隆朝黄河干流沿岸河防官制与辖区 89

(一)河东河道与江南河道互动 89

(二)乾隆朝黄河干流河防官制和辖区 92

五、结语 95

第三章 地方治水个案——以明清寿州水利与芍陂治理为例 122

一、明清寿州陂塘灌溉水利群治理与环境 123

(一)蔡城塘 123

(二)寿州陂塘增减及其环境变化原因 125

二、清代寿州洪涝灾害分布与农田水利 126

(一)寿州乡里分布——以寿州保义乡为例 126

(二)清代后期寿州洪涝灾害 129

三、芍陂工程 133

(一)芍陂工程地图 133

(二)芍陂地名群 134

四、芍陂治理 136

(一)明代 137

(二)清代 139

五、芍陂工程与社会秩序的建构 142

(一)孙公祠奉祀与芍陂治理 142

(二)芍陂垦田治理与各阶层水利利益分配 145

六、结语 148

第四章 灾害多发及经济变迁 162

一、元明以来自然灾害与社会救助 162

(一)灾害的频发 162

(二)灾害的特点分析 168

(三)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应对 172

二、宋元时期商贸的变化 177

三、农业的变迁 182

(一)耐旱、高产作物逐渐增多 182

(二)商品性农业有所发展 186

四、传统产业的衰落——以纺织业为例 190

(一)唐、宋时期的盛况 190

(二)金、元以降的衰退情况 193

(三)淮北纺织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198

五、结语 202

第五章 明清淮河中游城镇分布差异与环境变迁 204

一、明代颍、涡水系及淮河干流城市防洪 205

(一)颍河水系的城镇 205

(二)涡河水系的城镇 206

(三)濉河水系的城镇 207

(四)淮河干流的城镇 207

二、明代颍州城市形态结构 210

(一)明代颍州城 211

(二)颍州地理环境与地名变迁 213

(三)明代颍州乡镇农业地理 218

(四)亳(县)州城建形态 223

三、明代寿州城建形态 225

(一)正德年间战乱与寿州修城及正阳镇修渠 225

(二)寿州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226

四、清代皖北行政区划调整与府、州、县城市变迁 228

(一)雍正时期颍州(府)与亳州之关系 228

(二)州、县政区变迁——以寿州与凤台县为例 230

五、明清蚌埠县级行政群与地理背景 231

(一)怀远县辖区及城镇变迁 232

(二)怀远城建与环境 237

(三)灵璧县城建与环境 239

(四)明清五河县城市形态变迁 244

(五)临淮及皖北交通地理 249

六、结语 253

第六章 教育变迁——以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教育为例 256

一、书院教育 257

(一)数量与分布 258

(二)影响书院数量与运行质量的因素 266

(三)经费来源 268

二、教育成就 275

(一)教育成就和科举寄籍问题 275

(二)进士举人数量及时空分布 278

(三)文进士科举成绩的整体水平 291

三、教育落后的原因 303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303

(二)社会环境的恶化 304

(三)国家政治边缘化 308

四、结语 309

第七章 风俗文化变迁 311

一、黄淮区域水利环境地理、淮北大堤与文化变迁 311

(一)黄淮水利地理:视角及史料 312

(二)政区、城市与发展环境 313

(三)近现代黄淮区域水患治理与淮北水利环境地理 315

(四)安徽省北部文化区 319

二、独特的祭河与祀神信仰 321

(一)黄淮下游地区水崇拜的地域差异 321

(二)祭神的人性化区域差异与人地关系 328

三、明清时期淮河流域婚俗的传承与适应性选择 338

(一)贞节观 338

(二)婚姻礼仪 342

(三)婚姻形式 345

四、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民风尚武之原因 353

(一)民众苦难深重 353

(二)尚武传统 357

(三)民众流徙不定 361

(四)地方官员对策 365

五、结语 367

第八章 社会变迁 369

一、人口迁移与淮河流域社会变迁 369

(一)人口迁移情况 370

(二)人口迁移与淮河流域社会变迁 377

(三)人口迁移的简要评价 384

二、宗族与淮河流域社会变迁 385

(一)学术史回顾 385

(二)淮河流域宗族的特点 387

(三)宗族与淮河流域社会变迁 392

三、匪患与淮河流域社会变迁 400

(一)淮河流域匪患状况 401

(二)晚清淮河流域匪患形成的原因 402

(三)晚清淮河流域匪患的特点 407

(四)封建王朝的对策及影响 410

(五)匪患的社会影响 414

四、结语 416

余论 417

一、淮河文明变迁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比较及启示 417

(一)淮河文明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以及印度河文明的比较 418

(二)启示与建议 422

二、淮河航运历史、现状及对策 425

(一)传统交通模式下的淮河航运 425

(二)新式交通兴起背景下的淮河航运 430

(三)淮河航运存在的问题 432

(四)发展淮河航运的建议 433

三、新中国治淮成就与流域可持续发展 434

(一)新中国治淮成就 435

(二)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450

参考文献 458

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