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3
三 研究思路 15
四 研究方法 15
五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7
六 理论假设及可能的创新点 18
第一章 明代社会发展及其对武术的影响 19
第一节 明代武术发展的时代及社会背景 19
一 北虏、南倭边防之患 19
二 农民起义、暴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叛乱及兵变之内忧 21
第二节 明代不同时期武术发展的特征 21
一 明代初期:风土各异所长的不同地域习武日盛 22
二 明代中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农民起义、暴动映射出的民间武术发展景象 23
三 明代中后期:倭患交加下军旅武艺与民间武术的交流 24
第三节 明代社会文人、儒生谈兵论剑之尚武精神 24
一 明初倡导文武并举 24
二 明代中晚期的文人、儒生谈兵尚武之风 25
三 明末东南遗民文士的尚勇习武活动 29
第二章 明代的武举及武学 31
第一节 明代的武举 31
一 明代武举制度的初步完备(弘治、正德) 31
二 明代武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嘉靖、万历) 32
三 明代武举制度的成熟(天启、崇祯) 33
四 明代武举制度的社会地位及其产生的影响 34
第二节 明代的武学 38
一 明代武学设置的历史背景:武官世袭制度下子弟教育的需要 39
二 明代武学的发展 39
第三章 明代军旅武艺 42
第一节 明代兵制 42
一 明代卫所制 42
二 明代朝廷对军士武艺的督训 42
三 明代民壮、乡兵及土兵 43
第二节 明代军旅武艺训练——戚继光之军旅武艺 47
一 明代军旅长短冷兵器训练 47
二 明代军旅射艺 49
三 明代军旅武艺的身体素质训练及拳术 50
第四章 明代军事著作与武术文献对武术的影响 52
第一节 明代与武术有关的军事著述 52
一 郑若曾与《江南经略》 52
二 俞大猷与《续武经总要》 53
三 唐顺之与《武编》 55
四 戚继光与《纪效新书》 55
五 何良臣与《阵纪》 60
六 茅元仪与《武备志》 61
第二节 明代武术文献对武术的影响 62
一 明代军事著作中保存的珍贵武术史料 62
二 明代武术的军旅武艺与民间武术的双向交流 63
第五章 民间武术著作中与武术有关的著述 65
一 程宗猷与《耕余剩技》 65
二 程子颐与《武备要略》 66
三 毕坤与《浑元剑经》 71
四 吴殳与《手臂录》 72
五 《易筋经》 73
第六章 明代典型武术流派技艺的发展 75
第一节 明代少林武术 75
一 紧那罗王传说与少林武术起源 75
二 少林僧兵抗倭事迹考略 77
三 明代少林武术是军事武术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的结晶 85
四 明代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 87
第二节 明代峨眉武术 90
一 明代峨眉拳法 91
二 峨眉枪法 93
三 峨眉铲法 94
第三节 明代浙江武术 95
一 明代浙东内家拳 95
二 明代浙东其他拳种、器械及民间武术家 103
第四节 明代西南壮族武术——瓦氏夫人及“狼兵”壮族武艺考述 107
一 “狼兵”的起源 108
二 从文献看“狼兵”的武艺及其在作战时的威力 109
三 抗倭“狼兵”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及其武艺表现 112
四 抗倭“狼兵”所代表的壮族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 118
第七章 明代武术体系的基本形成 131
第一节 所谓“十八般武艺” 131
一 中国武术“十八般武艺”名称演进 131
二 明代武术“十八般武艺” 132
第二节 明代武术套路趋于成熟及其特征 134
一 明代武术套路趋于成熟 134
二 明代武术套路的运动特征 135
第三节 武术拳种、器械及其流派的形成 136
一 并立争雄、竞相发展的明代拳法 136
二 蔚为大观、卓有成就的明代刀法 138
三 民间隐匿、域外存留的明代剑法 140
四 蔚为大观、各臻妙际的明代诸家棍法 141
五 并世共存、竞相争雄的明代枪法 143
六 琳琅满目、构造奇特的明代杂器械 145
第四节 明代武术功法的发展 147
一 明代武术中训练拳法及器械的辅助功法 147
二 裂石开碑、卷铁舒钩的明代武术硬功 149
第八章 明代社会与民间武术的发展 151
第一节 明代社会风气对民间武术发展的影响 151
第二节 明代民间武术发展的若干特征 153
一 明代民间武术发展的技术特征 153
二 明代民间武术发展的基本理论特征 159
三 明代家族习武及传承方式 163
四 寺庙——明代民间武术交流的特殊空间 166
第九章 明代武术的对外交往 169
第一节 明代中国与日本、朝鲜的武术交流 169
一 日本刀与日本刀法 169
二 陈元赟与柔道渊源 175
三 明代中、朝之间的武术交流 178
第二节 明代中国与琉球王国的武术交流 181
一 明代琉球王国的尚武及其武艺发展 181
二 唐手——明代福建南拳与琉球王国武术交流 183
余论 186
主要参考文献 192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