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地球及其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1
第二节 地震及相关概念 11
第三节 地震灾害的类别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20
第四节 地壳活动和我国地震活动分布的特征 28
第五节 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前兆 32
第六节 地震预测方法及灾害的有效预防 32
参考文献 39
第一编 地震发生、发展的成因与机理探析 40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形成 40
第一节 板块构造 40
第二节 地震和板块构造 42
第三节 板块运动 43
第四节 板块构造与内力地质作用 47
第五节 影响地震的外界因素 50
第三章 地球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 52
第一节 地质作用 52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52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规律与地震地质 54
第四节 岩层产状 57
第五节 褶皱构造 61
第六节 断裂构造 65
参考文献 72
第二编 构造地震与构造应力场 73
第四章 构造地震的理论成因综述 73
第一节 地震的发生与作用概述 73
第二节 现阶段构造地震的成因理论 74
第五章 地质力学与构造应力场 76
第一节 地质力学概述 76
第二节 地球自转与构造应力 77
第三节 构造应力 80
第四节 板块内的构造应力场 81
第五节 我国现代地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 82
第六节 中国地震活动的分区 88
第七节 应力场的应力种类和破裂构造形式 91
参考文献 93
第三编 地震宏观前兆 94
第六章 地下水宏观异常 94
第一节 历史上地震与地下水的关系 95
第二节 地下水的种类和异常的宏观现象 96
第三节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典型实例 98
第四节 唐山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 99
第五节 松潘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 103
第六节 龙陵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 106
第七节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及水质变化的停留时间与地下水异常的识别 110
第八节 观测井(孔)的观测仪及方法 112
第七章 强烈地震动物异常宏观前兆 116
第一节 古今中外地震异常反应 116
第二节 动物异常反应实例 118
第三节 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关系 120
第八章 地震前植物宏观异常 124
第一节 历史记载的震前植物异常 124
第二节 可能引起植物异常的其他因素 127
第三节 植物异常的分析和识别 128
第九章 震前中长期异常 130
第一节 干旱与地震 130
第二节 洪涝与地震 133
第三节 东亚大气环流与地震 137
第四节 利用气象因子做中长期地震的可能性 139
第五节 太阳活动与地震 140
第十章 临震气象异常 143
第一节 临震时的地声 143
第二节 临震时的地光现象 148
第三节 地震前电磁波现象 152
第四节 临震时的大风、降水 154
第五节 临震时的热异常 159
第六节 地气现象 164
第七节 临震时大气浑浊 169
第八节 利用临震气象异常和突变预报地震问题 171
参考文献 174
第四编 地震微观前兆 176
第十一章 微观前兆观测仪器设备 176
第一节 地震仪 176
第二节 地震观测 179
第三节 地下水中氡气的测量 181
第四节 地壳形变的观测方法和仪器 184
第五节 日本对地壳变形的部分观测经验 189
第十二章 群测群防自制仪器 195
第一节 地震区人民自制“土”地震报警器 195
第二节 地应力观测方法 196
第三节 土地电 199
第四节 地磁 200
第十三章 唐山地震微观前兆 203
第一节 地应力 203
第二节 土应力 205
第三节 土地电 207
第四节 土地磁 210
第五节 地下水氡含量 213
第六节 地变形 216
第七节 唐山地震的基本情况及余震 218
第十四章 松潘地震微观前兆 223
第一节 地震概况 223
第二节 地应力 229
第三节 土应力 231
第四节 土地电 233
第五节 磁偏角 236
第六节 地倾斜 238
第七节 水氡 240
第八节 重力 241
第九节 波速比 242
第十节 松潘地震微观异常特征 243
第十五章 龙陵地震微观前兆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地应力 250
第三节 土地电 255
第四节 水氡 259
第五节 地磁 263
第六节 重力 269
第七节 地变形 270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测创新探索 280
第一节 地应力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预测 280
第二节 地磁异常预报地震要素 282
第三节 地变形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 284
第十七章 渐近式预测地震是具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 285
第一节 渐近式地震预测工作的要求与内容 285
第二节 地震预报工作的制度与权限 285
第三节 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 286
第四节 唐山地震的预防及短期分析情况 287
第五节 松潘地震的中期预报 288
第六节 松潘短期预报及其对策 289
第七节 龙陵地震中期预报对策 292
第八节 短临预报对策 293
参考文献 293
第五编 中国特色防震减灾的预防预报方针方法 295
第十八章 地震工作的法律法规 295
第一节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95
第二节 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法措施 296
第十九章 李四光论地震 297
第一节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297
第二节 地震预测 302
第三节 地震地质是地震工作的基础 304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 311
第五节 地震地质工作就是要确定地震危险区 314
第六节 强烈地震发生在地质构造带 317
第七节 预报地震需要重视地应力方法 320
第八节 地应力测量 323
第九节 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意见 328
参考文献 333
第六编 结语 334
第二十章 地震预测预警的几点思考 334
参考文献 352
附表1 1975—2007年我国预测的地震名单 353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