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1
0.0.1 问题的由来 1
0.0.2 前人研究成果与潜在问题 2
0.0.3 本书研究方法与论述结构 6
1 中国古代墓葬穹窿发展概述 9
1.1 中国古代砌体穹窿概念与类型 9
1.1.1 穹窿概念与形态特征 9
1.1.2 砌体穹窿的工艺类型 10
1.1.3 中国古代墓葬穹窿特征 14
1.2 汉地砖砌墓葬穹窿的创生 21
1.2.1 汉地砖砌穹窿的出现 21
1.2.2 关于汉地砖砌穹窿发生原理的不同观点 22
1.2.3 关于汉地砖砌穹窿技术起源的讨论 26
1.2.4 汉墓形制演变与本土穹窿创生的关系 33
1.3 汉地墓葬穹窿发展概况 38
1.3.1 砖砌墓葬穹窿 38
1.3.2 石砌墓葬穹窿 40
1.3.3 崖墓穹窿 43
2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分布与演变 44
2.1 四隅券进式穹窿考古发掘状况 44
2.2 四隅券进式穹窿形态演变分析 55
2.2.1 四隅券进式穹窿主要形态特征的演变 55
2.2.2 四隅券进式穹窿次要形态特征 72
2.3 四隅券进式穹窿的分期与分区 79
2.3.1 分区 79
2.3.2 关于四隅券进式穹窿分期的讨论 80
3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营建机制 89
3.1 无模施工的起券实例 89
3.1.1 无模施工的拱顶 89
3.1.2 无模施工的穹顶 91
3.1.3 无模施工的穹隅 93
3.2 四隅券进式穹窿仿建实验 94
3.2.1 以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墓前室穹窿为仿建对象的原因 94
3.2.2 实验目的 95
3.2.3 实验意义 96
3.2.4 实验体会与相关分析 97
3.3 典型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营建机制探讨 98
3.3.1 材料要求 98
3.3.2 营建工艺与施工组织 100
3.3.3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营建机制与墓葬营建的关系 101
4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空间内涵 104
4.1 汉与六朝时期阴阳两界的关系 104
4.1.1 汉至六朝时期的“阴曹地府”观念 104
4.1.2 阴阳沟通的形式特征 106
4.1.3 东汉至六朝葬制文化的影响因素 108
4.2 形制演变过程中的汉墓空间内涵 113
4.2.1 与四隅券进式穹窿墓葬有关的两个基本室墓类型 113
4.2.2 长江中下游及河南地区汉墓平面形制演变 115
4.2.3 室墓的仪式空间 120
4.3 中国古代墓葬穹窿的象征性 125
4.3.1 穹窿的一般象征性 125
4.3.2 墓葬穹窿的空间内涵 128
4.4 四隅券进式穹窿墓葬的空间内涵 135
4.4.1 墓室平面功能解读 136
4.4.2 墓室空间意象解读 141
4.4.3 墓葬等级解读 148
5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源流与消亡 150
5.1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工艺起源分析 150
5.1.1 中亚、西亚四隅券进式穹窿的流行与分布 150
5.1.2 穹窿与方底的结合方式 154
5.1.3 西域四隅券进式穹窿生成原理 156
5.1.4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与西域实例比较 156
5.2 四隅券进式穹窿的传入与消失 159
5.2.1 传播流线分析 159
5.2.2 四隅券进式穹窿在中国消失的原因 167
5.2.3 关于传播流线的补充讨论 176
6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的地位与意义 177
6.1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的地位 177
6.1.1 砌体穹窿在世界穹窿技术体系中的地位 177
6.1.2 四隅券进式穹窿的独特性 179
6.1.3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地位 180
6.2 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研究的当代意义 181
6.2.1 推动对中国古代穹窿源流的进一步探讨 181
6.2.2 墓葬文化研究角度的意义 181
6.2.3 文物保护角度的意义 183
6.2.4 施工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84
6.2.5 四隅券进式穹窿的建构内涵 186
附录1 四隅券进式穹窿墓葬辑录 191
附录2 四隅券进式穹窿仿建实验过程 229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229
二、仿建过程概述 229
三、实验的不足之处 237
参考文献 238
致谢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