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教程 中国文化诗学的新阐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祖钊主编;张进,姚爱斌,刘飞,任先大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3235551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所谓“中国文化诗学”,是关于当代文艺理论新形态的研究。其中的文化视角、文化身份、文化焦虑、历史文化语境、审美文化、审美理想、审美重塑、生命形式、诗意逻辑以及系统的多元的文艺观念等一系列理论范畴,将全面刷新现有文艺理论形态。这本教材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以及世界文学观念,又充分发掘了中国文论的他者文化的长处,使中国文艺理论终于从体系上冲破了欧洲中心论和逻辑中心论的藩篱,显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创新的时代特征。

绪论 1

一、我们为什么要新编这本文艺学教程 1

二、为什么要从“文学理论”重返“文艺学”范畴 10

三、文艺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13

第一编 文艺性质论 19

第一章 文艺的审美文化性质 19

第一节 审美文化与非审美文化 19

一、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19

二、审美文化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审美重塑 21

三、审美理想决定文艺的审美文化性质 23

第二节 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6

一、文艺属于悬浮于空中的精神文化领域 26

二、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主要区别 27

三、文艺在历时性上显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9

第三节 文艺是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 31

一、历史文化语境与时代背景不同 31

二、文艺内容与形式都是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 33

三、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家、接受者和批评家 36

第四节 文艺都是“语言”的艺术 39

一、文学用言语构筑气韵生动的艺术世界 39

二、音乐用旋律和节奏构筑想象的艺术世界 41

三、绘画用线条和色彩重塑世界 44

四、影视用蒙太奇讲述故事,演绎人生 46

第二章 文艺性质的二分三分式概括 49

第一节 文艺性质的二分式概括 49

一、再现论的文艺观 49

二、表现论的文艺观 52

三、二分式文艺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3

第二节 文艺性质的三分式概括 55

一、以再现历史真实为追求的文艺 55

二、以抒发情感为追求的文艺 58

三、以表达哲理观念为追求的文艺 60

四、文艺三元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立与兼容 68

第三章 文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 72

第一节 文艺的正面文化价值 72

一、文艺是洞察社会人生的镜子 73

二、文艺是人生的良师益友 76

三、文艺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79

第二节 文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81

一、伟大时代对文艺提出的基本要求 81

二、确保文艺实现正面价值的三大原则 83

三、文艺家的社会责任感 87

第二编 文艺作品论 93

第四章 文艺作品的层次性构成 93

第一节 文艺作品的语言层面 94

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94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96

第二节 文艺作品的形象层面 99

一、形象层面的重要性 99

二、艺术形象的特征 100

第三节 文艺作品的意蕴层面 105

一、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105

二、作品的意蕴层次 106

第五章 艺术形象的理想形态 109

第一节 艺术意境 109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109

二、艺术意境的特征 111

三、艺术意境的分类 115

第二节 艺术意象 117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17

二、艺术意象的特征 119

三、艺术意象的分类 123

第三节 艺术典型 124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124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26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31

第六章 文艺文体与风格 135

第一节 什么是文体 135

一、文体是指文艺作品的生命整体 135

二、文体特征和风貌的多角度辨析 137

三、文体结构的常见辨析方式 138

第二节 文艺文体的类型 140

一、诗歌与散文 140

二、小说与纪实文学 144

三、戏剧与影视文学 147

第三节 文艺文体的风格 151

一、风格是什么 151

二、文艺风格的成因 152

三、文艺风格的一般特征 154

四、文艺风格的一般类型 156

五、文艺的群体风格 162

第三编 文艺创作论 169

第七章 文艺创作诸论评述 169

第一节 中外传统创作论 169

一、西方摹仿说 169

二、中国摹心说 171

三、对摹仿说与摹心说的反思 174

第二节 心理分析学派创作论 176

一、弗洛伊德文艺创作论 176

二、荣格文艺创作论 179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创作论 184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要点 184

二、阿恩海姆论艺术创作 185

三、格式塔创作论的意义与局限 188

第八章 艺术思维 191

第一节 思维与艺术思维 191

一、人类思维的四种类型 191

二、不能以形象思维混同艺术思维 192

第二节 艺术思维的特征 194

一、自由发挥想象的虚构性思维 194

二、审美理想制导的情感性思维 198

三、理性与非理性互动的混合型思维 201

第三节 艺术思维的类型 204

一、具象思维 204

二、意象思维 207

第九章 文艺创作流程 211

第一节 文艺创作的发生阶段 211

一、历史文化语境与文化焦虑 211

二、情感积累与艺术发现 215

三、创作意图 219

第二节 文艺创作的构思阶段 220

一、艺术构思 220

二、艺术概括 222

三、艺术灵感 224

第三节 文艺创作的艺术传达阶段 225

一、艺术传达的复杂性 226

二、体裁对内容的征服 227

三、语言对内容的征服 228

四、即兴与推敲 231

第十章 艺术传达的方式与技巧 233

第一节 文艺叙事 233

一、再现式叙事 233

二、浪漫式叙事 236

三、魔幻现实主义式叙事 238

四、叙事方式的新变 239

第二节 文艺抒情 241

一、再现式抒情 241

二、浪漫式抒情 243

三、宣泄式抒情 244

第三节 文艺议论 246

一、象征式议论 246

二、寓言式议论 248

三、比譬式议论 250

四、直陈式议论 251

第四节 文艺修辞技巧 252

一、比喻与借代 253

二、复义与含混 254

三、悖论与反讽 257

第四编 文艺接受论 263

第十一章 文艺接受 263

第一节 文艺接受发生的条件 263

一、文艺接受者的文化素质 264

二、文艺接受者的审美心境 268

三、文艺接受者的历史文化语境 269

第二节 文艺接受的过程 271

一、期待视野与接受动机 271

二、文艺接受中的“同化”与“顺应” 273

三、文艺接受的性质 274

第三节 文艺接受的高潮 276

一、共鸣 276

二、净化 278

三、领悟 279

四、延留 280

第十二章 文艺批评 282

第一节 文艺批评观念与方法的变迁 282

一、传统批评的价值追求和方法局限 283

二、现代批评观念与路径选择的得失 285

第二节 历史文化语境批评的提出与建构 290

一、历史文化语境批评的观念与建构 290

二、历史文化语境批评方法的创新性 293

第三节 文艺批评家 297

一、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知识谱系的及时更新 297

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298

三、高超的艺术鉴赏与艺术评价能力 299

四、出色的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能力 300

第四节 文艺批评的作用 301

一、引导文艺鉴赏与文艺接受 301

二、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303

三、为文艺理论建设提供新经验和新观念 304

第五编 文艺发展论 309

第十三章 文艺的发生与演进模式 309

第一节 文艺起源诸论 309

一、劳动说 309

二、游戏说 310

三、巫术说 311

四、文艺与人类共生 313

第二节 文艺发展的模式诸论 317

一、三段说 317

二、折线说 318

三、复古说 319

第三节 文艺发展所呈现的轨迹与规律 322

一、西方文艺的发展轨迹 322

二、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轨迹 325

三、文艺发展呈现的自律 329

第十四章 文艺发展的通变机制 332

第一节 文艺发展中的历史继承与革新 332

一、文艺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一般规律 332

二、文艺历史继承的主要内容 336

三、当代文化视角中的文艺继承与革新 338

第二节 文艺发展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339

一、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 339

二、各民族文艺交往的基本规律 342

三、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学的发展 344

第三节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45

一、马克思的相关论断 346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346

三、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原因 348

第十五章 当代文艺的新变化 352

第一节 现代传媒与文艺的发展 352

一、传媒时代的文艺发展 352

二、文艺的视觉化 354

三、文艺的网络化和大众化 359

第二节 网络文艺的新特征 362

一、读者参与创作 362

二、多媒介表达 364

三、创作速度激增 366

第三节 新媒介与文艺的互动关系 368

一、经典作品因新媒介获得新生 368

二、新作品在传播中汰选或提升 370

三、新媒介为文艺发展开拓无限空间 372

后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