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 下 东亚环洋带、海底板块区系、亚欧大陆动力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志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测绘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03040290
  • 页数:1011 页
图书介绍:

第4章 东亚环洋带 500

4.1 北极区板间联合亚板块 500

4.1.1 北极陆间海形成演化 500

4.1.1.1 北美(J1—J3)左旋对亚洲碰撞与东北亚古陆缘形成 500

4.1.1.2 北美(K1 1—E1)与亚欧背向旋转引发老北冰洋扩张 503

4.1.1.3 古欧洲与北美(E1后)加速左旋其间南森洋脊被撕裂 506

4.1.1.4 南森洋脊扩张年代及其速率的限定问题 507

4.1.1.5 北冰洋造貌构造事件及其亚板块动力成因小结 507

4.1.2 北冰洋陆间亚板块分异 508

4.1.2.1 (A)北冰洋(陆间海)亚板块 510

4.1.2.2 (B)科雷马—奥莫隆(微古陆)亚板块 512

4.1.2.3 (C)堪察加—白令海(外来与围捕)亚板块 514

4.2 东北亚联合亚板块 524

4.2.1 东北亚台块拼贴史与构造演化 524

4.2.1.1 古生代台块拼贴历史 524

4.2.1.2 亚板块形成的海陆动力成因 526

4.2.2 东北亚联合亚板块形成与再分裂 527

4.2.2.1 (A)鄂霍次克(台块断陷)超壳块 527

4.2.2.2 (B)黑龙江(台块拼贴-增生)联合亚板块 531

4.2.2.3 (C)远东—日本(陆海)联合亚板块 540

4.3 华北(地台破裂)联合亚板块 552

4.3.1 中朝古板块演化阶段 552

4.3.1.1 显生宙古板块离合史回顾 553

4.3.1.2 朝鲜半岛的古中国裂离体 554

4.3.1.3 显生宙古地磁板块运动学显示 555

4.3.1.4 从古地磁演绎古生代板块造貌构造形迹 557

4.3.1.5 主地台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磁及其板块造貌形迹 560

4.3.1.6 主地台新生代古地磁及其造貌构造形迹 562

4.3.1.7 中朝板块近代亚板块分异与运动特征 567

4.3.2 华北(克拉通破裂)微板块化阶段 569

4.3.2.1 (A)华北(主地台扭裂)超壳块 569

4.3.2.2 (B)黄东海—朝鲜半岛联合亚板块 575

4.3.3 联合亚板块区现代板内破裂特征 587

4.3.3.1 华北亚板块现代南北缘主断裂跟踪 588

4.3.3.2 华北亚板内NE向扭裂带及其向东拆滑时空响应 591

4.3.3.3 黄淮、苏北、下扬子向洋差异拆滑的NW向剪切带 594

4.3.3.4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成因讨论 596

4.4 华南(台块增生)亚板块 601

4.4.1 扬子地台地质基础与构造演化 601

4.4.1.1 泛扬子古板块范围与构造演化 602

4.4.1.2 显生宙古地磁及其板块运动阶段划分 603

4.4.1.3 主地台增生扭裂及其造貌构造形迹 604

4.4.2 小扬子(地台增生-扭裂)板块演化 610

4.4.2.1 晚古生代主地台旋转碰撞及其扭裂形迹 610

4.4.2.2 中-新生代小扬子板块演化及其古地磁信息 616

4.4.3 现代华南亚板块演化阶段 624

4.4.3.1 华南板块古地磁缺失的近代运动补充 626

4.4.3.2 华南板块近代运动驱动成因解析 626

4.4.3.3 华南超壳亚板块形成及其新生代变形 628

4.4.3.4 华南板块边缘构造活动的地震响应 631

4.5 东南亚一班达海联合亚板块 633

4.5.1 东南亚(印支—巽他)亚板块形成演化 633

4.5.1.1 东南亚板内古陆块及其拼贴史现有认识 634

4.5.1.2 从邻区板块运动演绎东南亚联合亚板块形成历史 638

4.5.1.3 东南亚对周边陆海板块运动响应的综合评述 648

4.5.2 东南亚(印支—巽他)板内亚板块分异 651

4.5.2.1 (A)西缅—安达曼(台缘拆离-扩张)板条 651

4.5.2.2 (B)印支(台块拼贴-增生)超壳主板块 653

4.5.2.3 (C)巽他(克拉通化陆架)全壳块 654

4.5.2.4 (D)班达海(列岛围捕岛海)亚板块 657

4.5.3 东南亚与班达海联合亚板块现代运动 666

4.5.3.1 印-澳大板块北移对印支—巽他—班达海板内变形 666

4.5.3.2 印支—巽他大陆挤出与拆滑及其东南亚变形分析 667

4.5.3.3 东南亚现代地壳变形及其地震响应 668

4.6 南海(陆缘台块扭裂)亚板块 672

4.6.1 南海构造属性及其形成演化已有认识 672

4.6.2 南海形成演化及其海盆撕裂动力成因 674

4.6.2.1 涉及南海扩张的印支板块旋转运动问题 674

4.6.2.2 南海扩张的现代分析 675

4.6.2.3 南海及其邻区对太平洋朝SW运动响应 678

4.6.3 南海亚板块层块结构与现代运动 680

4.6.3.1 南海周边岩浆活动主要信息 680

4.6.3.2 大南海盆地形成、地层结构与岩石圈厚度 681

4.6.3.3 大南海区南北西三面陆侧拗陷带 682

4.6.3.4 南海亚板块现代运动特征 682

4.7 两苏海(岛弧围捕)小板块 683

4.7.1 苏禄海形成 683

4.7.2 苏拉威西海形成 685

4.7.3 “两苏海”形成的评述 686

4.7.4 “两苏海”现代层块结构及其地震活动 688

4.7.4.1 “两苏海”现代层块结构问题 688

4.7.4.2 “两苏海”地震活动及其板块动力解析 688

第5章 海底板块区系 702

5.1 太平洋海底板块 702

5.1.1 太平洋板缘构造地貌 704

5.1.1.1 现代扩张海岭地貌及其动力成因解析 704

5.1.1.2 板缘海沟形态及其俯冲动力差异 708

5.1.2 西太平洋板内构造地貌 720

5.1.2.1 海底地形阶梯及其成因解析 720

5.1.2.2 海隆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解析 724

5.1.2.3 西海盆东缘及其洋内火山链 728

5.1.3 中太平洋板内构造地貌 738

5.1.3.1 海底破裂带现代分类及其性质差异 738

5.1.3.2 中太平洋海底地貌及其分区特征 743

5.1.4 西南太平洋开放边缘海 749

5.1.4.1 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地貌 750

5.1.4.2 菲律宾海板缘构造地貌 763

5.1.4.3 加罗林海板块形成演化 785

5.1.5 东太平洋海底板块 786

5.1.5.1 科科斯板块海底地貌 787

5.1.5.2 加拉帕戈斯板片海底地貌 788

5.1.5.3 纳斯卡板块海底地貌 790

5.1.5.4 胡安·德富卡板片海底地貌 791

5.2 太平洋中-新生代板块演化 792

5.2.1 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分异及其海区划分 793

5.2.1.1 老大洋板块分异及其近代太平洋板块新生 795

5.2.1.2 太平洋现代海区的划分 795

5.2.2 从西海盆磁条带解读太平洋板块演化 797

5.2.2.1 磁条带海区划分及其板块运动学分析 798

5.2.2.2 西北太平洋古板块分异及其运动学基础 800

5.2.2.3 关于太平洋125Ma前后的运动问题 803

5.2.2.4 太平洋海盆近代板块复杂运动特别说明 805

5.2.2.5 太平洋燕山期运动变化动力学分析 807

5.2.3 太平洋燕山期板块造貌构造形迹跟踪 810

5.2.3.1 西北太平洋海盆板块造貌构造响应 810

5.2.3.2 西北太平洋海底沉积物的穿时响应 812

5.2.3.3 西太平洋海沟变形及其沉积响应 813

5.2.3.4 东亚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响应 813

5.2.3.5 菲律宾海形成演化响应 814

5.2.3.6 加罗林海形成演化响应 815

5.2.3.7 东北澳洲板缘造貌构造响应 815

5.2.4 东太平洋板块演化 816

5.2.4.1 法拉隆板块消亡北美西岸地质证据 817

5.2.4.2 圣安德烈斯断层演化及其造貌构造 819

5.2.4.3 法拉隆板块分裂与最后消亡地质证据 819

5.2.5 太平洋板内现代层块运动问题 821

5.2.5.1 板缘与板内诱发层块运动的因素分析 821

5.2.5.2 西倾与东倾俯冲带的动力学差异 829

5.2.5.3 海底板块运动的“推-拉”模式 835

5.2.5.4 海底板块重力滑动成因类型 837

5.2.6 太平洋岩石圈层块构造 841

5.2.6.1 西北太平洋板内层块结构研讨 844

5.2.6.2 中太平洋亚板块初步划分 846

5.2.6.3 东太平洋板内层块结构初步分析 850

5.3 古老太平洋形成演化问题 851

5.3.1 关于泛古大洋的初步研究 851

5.3.1.1 关于古老太平洋是否存在的不同观点 851

5.3.1.2 其他学者对古老太平洋俯冲的初步认识 852

5.3.1.3 中国学者对华东古岛弧研究的初步结果 853

5.3.1.4 日本学者对古太平洋从超级古陆裂解研究的结果 854

5.3.2 古今太平洋演化的联系问题 855

5.3.2.1 太平洋古陆的有关问题 857

5.3.2.2 太平洋古陆与海底高原大洋化问题 859

第6章 亚欧大陆动力学 872

6.1 亚欧大陆特性及其全球意义 872

6.1.1 全球最大和最年轻大陆 873

6.1.2 古陆块与造山带并置镶嵌 874

6.1.3 周边海底扩张及其陆内缝合带复活 875

6.1.3.1 三面被动边缘和一面主动边缘包围 875

6.1.3.2 大陆碰撞板内低温压的脆性地壳无法黏合 877

6.1.3.3 全球独一无二的复合-会聚型大陆 879

6.1.3.4 陆内遍及亚板块的基本特征 880

6.2 亚洲高压变形带及其变形模式 883

6.2.1 梯形高压变形带形态特征 883

6.2.1.1 高压变形带的梯形平面形态 884

6.2.1.2 梯形变形带南大北小的地貌反差 885

6.2.2 高压变形带的推覆构造 886

6.2.2.1 南部推覆叠瓦构造 886

6.2.2.2 中-北部的冲断与推覆构造 889

6.2.3 变形带地壳的增厚与缩短 891

6.2.3.1 地壳显著增厚的普遍性 891

6.2.3.2 变形带南北地壳的强烈缩短 893

6.2.3.3 变形带盆地的压陷及其地壳增厚 894

6.2.4 变形带形成年代及其古地磁证据 895

6.2.4.1 南北两大被动陆缘对峙及其近正向的海底扩张 895

6.2.4.2 南北主地台会聚年代的古地磁学证据 895

6.2.5 变形带的三维变形模式 897

6.2.5.1 主压带水平变形模式 898

6.2.5.2 主压带垂向壳-幔变形模式讨论 903

6.3 大陆碰撞及其成因机制 906

6.3.1 岛弧-大陆碰撞 906

6.3.2 外来地块-大陆(岛弧)碰撞 908

6.3.3 大陆-大陆碰撞 909

6.3.3.1 缝合带的地质结构 911

6.3.3.2 碰撞边缘几何形状 913

6.3.3.3 微板块化的作用 914

6.3.3.4 碰撞造山带形态特征 915

6.3.3.5 非并置碰撞及其山系高原形成 917

6.4 环洋带造貌构造演化 919

6.4.1 东亚环洋带造貌构造演化 919

6.4.1.1 泛大洋朝西和特提斯朝北的运动 920

6.4.1.2 库拉板块朝NNW、环洋一期左剪切(190~122Ma,J3 1—K5 1) 922

6.4.1.3 古海西板块朝SSE、环洋一期右扭裂(169~122Ma,J2 2—K5 1) 926

6.4.1.4 伊佐板片朝北西、中印度洋南北扩张、海区四板片阶段(140~110Ma,K1-6 1) 927

6.4.1.5 西北太平洋板块被动NNW推移、环洋二期左剪切(120~58Ma,K5 1—E3 1) 931

6.4.1.6 西太平洋朝南西运动、东亚陆缘扭裂(58~10Ma,E3 1—N5 1) 934

6.4.1.7 现代太平洋总体朝北西运动、东亚边缘海闭合(10)~0Ma) 938

6.4.1.8 太平洋与东亚海陆板块互动及其环洋造貌构造响应总结 939

6.4.2 海沟向陆抽引与大陆向洋拆滑 939

6.4.2.1 海沟向陆抽引已有概念讨论 941

6.4.2.2 环洋山地向海沟重力拆滑及其与海沟向陆抽引耦合 945

6.4.2.3 三北与黄东海新生代向洋拆离特征及其地学证据 947

6.4.2.4 东北亚与拆滑-抽引有关的分层构造 953

6.4.2.5 青藏与东南亚板内推-挡-拉地壳弧形旋转机制(模式Ⅳ) 954

6.4.2.6 东南亚地区的拆滑与抽引机制的证实 956

6.4.3 西太平洋边缘海成因机制 960

6.4.3.1 边缘海成因机制的已有模式 960

6.4.3.2 对边缘海已有成因机制的讨论 961

6.4.3.3 边缘海形成的海洋运动方向突变的主导成因 963

6.4.3.4 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成因解疑 964

6.4.4 东南亚海陆互动多岛海构造 965

6.4.4.1 东南亚多岛海区构造演化 965

6.4.4.2 多岛海的主要岛屿形成演化 982

6.5 冈瓦纳古陆裂解史重建 990

6.5.1 印度属东冈瓦纳或西冈瓦纳的划分问题 990

6.5.2 晚古生代末全球泛古陆的古地理背景 993

6.5.3 中冈瓦纳的地壳破裂与最后分离 994

6.5.4 中和西冈瓦纳裂解原因与方式 994

6.5.5 中冈瓦纳和东冈瓦纳的先后裂解 996

6.5.6 冈瓦纳裂解和新大洋出现大型爬行动物灭绝 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