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力为,毛志雄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7574496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张力为和毛志雄主编的《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系列教材:运动心理学》是一部运动心理学的专业教材,内容涉及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运动活动的动机、应激、唤醒及焦虑、运动员的智力特征、运动员的人格特征、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等,适合高校心理学专业及体育专业学生。

第一编 总论 3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 3

第一节 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 4

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4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7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9

一、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 9

专栏1-1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9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11

三、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3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 14

第二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 21

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 21

第一节 动机概述 21

一、动机的含义 21

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 22

三、驱力与诱因 23

四、动机的种类 23

专栏2-1什么决定着肥胖者的饥饿感:胃还是思维 23

专栏2-2寻求刺激是人和动物共同的需要 25

第二节 动机理论 27

一、认知评价理论 27

二、自我效能理论 33

三、目标定向理论 35

第三节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37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37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40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40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41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41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42

第三章 应激、唤醒及焦虑 45

第一节 应激过程 45

一、应激的概念 45

二、应激的诱发原因 46

三、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49

四、对应激刺激的生理性反应 50

五、对应激刺激的心理性反应 52

专栏3-1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 53

六、应对应激的方式 53

专栏3-2再见,亲爱的观众 55

第二节 竞赛焦虑 55

一、唤醒与焦虑 55

二、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56

三、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 57

四、竞赛焦虑 57

专栏3-3四举四落,一枪惊人 58

第四章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61

第一节 动机水平与操作成绩 61

一、倒U形假说 61

二、内驱力理论 62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63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63

二、突变模型 65

专栏4-1如何用简单但有效的实验方法检验复杂的理论模型 66

三、多维焦虑理论 67

四、焦虑方向理论 68

专栏4-2哪个更重要:竞赛焦虑的强度还是竞赛焦虑的方向 68

第五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 72

第一节 归因的4种理论 72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73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73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74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 75

五、归因偏差 75

第二节 控制点 77

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 77

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 77

第三节 归因的4个维度 80

一、内外控 80

二、可控性 80

三、稳定性 81

四、整体性 81

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 82

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 82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 83

第五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 84

一、进行积极的反馈 84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85

专栏5-1年龄不同,归因大不一样 85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85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86

五、设置合理目标 87

六、强调个人努力 87

七、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88

八、实事求是 88

第三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 93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特征 93

第一节 智力与运动活动 93

一、智力结构与运动活动 93

专栏6-1常用的智力测验 94

二、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95

三、空间能力的遗传影响 96

第二节 运动员的智力 96

一、运动员的智力研究 96

专栏6-2 Q时代 97

专栏6-3低IQ的专家会比高IQ的专家强吗 100

二、运动员的智力总评 100

第七章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 103

第一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意义 104

一、人格特质及其测量 104

二、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争论 106

三、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作用 107

第二节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 108

一、运动员与一般人的人格差异 109

专栏7-1运动员都是寻求刺激者吗 110

二、不同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人格 112

三、不同场上位置与运动员人格 114

四、不同运动水平与运动员人格 114

第三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动向 115

一、重视纵向追踪研究 116

二、采用交互作用观点 117

三、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面貌 118

第四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 125

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125

第一节 运动活动与感觉系统 125

一、动觉 125

二、视觉 126

三、听觉 126

四、触压觉 126

五、平衡觉 127

第二节 运动活动与知觉系统 127

一、空间知觉 127

专栏8-1方向知觉与人格特征 129

二、时间知觉 130

三、运动知觉 131

四、专门化知觉 134

专栏8-2范·巴斯滕是怎么用脚接到那个球的 134

五、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 136

第九章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141

第一节 短时运动记忆 141

一、短时运动记忆的遗忘曲线 141

二、前摄干扰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 142

三、运动记忆的位置线索和距离线索 142

四、预先选择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 143

五、热身损耗 144

第二节 长时运动记忆 145

一、连续技能的长时记忆 145

二、分立技能的长时记忆 146

三、运动记忆的遗忘 147

四、不同技能长时记忆的比较 148

第三节 运动表象 148

一、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 149

二、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 149

专栏9-1哪种表象更好:内部表象还是外部表象 150

第四节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特点 150

一、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 150

二、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 151

第十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154

第一节 运动员的操作思维 154

一、操作思维的概念与测量 154

二、不同运动水平与操作思维成绩 155

三、不同运动项目与操作思维成绩 156

第二节 运动员的问题解决 157

一、运动情境的挑战 158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159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创造思维 163

一、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领域 163

专栏10-1谁站在霍金的肩上 163

二、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特点 165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165

专栏10-2创造思维:中国乒乓球队常胜不衰50年的利器 166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 169

第一节 注意方式理论 169

一、注意方式 169

二、注意特征 173

第二节 运动员的注意分配特征 174

一、注意分配的可能 174

专栏11-1运动员真的需要自始至终都盯着球吗 175

二、注意分配的测量 175

三、注意分配的改进 176

第三节 警觉、警戒和反应延迟 177

一、警觉、警戒 177

二、反应延迟 177

第四节 比赛中的注意指向 179

一、比赛心理定向 179

二、赛前注意转移 179

三、赛中注意集中 180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183

第一节 运动技能概述 184

一、技能的概念 184

二、运动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 185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 186

四、熟练与习惯 187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187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187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 188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 189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 191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 191

二、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191

三、高效率学习运动技能的条件 196

专栏12-1对着镜子写字时,你会发现什么 197

第四节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 200

一、迁移问题的起源 200

二、迁移的理论 202

三、迁移的测量 205

四、肢体对侧迁移 206

五、语词——运动迁移 208

六、任务间的迁移 209

七、部分与整体迁移 209

八、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10

九、先学习的技能的练习量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10

十、时间间隔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11

十一、疲劳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11

十二、集中练习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11

十三、迁移的原则 211

第五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 217

第十三章 心理技能训练 217

第一节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217

第二节 目标设置训练 218

一、目标设置中的4对重要关系 218

专栏13-1射击运动员的苛求心理 219

二、目标设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21

第三节 放松训练 222

一、放松训练概述 222

二、自生放松训练程序 223

三、渐进放松训练程序 224

四、使用放松技术的时机 226

第四节 表象训练 226

一、表象训练概述 226

专栏13-2“想”得多,赢得多 226

二、表象训练程序 228

三、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230

第五节 注意训练 231

一、一般性的注意集中练习 231

二、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专门练习 233

第六节 暗示训练 234

一、暗示训练概述 234

二、暗示训练的依据 234

三、暗示训练的程序 235

第七节 模拟训练 236

一、模拟训练概述 236

二、模拟训练方法 236

第十四章 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240

第一节 比赛的心理定向 241

一、比赛的角色定位 241

二、比赛方案的制定 243

三、心理定向的原则 245

第二节 比赛的情绪调节 246

一、情绪的生理调节 246

二、情绪的认知调节 247

专栏14-1大赛之前逛公园 249

专栏14-2用“激将法”进行赛前动员 250

三、情绪的环境调节 251

专栏14-3颜色调节与训练比赛 253

第六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 259

第十五章 运动损伤与过度训练 259

第一节 运动损伤与伤后康复 259

一、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259

专栏15-1运动损伤与人格有关吗 261

专栏15-2伤痛与训练中的不适感 263

二、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264

专栏15-3一切都完了 265

三、运动心理学对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 267

第二节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270

一、训练应激、过度训练、疲惫和心理耗竭 270

二、心理耗竭的理论模型 272

三、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的识别、干预与预防 276

第十六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282

第一节 兴奋剂的种类及作用 282

一、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 282

二、兴奋剂的主要类别 282

三、兴奋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85

四、兴奋剂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285

专栏15-1使用兴奋剂的代价 286

第二节 使用运动兴奋剂的原因 287

一、社会环境原因 288

二、身体的需要 289

三、心理的需要 289

专栏15-2使用兴奋剂的心路历程 291

第三节 使用娱乐性药物的原因 292

一、社会原因 293

二、生理心理原因 293

三、情绪原因 294

第四节 反兴奋剂的策略 295

一、信息的把握 295

二、反兴奋剂教育的策略 298

第十七章 锻炼动机和锻炼方式 302

第一节 影响参加身体锻炼的因素 302

一、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 302

二、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 303

专栏17-1谢切诺夫现象与积极休息 304

三、不参加身体锻炼的理由 305

四、退出锻炼的原因 305

五、促进坚持锻炼的指导原则 306

第二节 锻炼行为的理论 308

一、健康信念模型 308

二、计划行为理论 309

三、转换理论模型 309

四、社会认知理论 310

第三节 获得较大心理效益的锻炼方式 310

一、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310

二、有氧练习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 311

三、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312

四、自控性的身体活动 312

五、负荷强度:中等最佳吗 312

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20—30分钟 312

七、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313

第十八章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 315

第一节 与身体活动有关的心理健康效益 315

一、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315

二、身体活动与情绪改善 316

专栏18-1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能维持多久 318

专栏18-2 20世纪90年代的三大元分析研究 320

专栏18-3身体活动中的尖峰时刻可以测量吗 324

专栏 18-4跑步高潮者自述 324

三、身体锻炼与认知衰老 325

四、锻炼的其他心理效益 327

第二节 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 328

一、认知行为假说 328

二、社会交往假说 328

三、转移注意力假说 329

四、心血管健康假说 329

五、胺假说 329

六、内啡肽假说 329

第三节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副作用 329

一、心理耗竭 330

二、锻炼迷瘾 330

第七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 337

第十九章 运动团体的凝聚力 337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的性质 338

一、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338

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 338

三、团体凝聚力的测量 339

第二节 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339

一、领导方式 339

二、目标整合 339

三、志趣一致 340

四、心理相容 340

专栏19-1你一个人扣球,我们两个人使劲 341

五、成员互补 341

六、外界压力 341

七、内部竞争 342

八、团体规模 342

九、团体稳定性 343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343

一、支持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 343

二、质疑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 344

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344

四、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双向影响 345

第二十章 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 348

第一节 领导方式与领导功能 348

一、领导概述 348

二、领导方式 349

专栏20-1教练风格有好坏之分吗 351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 352

第二节 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 354

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354

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 355

三、情境的特点 356

四、运动员的特点 357

第三节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 357

一、教练员的影响力 357

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 358

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 358

四、教练员影响力及权威体系 359

第二十一章 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 362

第一节 观众效应 362

一、社会促进效应 362

专栏21-1最早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363

专栏21-2观众的欢呼令失利者心碎 365

二、社会促进效应的影响因素 366

第二节 主场效应 367

一、主场优势现象 367

二、主场优势的原因 369

专栏21-3比赛失常原因何在 372

第二十二章 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 376

第一节 攻击的基本含义 376

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 376

专栏22-1你能判别哪些是攻击行为吗 377

专栏22-2攻击的典型案例 378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 379

三、攻击行为的危害 379

专栏22-3拳击比赛与暴力 380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原因 381

一、本能理论 381

二、社会学习理论 381

专栏22-4坏孩子比利 383

三、道德分析理论 383

四、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 383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 385

一、观众的攻击行为 385

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 386

三、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 386

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 388

名词解释 391

参考文献 409

主题索引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