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莫言文学创作概述 1
第二节 莫言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
一 整体研究综论及评传、专论、研究资料汇编、家世与生平研究和高层次科研项目 2
二 专业期刊学术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报媒文章 10
第一章 故乡记忆和童年视角:1981—1985年间的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实验 21
第一节 童年与青少年期乡村生存体验 22
第二节 莫言早期小说的叙事视角类型及其文本分析 26
一 第一人称内视角/内聚焦叙述 27
二 第三人称内视角叙述=意识流 28
三 全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人物内视角分角色叙述 29
四 全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人物”内视角分角色叙述+第一人称故事“动物”内视角分角色叙述=互文叙述+叙事圆环 31
第三节 早期小说叙事视角探索及其美学效果 34
第二章 精神还乡与“想象的过往”:1985年以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实验 37
第一节 怀乡病、精神还乡与“我向思维叙事” 37
第二节 “想象的过往”之一:“我”叙事 42
一 乡村往事和生活想象里的“我” 43
二 奇幻的成年故事中的“我” 44
三 “煞有介事”:莫言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美学风格 46
第三节 “想象的过往”之二:虚构家族传奇小说中的“类我”叙事 48
一 “我爷爷”、“我奶奶”等“类我”复合人称的语法界定 48
二 “我爷爷”、“我奶奶”等“类我”复合人称的叙事功能及其美学效果 50
第三章 《丰乳肥臀》:新历史主义叙事的模范文本 55
第一节 小说的叙事视角探索 56
第二节 小说叙事视角探索的典范性意义 60
第四章 叙事语境转换中的现实关怀言说:从《红高粱家族》到《天堂蒜薹之歌》 61
第一节 复调叙事:多重话语 62
一 民间话语叙事 63
二 知识分子话语叙事 64
三权力话语叙事 66
第二节 现实关怀言说 67
一 精神受难 67
二小说反腐 68
第五章 多重话语和复调叙事:《檀香刑》和《四十一炮》 71
第一节 众语喧哗的狂欢化叙事范本:《檀香刑》 72
第二节 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二重叙事梦呓:《四十一炮》 76
一 叙述梦呓: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 77
二 花开两朵:叙述交织与故事交织 79
第六章 频繁的视角转换造成的叙事迷宫:《十三步》和《酒国》 81
第一节 极致化的人称视角转换构建的叙事迷宫:《十三步》 81
一极致化的人称转换 82
二散点透视 84
三 “元叙事”的运用 85
四 人称/视角变换造成的美学效果 86
第二节 复调叙事和叙事解构:《酒国》里的虚实 87
一 三线并进:复调叙事策略 88
二 元小说与反元小说:叙事解构 91
三 “酒国”的文化象喻 92
第七章 “生人”之困与“人生”之难:《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关怀 93
第一节 从《爆炸》到《蛙》:一个持续24年的生育焦虑 94
第二节 《蛙》深浅叠加的双层叙事结构与视角创新 98
第三节 “三原则”之下的“罪”与“罚”书写 105
第八章 《生死疲劳》的“寄居叙事”与视角叠加 110
第一节 “物”叙事:“寄居”式“移情”型叠加视角 110
第二节 从拟人到“物+人”的身份叠加 112
第三节 “寄居叙事”:“人”与“物”的视角叠加和视域扩展 116
第四节 《生死疲劳》:视角叠加中的三线叙事与“对话叙事” 118
第五节 《生死疲劳》叙事形式与叙事精神的美学意义 126
第九章 叙事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兼论莫言小说中“被压抑”与“自我解放”的女性形象 128
第一节 形式探索与对“人”的关怀 129
第二节 “内部二元对立”叙事中的男人与女人:性别对立、性格对称 131
第三节 崛起的“母权”:叙事“对立”中的女性反叛 140
第四节 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 143
第十章 文化母本与叙事空间营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与贾平凹的“商州山地”之比较 145
第一节 莫言与贾平凹小说叙事的文化母本与审美“血地” 146
第二节 “文学故乡”——叙事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和贾平凹的“商州山地” 150
结语 157
附录一 莫言小说叙事研究文献目录 159
附录二 2013—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立项的莫言研究项目名录(24项) 200
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