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澳)尼克·奈特著;汪信砚,周可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93397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李达的生平事迹和理论贡献为国外学术界所忽视。尼克·奈特的《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创了英语世界研究李达思想的先例,被著名学者阿里夫·德里克誉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一位最重要人物的先驱性研究”。尼克·奈特不仅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李达在战争和革命年代的生活经历,而且重点论述了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源、内容和发展及其影响,从而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驳斥了那种被西方学者广泛接受的、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主流的谬见。尼克·奈特详细地考察了李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著和论著,探讨了它们与欧洲和苏联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联系,并且着重分析了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及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第一章 战争与革命年代的哲学家生涯 1

一、导言 1

二、早年生活 3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余波 6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李达离开共产党 8

五、党外的真诚信仰者 12

六、党外生涯:“同路人” 13

七、北平时期 16

八、抗日战争时期 17

九、重新入党 18

十、解放后的哲学与政治 19

十一、最后篇章 2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理论:李达思想的来源 25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社会变革与哲学 28

二、普列汉诺夫和列宁: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确立与辩护 36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2

四、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1931—1936) 44

五、辩证唯物主义:与日本的联系 49

六、李达与“正统” 52

第三章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1919—1923) 55

一、《什么叫社会主义?》 55

二、马克思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 57

三、《社会革命底商榷》 60

四、批判梁启超和无政府主义者 63

五、《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65

六、《马克思学说与中国》 67

七、结论 72

第四章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1923—1932) 77

一、《现代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革 78

二、《现代社会学》: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 82

三、阶级、法律和政治 85

四、辩证法和哲学 87

五、结语 9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 95

一、李达论翻译 99

二、考茨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郭泰和唯物史观 101

三、高畠素之与社会问题 104

四、杉山荣的《社会科学概论》 107

五、塔尔海玛、卢波尔和河上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111

六、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116

七、译著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3

第六章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128

一、写作与出版 129

二、影响 131

三、作为“作者”的李达 135

四、毛泽东论唯物辩证法:《社会学大纲》的影响 137

五、毛泽东读《社会学大纲》的批注 139

六、《社会学大纲》:来自中国的看法 146

七、结论 149

第七章 《社会学大纲》: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法则和范畴 152

一、导论 152

二、人类认识史上的唯物辩证法 154

三、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156

四、本体论:物质与运动 158

五、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159

六、唯物辩证法的法则和范畴 162

七、《社会学大纲》与文本间一致性(intertuxtual congruence) 175

第八章 《社会学大纲》:认识论和逻辑学 177

一、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 178

二、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 179

三、感觉与思维 181

四、表象与概念 182

五、判断 185

六、推理 186

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187

八、形式逻辑批判 189

九、历史唯物论 191

十、《社会学大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 192

第九章 李达与毛泽东思想 195

一、李达、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197

二、读毛泽东的《实践论》 199

三、读毛泽东的《矛盾论》 205

四、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 213

五、结论 216

第十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著作 218

一、20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的著作 219

二、20世纪50年代批判费孝通的著作 225

三、“大跃进”时期的理论著作 229

四、《唯物辩证法大纲》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238

五、《唯物辩证法大纲》:辩证法的规律 242

六、《唯物辩证法大纲》的命运 246

第十一章 结论: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249

参考文献 257

译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