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6
1.2.1 国外研究综述 6
1.2.2 国内研究综述 7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1.3.1 研究目标 15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5
1.4 研究方法 16
第2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7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 17
2.1.1 公共服务 18
2.1.2 基本公共服务2 20
2.1.3 均等化 22
2.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6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 31
2.2.1 公共产品理论 31
2.2.2 公共财政理论 32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37
2.3 西南民族地区的范围与分析框架 42
2.3.1 西南民族地区的范围 42
2.3.2 “西南民族地区”分析框架提出的依据及重要意义 43
2.4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47
2.4.1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 48
2.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49
2.4.3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对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影响 51
第3章 分税制改革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变革 54
3.1 分税制改革后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1994—2000年) 55
3.1.1 分税制改革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演进的背景 55
3.1.2 分税制改革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变革的主要方面 56
3.1.3 分税制改革后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政策 58
3.1.4 小结 59
3.2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2000年至今) 60
3.2.1 西部大开发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演进的背景 60
3.2.2 西部大开发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变革的主要方面 61
3.2.3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政策6 63
3.2.4 小结 64
第4章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测度 66
4.1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测度的测算方法和数据 67
4.1.1 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67
4.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70
4.2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分析 92
4.2.1 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程度 92
4.2.2 基础医疗非均等化程度 95
4.2.3 社会保障非均等化程度 97
4.2.4 基础设施非均等化程度 100
4.2.5 基本公共服务综合非均等化程度 102
第5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及均等化模式的国际借鉴 104
5.1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分析 104
5.1.1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社会背景和宏观政策成因 105
5.1.2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自身和内在因素成因 108
5.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113
5.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国际经验 114
5.2.2 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启示 120
第6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 125
6.1 构建契合西南民族地区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25
6.1.1 重构西南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126
6.1.2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新定位 128
6.1.3 西南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力量:地市级以上政府与县乡政府 130
6.1.4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准市场变革:第三部门与村社力量 133
6.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宏观政策与制度体系 137
6.2.1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137
6.2.2 合理界定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标准 142
6.2.3 以主体功能区基本框架为导向重新界定西南民族地区事权 143
6.2.4 改革与完善均等化公共财政制度 145
6.2.5 健全与优化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 149
6.2.6 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152
6.2.7 健全非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55
6.3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微观政策与措施体系 156
6.3.1 建立畅通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156
6.3.2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民主决策机制 158
6.3.3 构建西南民族地区贫困识别机制 159
6.3.4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绩考核与行政问责约束机制 164
参考文献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