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 1
一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1
二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形而上学 20
第一章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31
一 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及其中介 31
二 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7
三 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44
四 否定性的辩证法 49
五 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55
第二章 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社会 59
一 “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59
二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64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6
四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70
第三章 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有机体的特征 74
一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74
二 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79
三 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形式和意识形态 81
四 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 89
第四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95
一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96
二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104
三 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与具体民族历史的进程 111
四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区别 115
第五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119
一 历史规律的实践性、总体性和重复性 119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24
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29
四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33
五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138
第六章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 146
一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146
二 价值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150
三 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 154
第七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162
一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62
二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164
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167
四 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171
五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74
六 意识形态批判 181
七 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统一 186
第八章 实践反思与“从后思索” 192
一 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192
二 “从后思索法”:马克思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 200
三 “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3
四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要求 206
五 “从后思索法”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209
六 历史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 213
第九章 科学抽象与思维建构 223
一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和实践理念 223
二 科学抽象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227
三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基本环节 229
四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根本原则 232
五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实质:思维的建构 236
六 历史认识活动中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241
第十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245
一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245
二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248
三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253
四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257
附录一 历史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 263
附录二 重新理解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 281
附录三 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298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