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与动力 3
第一章 区域经济理论 3
第一节 区位理论 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6
第三节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8
第四节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10
第五节 产业集群理论 11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1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1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解析 1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演化 23
第二篇 乌江流域县域经济研究 29
第三章 县域经济导论 29
第一节 对县域的认识 29
第二节 对县域经济的认识 31
第三节 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34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35
第四章 乌江流域及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39
第一节 乌江流域概况 39
第二节 重庆乌江流域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42
第三节 贵州乌江流域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44
第四节 湖北乌江流域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46
第五章 乌江流域县域经济中的特色农业与自然禀赋 48
第一节 乌江流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48
第二节 乌江流域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禀赋 50
第三节 乌江流域凭借自然禀赋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52
第六章 乌江流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 54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54
第二节 乌江流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滞后因素 55
第三节 通过增加乌江流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59
第七章 重庆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 61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62
第二节 重庆乌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恶化状况 65
第三节 重庆乌江流域的贫困状况及其扶贫开发模式 67
第四节 实现重庆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69
第八章 重庆乌江流域的农民生计型农业转型 73
第一节 重庆乌江流域农民的生计型农业基本状况 73
第二节 重庆乌江流域农民的生计型农业转型机遇 75
第三节 重庆乌江流域农民的生计型农业转型的挑战 76
第四节 重庆乌江流域农民的生计型农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77
第九章 贵州铜仁地区的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79
第一节 铜仁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79
第二节 铜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82
第三节 铜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85
第十章 涪陵榨菜产业集群研究 87
第一节 榨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87
第二节 榨菜产业集群的几种主要模式 94
第三节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涪陵榨菜产业集群分析 96
第四节 涪陵榨菜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03
第五节 优化涪陵榨菜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105
第十一章 涪陵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的融合 107
第一节 涪陵榨菜文化 108
第二节 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模式下的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109
第三节 通过制定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政策促进榨菜种植户向旅游农业转型 111
第十二章 乌江流域加快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114
第一节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114
第二节 明确产业竞争战略 114
第三节 推动产业链集聚 115
第四节 全力打造县域品牌 115
第五节 搞活民本经济 116
第三篇 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研究 119
第十三章 镇域经济导论 119
第一节 对镇域的认识 119
第二节 对镇域经济的认识 122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4
第十四章 乡镇政权及其镇域经济的发展 130
第一节 乡镇政权的历史演变 130
第二节 镇域经济的发展演变(1949年至今) 138
第十五章 西南地区镇域经济发展概况 145
第一节 西南地区镇域经济总的发展态势 145
第二节 西南地区镇域经济的省际比较分析 148
第十六章 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概况 156
第一节 数据及其指标说明 156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62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间比较 164
第十七章 武陵山镇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168
第一节 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68
第二节 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统筹关系 169
第三节 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制 171
第四节 武陵山镇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173
第五节 通过镇域经济发展武陵山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 176
第十八章 重庆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 179
第一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79
第二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间比较 181
第三节 重庆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83
第十九章 乌江流域县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共享式道路 186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统筹发展走共享式道路的重要意义及其内涵 186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统筹发展走共享式道路的可行性 187
第三节 实现武陵山片区镇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共享式道路选择 187
参考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