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基本概念 4
一、私募股权投资 4
二、私募股权投资相关的概念区分 5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内容 6
二、研究框架 7
三、研究方法 8
第四节 主要结论 8
一、私募股权投资与高管薪酬契约 8
二、私募股权投资与派驻董事 9
三、私募股权投资与债务契约 9
四、私募股权投资与股利政策 10
五、私募股权投资与分析师关注 10
六、私募股权投资与盈余管理 10
第五节 研究贡献与创新 11
一、私募股权投资与高管薪酬契约 11
二、私募股权投资与派驻董事 11
三、私募股权投资与债务契约 12
四、私募股权投资与股利政策 12
五、私募股权投资与分析师关注 12
六、私募股权投资与盈余管理 13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4
第一节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14
一、早期风险投资的发展阶段(1946—1954年) 14
二、早期杠杆并购的发展阶段(1954—1981年) 15
三、私募股权投资的繁荣与衰退(1982—2002年) 15
四、私募股权投资的全面发展(2003年至今) 16
第二节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16
一、风险投资的起步阶段(1985—1991年) 17
二、境外私募股权投资进入中国阶段(1992—2006年) 17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18
第三节 国际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状况 19
一、国际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状况 19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状况 2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4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相关文献综述 25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治理 25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债务契约 27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与股利政策 28
第四节 私募股权投资与会计信息质量 2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31
第四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高管薪酬契约 32
第一节 引言 32
第二节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34
第三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6
第四节 研究设计 38
一、样本来源及处理 38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40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一、描述性统计 41
二、回归结果分析 43
三、稳健性检验 48
第六节 结论 55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派驻董事 56
第一节 引言 56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7
第三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60
一、样本来源及处理 60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62
第四节 样本描述性统计 65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67
一、影响私募股权投资派驻董事的因素 67
二、私募股权投资派驻董事与董事会规模、专业化董事及比例 68
三、私募股权投资派驻董事、专业化董事与公司业绩 69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70
第七节 结论 73
第六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债务契约 74
第一节 引言 74
第二节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75
第三节 研究设计 78
一、样本和数据 78
二、模型和变量 78
第四节 实证结果 80
一、描述性统计 80
二、私募股权投资与债务融资数量的回归分析 82
三、私募股权投资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回归分析 84
四、私募股权投资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回归分析 85
五、私募股权投资特征对债务契约的影响 86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88
第六节 研究结论 93
第七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股利政策 95
第一节 引言 95
第二节 文献回顾 97
第三节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98
第四节 研究设计 100
一、样本来源与处理 100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101
第五节 实证分析 103
一、描述性统计 103
二、回归结果分析 105
三、稳健性检验 109
第六节 研究结论 119
第八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分析师关注 121
第一节 引言 121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123
第三节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126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126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128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130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130
二、回归结果分析 131
三、稳健性检验 134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137
第九章 私募股权投资与盈余管理 139
第一节 引言 139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40
第三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143
一、样本来源及处理 143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143
第四节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46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148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153
第七节 主要结论 158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59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59
一、主要结论 159
二、研究局限 161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62
一、大力发展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提高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团队的服务质量 162
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162
参考文献 164
附录 175
致谢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