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奇研究与明清地方声腔关系的新思考 1
第一节 地方声腔的崛起与明清传奇的繁荣 1
第二节 传奇的源流延伸与民间声腔的诸多版本 3
第三节 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的排斥与缠绕 9
第二章 海盐腔传奇的崛起与南戏品质内涵的转移 14
第一节 方言传唱的地方俗戏与歌谣搬演的温州戏文 18
第二节 海盐腔传奇:文人濡染南戏与道德教化责任 20
第三节 “以时文为曲”的儒门手脚与南戏本色的“绮词”开端 37
第四节 整饬律化南戏曲词与戏文体制根本转型 48
第五节 晚明海盐腔传奇专属作家的存在及声腔遗存问题 52
第三章 明代海盐腔昆山腔行腔差异的历史描述 56
第一节 海盐腔传奇的脚本与“浙音”的官话形态 56
第二节 “婉媚”“婉媚极矣”:海盐腔、昆山腔的风格定位 63
第三节 “转喉”:昆山迥别于海盐的独特技法 71
第四节 不入弦索:海盐与昆山的本质差异 80
第四章 明代青阳腔的崛起及其曲体变迁的特征 87
第一节 明代传奇曲律规制的成熟与青阳腔的民间突围 87
第二节 青阳腔对乐句的断分与民间曲体的错位 90
第三节 文人的心理期待与青阳诸腔对弦索的抵制 94
第五章 明清两代宜黄腔概念内涵与传奇关系考辨 98
第一节 明清两代宜黄腔的概念与其真实面貌 98
第二节 关于明代是否存在“宜黄腔”的争议 106
第三节 梅鼎祚《玉合记》是为“宜黄腔”而创作吗? 115
第六章 《曲品》的传奇批评与万历曲学命题 121
第一节 “尊北贬南”观念的颠覆与南曲地位的修复 121
第二节 “事真体奇”的文体规制与关目“局段”的出新 126
第三节 “本色当行”的曲学意义与金元格调的延展 129
第七章 明清传奇“诸腔”“杂调”的曲学史意义 133
第一节 “诸腔”“杂调”的曲学渊源与意义演变 133
第二节 “弋阳诸腔”的曲体形态和民间流传 137
第三节 “诸腔”“杂调”与昆腔的雅俗互补 141
第八章 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现象的复杂形态 146
第一节 胡忌的疑问和《钵中莲》的声腔归属 146
第二节 昆弋合班与乾隆时期的戏曲面貌 149
第三节 西调、吹调、乱弹与花部声腔渗透 153
第四节 《钵中莲》非万历年间曲本 159
第九章 花雅转型时期唐英戏曲创作的价值 166
第一节 偏嗜神鬼戏与花部流经江西 166
第二节 单出剧与唐英对传奇规制的革新 170
第三节 “两头蛮”与昆曲体制的裂变 174
第十章 汤显祖的诗学观与晚明曲学批评 179
第一节 “意趣神色”与汤显祖的诗学本质观 179
第二节 “字句转声”与汤显祖的曲学声律观 183
第三节 “率性而已”与汤显祖的诗学实践观 187
第十一章 《牡丹亭》春香传奇 194
第一节 《牡丹》情缘,源于丫环春香 194
第二节 “梅香”队里添新人 198
第三节 冯梦龙何以安排春香出家? 201
第十二章 赣剧高腔改编临川四梦的艺术得失 207
第一节 石凌鹤赣剧弋阳腔搬演临川四梦 208
第二节 江西地方声腔剧种对临川四梦的多种改编 212
第三节 临川四梦舞台“改本”对当代戏曲的启示 215
第十三章 江西广昌孟戏海盐腔遗存斠疑 222
第一节 刘家孟戏源流是南戏《孟姜女送寒衣》和弋阳腔《长城记》 224
第二节 南北曲牌不是判断明初声腔形态的依据 227
第三节 方言和当地歌谣旋律可能是声腔差异的决定因素 237
第十四章 传统曲谱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243
第一节 曲谱旁涉诸多戏曲概念术语范畴和重要事件 243
第二节 曲谱的文献意义、音乐价值和唱法技巧 245
第三节 曲谱研究的历史坐标和逻辑序列 250
第十五章 “古体原文”与《南曲九宫正始》的曲学思维 253
第一节 “古体原词”:立谱的文本依归 253
第二节 正体变体:撰谱的二维观念 259
第三节 蒋谱沈谱:立谱的文化参照 265
第十六章 《寒山堂曲谱》与张大复的曲学思想 270
第一节 罢黜奇炫、崇尚实用的撰谱宗旨 270
第二节 正本清源、稽考变异的曲学思维 275
第三节 改腔就字、改字就腔的曲唱关系 279
第十七章 钱锺书解“戏”释“曲” 285
第一节 戏曲的舞台流转与诗文的“信景直叙” 285
第二节 “富于包孕的片刻”与戏曲悬念 289
第三节 “临去秋波那一转”与生旦戏 293
第四节 “突梯滑稽”与“感觉挪移” 297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