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1
第一章 地形地貌 1
第一节 地形地貌特征 1
第二节 地貌类型 5
第二章 气候气象 13
第三章 河川水文 21
第一节 水系分布 21
第二节 径流量与水资源量 21
第三节 含沙量与水质 22
第四节 河流开发利用 22
第四章 地层岩性 22
第一节 太古界(Ar) 23
第二节 下元古界—滹沱超群及相当地层(Pt) 24
第三节 古生界(Pz) 26
第四节 中生界(Mz) 29
第五节 新生界(Kz) 31
第六节 岩浆岩 33
第五章 地质构造 33
第一节 形成断块的重大断裂 33
第二节 断块地质构造特征 37
第三节 新裂陷地质构造特征 44
第四节 结晶基底地质构造特征 49
第六章 地下水类型特征与分区 51
第一节 地下水特征 51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 55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概况 56
第二篇 松散岩类孔隙水 62
第一章 天阳盆地 62
第一节 自然地理 62
第二节 地质结构 63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63
第四节 分区描述 63
第二章 大同盆地 65
第一节 自然地理 65
第二节 地质结构 66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66
第四节 分区描述 69
第三章 忻定盆地 73
第一节 自然地理 73
第二节 地质结构 73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73
第四节 分区描述 75
第四章 晋中盆地 8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81
第二节 地质结构 81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82
第四节 分区描述 85
第五章 临汾盆地 95
第一节 自然地理 95
第二节 地质结构 95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95
第四节 分区描述 96
第六章 侯马盆地 99
第一节 自然地理 99
第二节 地质结构 99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01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01
第七章 运城盆地 103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03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04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05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05
第八章 芮城盆地 107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07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08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08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09
第三篇 碎屑岩类裂隙水与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110
第一章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与地下水分布规律 110
第一节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与特点 110
第二节 地下水分布规律 111
第三节 地下水动态及水质特征 115
第二章 左平盆地 119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19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20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20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21
第三章 宁静向斜盆地 124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24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24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24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25
第四章 离石向斜盆地 125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25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26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26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27
第五章 沁水向斜盆地 127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27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27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28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28
第六章 河东斜地 13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31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31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31
第四节 分区描述 133
第七章 霍西盆地 135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35
第二节 地质结构 135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135
第八章 西山斜地 139
第四篇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141
第一章 岩溶水形成规律与水文地质特征 141
第一节 裂隙岩溶的形成及分布 141
第二节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149
第三节 岩溶大泉的形成 151
第四节 山西岩溶大泉 155
第二章 娘子关泉 159
第一节 基本概况 159
第二节 泉域及岩溶水盆地 160
第三节 泉水成因及形成时代 163
第四节 岩溶水动力特征 164
第五节 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65
第六节 岩溶水水质污染现状 167
第七节 岩溶泉水动态特征 169
第八节 泉域水资源系统及水资源评价 175
第九节 泉域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 179
第三章 辛安村泉 186
第一节 基本概况 186
第二节 泉域和泉的成因类型 187
第三节 泉水流量动态 190
第四节 岩溶地下水水位动态 192
第五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动态预测 194
第六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 217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 220
第八节 结论与建议 223
第四章 三姑泉及丹河排泄带 225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25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227
第三节 岩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0
第四节 岩溶地下水子系统 230
第五节 岩溶水动力特征 232
第六节 含水层组 234
第七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236
第八节 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237
第九节 岩溶水资源 240
第十节 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 244
第五章 延河泉及沁河排泄带 247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47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形成类型 247
第三节 岩溶水动力特征 248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249
第五节 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250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 252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开发 253
第六章 坪上泉 254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54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254
第三节 泉水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256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256
第五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257
第六节 岩溶水水资源评价 259
第七节 泉水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261
第七章 广灵泉 262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62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263
第三节 泉水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264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264
第五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265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266
第八章 红石楞泉 266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66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266
第三节 泉水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268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268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 269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270
第九章 兰村泉与晋祠泉 270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70
第二节 岩溶水系统构造特征 270
第三节 岩溶水系统或岩溶泉域的划分 296
第四节 岩溶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298
第五节 泉水成因及类型 299
第六节 水化学及水质特征 300
第七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304
第八节 岩溶水资源 306
第九节 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 310
第十章 洪山泉 314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14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315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16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 316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 317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 319
第七节 泉水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320
第十一章 广胜寺泉 321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21
第二节 泉域和泉的成因类型 321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21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 323
第五节 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 324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 326
第七节 泉水开发利用及保护 327
第十二章 郭庄泉 327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27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328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30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 331
第五节 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 332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 334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335
第十三章 龙子祠泉 340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40
第二节 泉域和泉的成因类型 340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42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 342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343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 345
第七节 泉水开发利用及保护 346
第十四章 古堆泉 347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47
第二节 热储盆地的形成条件及泉水成因 348
第三节 泉水水化学与水质特征 349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 350
第五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351
第十五章 神头泉 351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51
第二节 泉域及泉水成因类型 352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54
第四节 泉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354
第五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 356
第六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359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 360
第八节 岩溶水开发利用 362
第十六章 下马圈泉 363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63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364
第三节 岩溶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65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 366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与水质特征 366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 368
第十七章 柳林泉 371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71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372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74
第四节 泉水的动态特征 375
第五节 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376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 379
第七节 泉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381
第十八章 天桥泉 384
第一节 基本概况 384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 384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 386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 386
第五节 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387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 390
第十九章 老牛湾泉 393
第五篇 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孔隙水 396
第一章 丰稔山区 396
第一节 自然地理 396
第二节 地质结构 397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397
第二章 五台山区 397
第一节 自然地理 397
第二节 地质结构 398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398
第四节 分区描述 398
第三章 吕梁山区 400
第一节 自然地理 400
第二节 地质结构 400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400
第四节 分区描述 401
第四章 中条山区 403
第一节 自然地理 403
第二节 地质结构 403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 403
第五章 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研究专题 404
第一节 玄武岩地质基本特征 404
第二节 玄武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409
第三节 玄武岩孔隙地下水特征 410
第四节 玄武岩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 416
第六篇 地下热水 423
第一章 马圈庠地热田 42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2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27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29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32
第二章 孤山庙地热田 433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43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34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35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 438
第三章 浑源汤头地热田 439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39
第二节 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4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41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热水资源保护 443
第四章 大营地热田 44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4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46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47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450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50
第五章 定襄汤头地热田 451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51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53
第三节 资源概算 455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456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 457
第六章 奇村地热田 45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5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6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63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467
第五节 地下热水医疗效果综述 468
第六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69
第七章 顿村地热田 469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469
第二节 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7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72
第四节 热矿水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73
第八章 林家坪地热田 473
第九章 寺坪安地热田 475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75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76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77
第四节 热矿水医疗效果综述 479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水资源保护 480
第十章 平泉地热田 480
第十一章 王村地热田 481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81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83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84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486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86
第十二章 汾阳岭地热田 48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48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90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490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491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92
第十三章 海头地热田 492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492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94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 495
第四节 资源概算 495
第五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496
第六节 热矿水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496
第十四章 高显地热田 496
第一节 地热田地质环境概况 496
第二节 地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498
第三节 资源概算 499
第四节 热水动态特征 499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00
第十五章 仁和地热田 500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500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02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505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507
第五节 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08
第十六章 九原山地热田 508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508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和水化学特征 510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511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512
第五节 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13
第十七章 西马地热田 51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51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15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518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 519
第五节 热矿水医疗效果综述 519
第六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19
第十八章 北池地热田 520
第一节 热田地质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520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2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526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27
第十九章 闻喜新仪张、北关地热田 52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52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29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531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 532
第二十章 北景地热田 532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532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33
第三节 地热资源概算 533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 534
第二十一章 吴王地热田 534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534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35
第三节 地热资源概算 536
第四节 热矿水的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37
第二十二章 临猗城关地热田 53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53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39
第三节 热矿水的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 543
第四节 热矿水医疗效果综述 545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545
第二十三章 南山底地热田 545
第一节 热田地质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545
第二节 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 546
第三节 地下热水资源计算 550
第四节 热矿水的医疗效果综述 550
第五节 热矿水开发利用前景 551
第二十四章 太原市神堂沟地热田 551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 551
第二节 地热田地球化学特征 552
第三节 地热田热储层温度计算与气体成分 555
第四节 地热资源评价 555
第二十五章 山西省展览馆地热田 559
第七篇 矿泉水 564
第一章 大同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564
第一节 大同镇川堡玄武岩区西村含锶矿泉水 564
第二节 塞北雪(锂—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 566
第三节 大同市饮料厂天然矿泉水 567
第四节 大同市云岗镇竹林寺天然矿泉水 569
第二章 朔州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571
第三章 忻州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574
第一节 五台山泉啤酒厂含锶饮用天然矿泉水 574
第二节 五台山佛地般若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575
第三节 定襄七郎山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 577
第四节 岢岚县仙人涧饮用天然矿泉水 578
第五节 芦芽山三井饮用天然矿泉水 581
第四章 太原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582
第一节 太原市北张村饮用天然矿泉水 582
第二节 太原森林公园Tc-S2自流井天然矿泉水 583
第三节 太原系舟山天然矿泉水 584
第五章 晋中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585
第一节 榆次西窑饮用天然矿泉水 585
第二节 榆次市锦纶厂饮用天然矿泉水 587
第三节 榆次市龙王山锌、锶饮用天然矿泉水 590
第四节 祁县王村锶、偏硅酸天然矿泉水 592
第五节 太谷大佛山锶、偏硅酸天然矿泉水 594
第六节 太谷县龙泉、酎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595
第七节 太谷凤凰山饮用天然矿泉水 596
第八节 平遥县段村乡七洞村天然矿泉水 597
第九节 榆社韩庄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598
第十节 祁县盘陀天然矿泉水 599
第六章 阳泉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599
第七章 吕梁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601
第一节 柳林县柳林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601
第二节 岚县玉龙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602
第八章 长治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605
第一节 武乡S30井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 605
第二节 沁水县孔必轩天然矿泉水 606
第三节 沁县漫水七星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608
第四节 武乡县南沟饮用天然矿泉水 608
第五节 潞城市南流饮用天然矿泉水 610
第九章 临汾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611
第一节 洪洞县青龙寺天然矿泉水 611
第二节 大宁县牧岭、三多天然矿泉水 613
第十章 运城市饮用天然矿泉水 614
第一节 闻喜县焦山天然矿泉水 614
第二节 夏县南山底天然矿泉水 616
第三节 芮城县大禹神泉饮用天然矿泉水 617
第八篇 饮水型地方病 619
第一章 概述 619
第一节 地方病分布 619
第二节 地方性疾病及其危害 620
第二章 地方病区环境地质特征 621
第一节 氟中毒病区环境地质特征 621
第二节 碘缺乏病区环境地质特征 624
第三节 大骨节病克山病区环境地质特征 624
第三章 地方病成因分析 625
第一节 氟中毒病成因 625
第二节 碘缺乏疾病成因及分布规律 627
第三节 大骨节病、克山病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628
第四章 地方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 630
第一节 氟中毒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 630
第二节 碘缺乏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 631
第三节 大骨节病、克山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 631
第五章 饮水型砷中毒地方病 632
第一节 砷中毒病区分布及危害 632
第二节 砷中毒病区环境地质特征 632
第三节 高砷地下水成因分析及分布规律 634
第四节 防砷改水途径探讨 636
第五节 结语 637
第九篇 地下水的污染 638
第一章 地下水的污染条件 638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条件的划分 638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条件 639
第二章 地下水污染源 641
第一节 气态污染源 641
第二节 液态污染源 642
第三节 固态污染源 642
第四节 煤矿开采污染源 642
第三章 水源污染 645
第一节 地表水污染 645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状况 646
第四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649
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 650
第二节 城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650
第十篇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 651
第一章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651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 651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651
第三节 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与评价 655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资源计算评价 663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现状供需分析 664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666
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666
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672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管理保护 682
第十一篇 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实例 687
第一章 原平滹沱河畔南阳-桃园段水源地地下水勘查(松散层孔隙水) 68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 687
第二节 试验孔与参数计算 688
第三节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 698
第二章 榆次西窑水源地勘查(松散层孔隙水与碎屑岩裂隙水) 71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 713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714
第三节 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 715
第四节 水文地质试验 718
第五节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726
第六节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 745
第三章 榆次北山水源地勘查(奥陶系岩溶裂隙水) 751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 751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754
第三节 水源地环境水文地质特征 762
第四节 水文地质试验 763
第五节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选取 766
第六节 岩溶水数值计算与评价 770
第七节 岩溶水开采资源保证程度及与其他水源地的关系 788
第四章 晋城市郭壁水源地勘查(寒武系岩溶裂隙水) 789
第一节 水源地基本概况 789
第二节 岩溶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789
第五章 河津禹门口黄河岸边水源地松散层孔隙水勘查 798
第一节 水文地质概况 798
第二节 勘探工作方法及工作部署 800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800
第四节 水源地开采利用情况及勘查成果评述 803
第六章 缺水地区地下水的寻找 803
第一节 山区松散层分布地区地下水的寻找 803
第二节 武乡县山区地下水寻找 804
第三节 武乡县裂隙水的寻找 808
第四节 榆次市源涡水源地含水层疏干的防治方案研究 811
第五节 襄垣县石板沟岩溶裂隙水的寻找 815
第六节 忻州前秦村地下热水勘查 816
第十二篇 山西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若干重大问题讨论与研究 818
第一章 科学规划,拦蓄和利用好地表水资源 818
第一节 吕梁山以西黄河大多一级支流分梯级拦蓄 818
第二节 太行山以东增加水电和拦蓄工程,科学调配水力资源 819
第三节 山西中部汾河综合规划,科学排污 819
第四节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公共信息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降水资源 820
第二章 适度开采松散层孔隙水,保护水土环境 820
第一节 控制大型盆地孔隙水的开采,适度开采与补给 820
第二节 选择水文地质条件适合河段,发展和建立傍河孔隙水水源地 821
第三节 晋南等黄土台地适度发展辐射井,供人畜饮用和灌溉 821
第四节 晋西北等黄土台地缺水地区发展“旱井” 821
第五节 保护小泉溪流,寻找土层滞水,储备饮用水源 821
第三章 努力保护好碎屑岩裂隙水,恢复原山青水秀,已枯竭水源地可用地表水回灌,储存地下水 822
第四章 节制开采岩溶水,考虑战略水源储备 822
第一节 山西岩溶水开发现状和问题 822
第二节 煤田开采用水慎打岩溶水深井,尽量蓄水引水库或河流水 823
第三节 枯竭型岩溶水源地补给区建渗流水库引地表水回灌 823
第四节 合理调配地表水资源,节制岩溶水开采量 823
第五章 保护和蓄拦变质岩裂隙水,保持原山区生态环境 823
第六章 地下热水 824
第七章 矿泉水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