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3
第一章 中医哲学基础 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4
第二章 中医生理基础 7
第一节 藏象学说 7
第二节 气血津液学说 11
第三节 经络学说 12
第三章 中医病理基础 14
第一节 病因 14
第二节 发病 21
第四章 中医辨证体系 2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8
第二节 脏腑辨证 32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43
第五章 经络与腧穴 45
第一节 经络 45
第二节 腧穴 60
第六章 针灸推拿检查法 75
第一节 头颈部检查 75
第二节 胸腹部检查 79
第三节 腰背、骨盆部检查 81
第四节 上肢部检查 88
第五节 下肢部检查 96
针灸篇 107
第七章 针灸治疗原则 107
第八章 针灸治疗方法 110
第一节 毫针疗法 110
第二节 头针疗法 123
第三节 艾灸疗法 127
第四节 耳针疗法 134
第五节 三棱针法 144
第六节 穴位注射法 146
第七节 穴位埋线法 147
第八节 其他刺法 150
第九章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63
第一节 心脑病证 163
第二节 肺系病证 182
第三节 脾胃病证 187
第四节 肝胆病证 193
第五节 肾系病证 195
第六节 气血津液病证 207
第十章 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210
第一节 颈项部筋骨疼痛 210
第二节 肩部筋骨疼痛 219
第三节 胸背部筋骨疼痛 230
第四节 肘部筋骨疼痛 241
第五节 腕、手部筋骨疼痛 255
第六节 腰骶部筋骨疼痛 265
第七节 髋部筋骨疼痛 281
第八节 膝部筋骨疼痛 292
第九节 踝及足部筋骨疼痛 302
第十节 全身性疾病引起筋骨疼痛 309
第十一章 妇产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324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24
第二节 痛经 324
第三节 经闭 325
第四节 崩漏 326
第五节 带下病 327
第六节 胎位不正 327
第七节 滞产 328
第八节 乳少 330
第十二章 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331
第一节 遗尿 331
第二节 急惊风 332
第三节 食积 333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 334
第十三章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336
第一节 目赤肿痛 336
第二节 睑腺炎 336
第三节 近视 337
第四节 耳鸣、耳聋 338
第五节 鼻衄 339
第六节 牙痛 340
第七节 口疮 341
第八节 咽喉肿痛、喉蛾 341
推拿篇 345
第十四章 推拿治疗原则 345
第十五章 推拿治疗方法 349
第一节 补法 349
第二节 泻法 350
第三节 温法 350
第四节 通法 351
第五节 汗法 353
第六节 和法 353
第七节 散法 354
第八节 清法 355
第十六章 脊柱躯干部病证的推拿治疗 357
第一节 落枕 357
第二节 颈椎病 359
第三节 颈椎间盘突出症 365
第四节 寰枢关节半脱位 368
第五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370
第六节 胸椎小关节错缝 372
第七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373
第八节 急性腰扭伤 377
第九节 慢性腰肌劳损 380
第十节 腰椎退行性脊柱炎 382
第十一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83
第十二节 臀上皮神经炎 385
第十七章 上肢部病证的推拿治疗 387
第一节 肩关节周围炎 387
第二节 冈上肌肌腱炎 389
第三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391
第四节 肩峰下滑囊炎 393
第五节 肱骨外上髁炎 394
第六节 腕管综合征 396
第七节 腕关节扭伤 398
第八节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400
第九节 掌指、指间关节扭挫伤 401
第十八章 下肢部病证的推拿治疗 404
第一节 梨状肌综合征 404
第二节 股内收肌损伤 406
第三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407
第四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409
第五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 411
第六节 原发性增生性膝关节炎 413
第七节 腓肠肌损伤 415
第八节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416
第九节 跟痛症 419
参考文献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