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心理学与教育概论 3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3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
二、心理学的性质与主要分支学科 8
三、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9
四、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0
五、教育心理学概述 11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实质 13
一、心理的生理基础 14
二、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15
三、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17
四、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17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 18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
二、现代的心理学流派 19
三、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3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26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26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7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33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33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34
三、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37
第二节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40
一、成熟论 40
二、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41
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45
四、相互作用观 50
五、社会文化观 53
第三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54
一、遗传因素 54
二、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 54
三、家庭因素 55
四、学校教育因素 57
第四节 发展心理中的教育原则 58
第二编 普通心理与教育 63
第三章 注意与教育 63
第一节 注意概述 64
一、注意的含义与功能 64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65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66
一、无意注意 67
二、有意注意 68
三、有意后注意 68
第三节 注意力及注意规律的教育应用 69
一、注意的品质 69
二、注意规律的教育应用 76
第四章 感知觉与教育 79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80
一、感觉的含义及意义 80
二、知觉的含义与生理机制 81
三、感知觉的分类 82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83
第二节 感知觉的特性与教育 84
一、感觉的特性及规律 84
二、知觉的特性及规律 87
三、感知规律的教育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91
第三节 观察力及其培养 93
一、观察与观察力的含义 93
二、观察的种类 93
三、观察力的意义 94
四、观察的品质 94
五、观察活动的规律 95
六、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96
七、观察力培养的教育措施 96
第五章 记忆与教育 99
第一节 记忆及其分类 100
一、记忆的含义 100
二、记忆的种类 101
三、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02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105
一、编码 105
二、存储 105
三、提取 105
四、遗忘 106
第三节 记忆的三个阶段 110
一、感觉记忆 110
二、短时记忆 110
三、长时记忆 112
第四节 记忆规律的教育运用 115
一、记忆的规律 115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与记忆效果 115
第六章 想象、思维与教育 119
第一节 想象与教育 120
一、想象的含义与意义 120
二、想象的种类 121
三、想象力及其培养 123
第二节 思维概述 126
一、思维的含义与意义 126
二、思维的种类 128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30
四、思维的基本形式 131
五、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 132
六、思维的基本过程 135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36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36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37
三、问题解决过程的总趋向 138
四、问题解决的一般办法 138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39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力的培养 141
一、思维的品质 141
二、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142
三、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过程 143
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育措施 143
第七章 情感、意志与教育 148
第一节 情感与教育 149
一、情感的含义与功能 149
二、情绪、情感的维度与基本特征 151
三、情感的机体变化与外部表现 152
四、情感的分类 155
五、情绪理论 158
六、青少年情绪的特点 160
七、情感的品质及其培养 161
第二节 意志与教育 167
一、意志的含义与意义 167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67
三、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168
四、意志行动的过程 169
五、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72
第八章 动机与教育 176
第一节 动机概述 177
一、动机的含义 177
二、动机的种类 178
三、动机的功能 178
第二节 动机理论 180
一、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 180
二、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 182
三、认知学派的动机理论 186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92
一、学习动机概述 192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195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95
第九章 人格、气质、能力与教育 202
第一节 人格概述 203
一、人格的内涵 203
二、人格的特征 203
三、人格的结构 204
第二节 气质与教育 208
一、气质的含义 208
二、气质类型 208
三、气质的教育意义 212
第三节 性格与教育 214
一、性格的含义 214
二、性格的结构和类型 216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218
四、影响性格形成和人格发展的因素 219
五、性格培养与良好人格塑造的教育措施 222
第四节 能力与教育 224
一、能力的含义 224
二、能力的差异 227
三、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230
四、能力培养的教育措施 231
第三编 教育心理与教育 235
第十章 学习心理与教育 235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 236
一、学习的含义 236
二、学习的意义 237
三、学习的分类 237
第二节 学习理论概述 239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39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242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47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50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育 251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意义 251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251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254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58
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育措施 259
第四节 知识的学习与教育 261
一、知识概述 261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62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64
第五节 学习策略与教育 268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268
二、学习策略的种类 268
三、学习策略的教育训练 271
第十一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273
第一节 品德概述 274
一、品德的含义与意义 274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75
三、品德形成的理论 276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277
一、品德形成的过程 277
二、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282
三、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283
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285
一、品德培养的一般策略 285
二、不良品行的成因与矫正 287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291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291
一、课堂管理的功能 292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92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293
第二节 课堂环境管理 295
一、课堂物质环境管理 295
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管理 297
三、课堂群体管理 298
第三节 课堂纪律管理 301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301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302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303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与教育 307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308
一、角色的含义 308
二、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308
三、教师的职业角色 309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314
一、教师的成长历程 314
二、专家型教师的含义及其特征 314
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心理差异 316
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317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320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320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322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324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 325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与教育 328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328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32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330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33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332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333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340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341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343
六、心理辅导 344
主要参考文献 353
一、著作 353
二、相关主要期刊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