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0.1选题缘起 1
0.1.1现代性转型与中国的公共性问题 1
0.1.2中国的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回应 4
0.2研究范围 6
0.2.1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政治的、伦理的公共性学说 6
0.2.2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存在论基础 8
0.2.3现代性语境与公共性问题 9
0.3研究方法 11
0.3.1诠释学研究方法 11
0.3.2社会学研究方法 13
0.3.3实用主义价值导向下的研究方法 14
0.3.4实证的研究方法 15
0.3.5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 16
0.3.6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7
0.3.7运用研究方法的原则 18
0.4理论准备 21
0.4.1公共性研究的现状 21
0.4.2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共性学说 24
0.4.3公共理性与公共学术 30
0.5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34
第1章 关于“公共”与“存在”的界说 42
1.1关于“公共”的研究和界定 42
1.1.1西方政治学中关于“公共”的研究 42
1.1.2西方伦理学中关于“公共”的话题 49
1.1.3现实生活中关于“公共”的问题 59
1.1.4关于“公共”的哲学话题 63
1.2关于“存在”的研究和界定 68
1.2.1“存在”范畴的学说史 68
1.2.2关于马克思的“存在”范畴的研究 73
1.3对“公共存在”范畴的基本界定 81
1.4关于公共存在的哲学理解 84
1.5社会科学对于“公共存在”研究的意义 91
第2章 “公共存在”的语词构成与概念辩析 97
2.1“公共存在”的语词构成 97
2.2“公共存在”的界定 102
2.2.1共同体理论与“公共存在”: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区别 102
2.2.2公与私:“公共存在”的相对性 107
2.3“公共存在”相关概念的关系 113
2.3.1“公共存在”与“私独存在”的关系 113
2.3.2“公共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22
2.4公共存在的含义与形态 127
2.4.1公共存在的含义 127
2.4.2公共存在的形态 133
第3章 公共存在研究的时代背景 139
3.1公共危机与现代性问题 139
3.2现代史视野中的“公共存在” 143
3.3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共危机 150
第4章 公私之辨——中西方传统公共性学说的视角 155
4.1中国传统的公共性学说 155
4.1.1“公私之辩”的首次提出——先秦时期的公私观 155
4.1.2“崇公抑私”的公共哲学——宋明理学的公私观 159
4.1.3“由私生公”的辩题反转——明清时期的公私观 165
4.2人是一种公共存在——西方传统的公共性学说 170
4.2.1人本主义思潮出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 170
4.2.2人的“世界公民”身份——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学说 174
4.2.3“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康德的“世界公民”学说 178
4.2.4人的本真持存空间——阿伦特对“公域”与“私域”的二分 184
4.2.5人的现代政治领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 188
第5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共存在的样态 196
5.1中国社会的公私问题研究 196
5.1.1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196
5.1.2中国社会的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 201
5.2公共存在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境遇 205
5.3公共存在与当代中国社会 207
5.3.1公共存在与当代中国民主法治政治 207
5.3.2公共存在与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 212
5.3.3公共存在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 221
结论 234
参考文献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