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 课程改革发展之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柯政,肖驰等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7577718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当初国家统一分配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难以为继的?在这40年中,知识的按需供给是如何一步步再实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转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及改革者是如何回应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应该如何协调课程知识的统一化与个性化张力。

第一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主线 1

第一节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的方向、阶段与成就 3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课程改革的旗帜和方向 4

二、40年课程改革的四个发展阶段 6

三、40年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 12

第二节 从哪里开始:改革的起点及其历史形成 18

一、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标准 18

二、整齐划一课程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 27

三、两套课程内容改革思路的形成与实验 39

第三节 其他国家在干什么:同期进行的西方国家课程改革 45

一、国家权力越来越多地介入课程改革 46

二、市场竞争机制作为课程改革的杠杆 55

三、课程改革日益凸显核心素养 63

第二章 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认识逐渐深入 75

第一节 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对课程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加深 77

一、课程作为教学科目:传统课程观的恢复 78

二、“搞好活动课”: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 80

三、课程改革包括六大具体目标:“大课程”观确立 83

第二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作用日益凸显 87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78—1999年) 88

二、落实“三维目标”(1999—2012年) 92

三、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2012—2017年) 99

第三节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理想课程结构的认识日趋完整 103

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涌现:对“设置哪些课程”的认识不断提升 104

二、“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对“如何整体优化”的认识持续深化 109

第三章 全面发展、能力为重,持续优化课程知识结构 117

第一节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 120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让地方性经验成为课程学习内容 120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个人性经验进入学校课程提供了正式通道 127

三、强调课程“生活化”:日常经验越来越多地进入传统学科课程 130

第二节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现状 137

一、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 138

二、通过主题教学把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139

三、综合课程的提出与发展 141

四、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实践案例 145

第三节 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科目结构 147

一、最稳定科目的权重变化:语文、数学、政治 148

二、从“视情况开设”到必修:外语课程的变化 151

三、随时代发展不断变迁的科目:自然、劳动与音体美 155

四、各科目比例逐渐走向均衡 160

第四章 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 163

第一节 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课程内容选择性增强 166

一、“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 167

二、“一纲多本”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168

三、“一纲多本”背景下的“部编教材” 170

第二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自主空间扩大 171

一、“教学大纲”的改革与发展 172

二、只提教学建议的“课程标准”的出台 175

第三节 设置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教师课程管理权限提升 177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管理权 177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提出让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创生空间 181

三、学校与教师成为重要的评估主体:学校与教师课程权的保障 186

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政策舆论不断鼓励 188

一、认可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189

二、鼓励教师从“教教材”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90

三、从“以教定教”逐渐转变为“以学定教” 192

四、从“防教师的课程”到“教师即课程” 193

第五节 大力推动校本研修:鼓励教师生产和传播教学知识 195

一、“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95

二、将教学研究纳入教师奖励与考核的参照标准 197

第五章 增强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1

第一节 加强课程选择性日益成为改革的优先目标之一 203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选择性的实践探索 205

二、普通高中课程逐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211

第二节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语数外三科的发展历程 223

一、语文学科课程选择性的历史发展 223

二、数学学科课程选择性的历史发展 226

三、外语学科课程选择性的历史发展 231

第三节 “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一校一地的改革实验 236

一、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探索:实现“一生一课表” 236

二、浙江省的探索:构建区域性的选择性课程 245

第六章 积极简政放权,探索科学的课程管理体制机制 253

第一节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机制逐渐形成 256

一、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演变 256

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内权利主体多元 261

三、形成相对稳定的三级课程管理权利清单 265

第二节 “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管理方式日益科学 272

一、社会力量逐步参与学校课程管理 273

二、抓大放小:建立了基于标准的管理机制 278

第三节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材管理不断发展完善 280

一、教材审定制的建立和完善 280

二、不断推动和完善教材多样化 285

第四节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多把尺子衡量课程学习结果 291

一、从“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衡量主体的多样化 291

二、从“唯分数论”到“两依据一参考”:衡量内容走向多元化 294

主要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