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民生新时代呼唤新理念 1
一、我国民生发展的时代呼唤 1
二、中国民生概念的历史演化 16
三、特色民生建设的探索进程 42
四、特色民生理论的逻辑发展 63
五、当代民生幸福的现实指向 84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实践基础 101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文化背景 101
一、中国古代民生思想 101
二、中国近代民生主义 131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基础 140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生活思想 140
二、列宁的人民生活思想 147
三、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15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155
一、毛泽东民生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55
二、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160
三、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 168
四、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启迪 171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实践基础 17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民生革命与建设 176
二、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187
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191
四、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生建设 198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国外借鉴 212
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的演进 212
二、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实践 220
三、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的实践 225
四、苏联东欧民生发展的经验教训 230
五、国外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235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41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初步形成 241
一、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历史背景 241
二、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246
三、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历史意义 253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重要发展 257
一、江泽民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257
二、江泽民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263
三、江泽民民生思想的重大意义 270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273
一、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历史方位 273
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发展脉络 277
三、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281
四、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历史价值 288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295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生问题重要论述的历史新起点 295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生问题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300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生问题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320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331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价值 331
一、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332
二、改善民生是人们政治诉求的价值目标 335
三、改善民生是文化进步的源泉和载体 338
四、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国民幸福的基础 343
五、改善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 346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主体 351
一、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351
二、特色民生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355
三、特色民生建设主体的基本构成 363
四、特色民生建设主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367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动力 371
一、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 371
二、创新是民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77
三、消费是民生发展的直接拉动力 381
四、改革开放是民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84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目标 387
一、特色民生建设目标的逐步确立 387
二、特色民生建设的目标体系 394
三、特色民生建设目标的科学依据 403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原则 409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409
二、公平正义的原则 416
三、共同富裕的原则 421
四、改革创新的原则 425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布局 428
一、民生经济建设 429
二、民生政治建设 434
三、民生文化建设 439
四、民生社会建设 443
五、民生生态建设 446
六、“五位一体”布局的内在联系 449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点 453
一、从总体布局看,现阶段重点是民生经济建设 453
二、从民生层次看,现阶段重点是“兜底线、保基本” 456
三、从城乡结构看,现阶段重点难点在农村 459
四、从区域分布看,现阶段重点在西部与老少边穷地区 464
五、从社会阶层看,现阶段重点是帮扶困难群众 467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的市场经济 47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民生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47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特色民生建设中的作用 475
三、完善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90
第十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495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演化 496
二、民生政府的概念解读 503
三、民生政府的基本角色 510
第十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 517
一、特色民生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 517
二、特色民生建设的基本制度保障 519
三、特色民生建设的体制保障 523
四、特色民生建设的机制保障 529
五、特色民生建设的法律保障 532
第二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方法 536
一、战略思维方法 537
二、系统思维方法 539
三、辩证思维方法 542
四、创新思维方法 546
五、法治思维方法 548
六、底线思维方法 550
七、互联网思维 553
第二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检验标准 560
一、人民满意是特色民生建设的根本标准 560
二、人民满意标准是特色民生建设的必然选择 565
三、人民满意是特色民生建设的根本要求 568
第二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国际参与 574
一、中国特色民生建设是世界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74
二、中国特色民生建设离不开世界的发展 580
三、中国特色民生建设支特世界民生事业 585
第二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主要特征 590
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590
二、全面与重点的统一 597
三、共建与共享的统一 601
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604
五、富民与强国的统一 609
第四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现实指向与重点要求 617
第二十四章 以就业增收为中心推进民生经济建设 617
一、就业增收是民生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617
二、围绕就业增收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22
三、围绕就业增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627
第二十五章 以民生权益为核心加强民生政治建设 638
一、民生权益释义 638
二、实现民生权益的基本价值 641
三、实现民生权益的政治路径 646
第二十六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文化建设 66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生文化之魂 661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民生文化建设 665
三、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71
四、大力发展面向大众的现代文化产业 676
第二十七章 以公共服务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民生社会建设 684
一、公共服务现代化是民生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 684
二、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基本理路 692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民生社会建设的急迫任务 699
第二十八章 以绿色化发展为主线强化民生生态建设 706
一、民生生态建设的绿色化发展趋势 706
二、民生生态绿色化是全新发展之路 715
三、民生生态绿色化的现实推进路径 719
第二十九章 以重大工程为载体推动当代民生全面升级 727
一、脱贫攻坚是最艰巨的民生工程 728
二、社会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 734
三、社区建设是最基层的民生工程 740
四、健康中国建设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752
五、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764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776
一、特色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777
二、特色民生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 779
三、特色民生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探索 780
四、特色民生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 784
五、特色民生理论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786
主要参考文献 789
后记 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