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综述 4
一 歌谣研究 4
二 土家族歌谣研究 13
第三节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20
一 主要理论 20
二 研究方法 23
第四节 相关术语解释 28
一 民间歌谣 28
二 歌唱活动 28
三 歌唱传统 28
四 文艺表演队 29
第一章 生境:清江流域土家族歌唱活动的传承环境 31
第一节 生存的区域:族群与多元 31
第二节 有序的生活:生产与仪式 37
一 日常生活 39
二 节日生活 43
三 仪式生活 46
小结 59
第二章 表现:文艺表演队的组建与发展 61
第一节 传统的民间文艺组织 63
一 皮影演出队 64
二 灯会表演队 64
三 薅草锣鼓队 66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民间文艺组织 69
一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鼓励 69
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破四旧,立四新” 73
三 20世纪80年代后:公共活动的重建 78
第三节 文艺表演队的社会功能 86
一 娱乐审美 87
二 团结凝聚 90
三 社会教育 92
四 文化建设 94
小结 98
第三章 事件:从歌唱活动到文化表演 100
第一节 文艺表演队的规模及特点 101
一 民歌之乡——三里乡 102
二 从三个帮子到“黄四姐廉政文艺宣传队”再到“黄四姐民间艺术团” 105
三 从综合农协到“村坊村歌舞队”和“河坪村老年腰鼓队” 127
第二节 文艺表演队的歌者与民歌 139
一 文艺表演队与土家族传统民歌 139
二 歌者与民歌演唱场合 147
小结 150
第四章 内容:文艺表演队中的歌与唱 152
第一节 歌的文本构成与特征 153
一 类别 153
二 表演形式 158
三 模式化与程式性 162
第二节 唱的文化生存空间 181
一 物质空间:主家的准备 183
二 意识空间:外家的祝福 186
三 关系空间:两家的结合 194
四 人生仪式中的歌唱记忆 198
小结 201
第五章 典型:文艺表演队中的“黄四姐文化” 203
第一节 作为文化身份认同的《黄四姐》 206
一 黄四姐与货郎:文人的想象 207
二 黄四姐与黄师姐:神圣的信仰 212
三 黄四姐与喜花鼓:政府的建构 215
四 黄四姐的集体记忆:民众的表述 221
第二节 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黄四姐》 226
一 三里乡:恩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227
二 三里乡黄四姐山民歌大赛 230
三 “黄四姐”民族文化品牌 234
四 大型歌舞《风情黄四姐》 238
第三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四姐》 243
一 三里乡文体服务中心的“非遗”保护工作 244
二 《黄四姐》进课堂 248
三 “非遗”里程碑:保护传承人 250
小结 262
结论 264
一 精神需求:从娱神到娱人 265
二 文化中介:从国家力量到民间文化 267
三 本土认同: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 270
参考文献 273
附录 283
一 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调查点地图 283
二 河坪村老年腰鼓队演出节目单 285
三 黄四姐民间艺术团演出节目单 291
四 文艺表演队访谈录 294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