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现代研究的思路 1
第一节 肝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1
第二节 肝脏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
第三节 肝病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6
第四节 肝病证候的辨证规范化研究 7
第五节 医药结合研究 9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1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 11
第二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 18
第三节 微循环检查 22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26
第五节 脉象及脉图参数 30
第六节 血浆、脑组织、脑脊液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35
第七节 5-羟色胺检测 38
第八节 核苷酸检测 40
第九节 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测定 43
第十节 环核苷酸测定 49
第十一节 血栓素B2,前列腺素F1α测定 57
第十二节 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测定 61
第十三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测定 65
第十四节 微量元素检测 68
第十五节 分子生物学基础 72
第十六节 艾森克个性测验 89
第十七节 情绪量表 97
第一节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 106
第三章 动物模型复制 106
第二节 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 112
第三节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动物模型 119
第四节 出血性中风中经络动物模型 121
第五节 肝火上炎证动物模型 133
第六节 肝胆湿热证动物模型 134
第七节 肝血虚证动物模型 140
第八节 肝阴虚证动物模型 141
第九节 肝郁证动物模型 146
第四章 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50
第一节 肝郁脾虚证 150
第二节 肝阳上亢证 154
第三节 肝阳化风证 161
第四节 肝火上炎证 167
第五节 肝胆湿热证 171
第六节 肝血虚证 174
第七节 肝气郁结证 179
第八节 肝气虚证 185
第九节 肝胆经络 190
第五章 肝与肝胆病、目、运动、神经-内分泌、心理关系的研究 194
第一节 中医肝与西医肝胆病关系的研究 194
第二节 肝与目关系的研究 201
第三节 肝与运动关系的研究 204
第四节 肝与神经—内分泌关系的研究 209
第五节 肝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214
第六节 肝病证候与A型性格关系的研究 217
中篇 临床 219
第六章 流行病学调查 219
第一节 证、病调查 219
第二节 脉象调查 229
第三节 舌象调查 231
第七章 临床辨证标准 235
第一节 辨证原则与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35
第二节 肝郁脾虚证 236
第三节 肝阳上亢证 237
第四节 肝阳化风证 238
第五节 肝火上炎证 238
第六节 肝胆湿热证 239
第七节 肝血虚证 240
第八节 肝阴虚证 240
第九节 肝气郁结证 241
第十节 肝气虚证 242
第十一节 寒凝肝脉证 242
第一节 肝郁脾虚证 244
第八章 实验诊断指标 244
第二节 肝阳上亢证 246
第三节 肝阳化风证 249
第四节 肝血虚证 251
第九章 病证结合论治 255
第一节 肝郁脾虚证 255
第二节 肝阳上亢证 260
第三节 肝阳化风证 273
第四节 肝火上炎证 284
第五节 肝胆湿热证 292
第六节 肝血虚证 298
第七节 肝阴虚证 305
第八节 肝气郁结证 312
第九节 肝气虚证 321
第十节 针灸、气功 327
第十一节 国外研究 332
第一节 健胃愈疡片 340
第十章 新药、新方研究 340
第二节 五菟颗粒 345
第三节 天龙熄风颗粒 348
第四节 脑溢安颗粒 353
第五节 地贞颗粒 362
第六节 妇炎克颗粒 365
第七节 潜阳方 369
第一节 肝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373
第十一章 肝脏象学说流源 373
下篇 中医文献 373
第二节 肝脏象学术术语和名词源头 381
第十二章 肝脏象历代文献选编 391
黄帝内经素问 391
黄帝内经灵枢经 401
黄帝八十一难经 407
伤寒论 410
中藏经 412
脉经 414
诸病源候论 420
千金要方 424
千金翼方 426
圣济总录 428
类证活人书 43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33
素问玄机原病式 433
医学启源 434
儒门事亲 434
格致余论 437
卫生宝鉴 437
丹溪心法 438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38
不知医必要 439
景岳全书 439
寿世保元 440
医宗必读 441
症因脉治 441
蠢子医 444
医门补要 444
临证指南医案 445
徐大椿医书全集 447
易方简义 448
医权初编 449
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 449
杂病源流犀烛 450
医医偶录 454
吴鞠通医案 455
类证治裁 458
张聿青医案 459
笔花医镜 461
西溪书屋夜话录 462
医学心悟 463
知医必辨 465
血证论 466
读医随笔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