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1
前言 1
凡例 1
茶史篇 1
一、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1
(一)茶树起源的辅证 1
1. 最早的茶字 1
2. 先前的茶树 3
3. 古老的茶文物 4
1. 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 5
(二)茶树的原产地 5
2. 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 7
3. 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 7
(三)茶树的演化 9
1. 原始型的茶树 9
2. 茶树的分区演化 9
3. 茶树的生态演化区 10
二、古代茶事 11
(一)六朝以前的茶事 11
1. 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 11
2. 茶业重心的东移 12
1. 唐代的茶叶产地 14
(二)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 14
2. 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15
3. 唐代茶政、茶学和茶叶文化的发展 18
4. 唐代茶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1
(三)宋元茶业的发展 22
1. 茶业重心由东南移 23
2. 茶类的演变 24
(四)明清茶事 26
1. 散茶的兴起和制茶的革新 26
2. 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 28
1. 贡茶的起源 29
(五)历史贡茶 29
3. 茶业向近代转变的过程 29
2. 唐代贡茶 30
3. 宋代贡茶 31
4. 元、明、清代贡茶 33
三、近代茶业的发展 34
(一)茶区分布 35
1. 茶区的划分意义和演变 35
2. 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 37
(二)茶叶生产和贸易 38
1. 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39
2. 现代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 40
3. 现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崛起 41
1. 近代茶业科技的建立 42
(三)茶业科技 42
2. 近代茶业科技的奠基人 43
3. 近代茶业科技的发展 43
4. 现代茶业科技的成就 45
(四)茶学教学 49
1. 近代茶学教学的诞生 49
2. 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 49
一、茶树形态特征 53
(一)植株 53
茶性篇 53
(二)根 54
(三)茎 55
(四)叶 55
(五)花、果实和种子 57
二、茶树生物学特性 58
(一)茶树的生育特点 58
1. 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 58
2. 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60
(二)茶树器官的生育特性 61
1. 种子的萌发生长 61
2. 根系的生长活动 61
3. 新梢的形成和生长 62
4. 叶片的生长特点 63
5. 花果的生育过程 64
(三)茶树生育的相关特性 65
1.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65
2. 茶树茎叶与花果生育的关系 66
3. 茶树个体与群体生长的关系 67
三、茶树生理特性 67
(一)茶树光合作用 67
1. 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规律 67
2. 茶树光合产物的累积、运转与分配 68
3. 环境因素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68
4. 栽培措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69
(二)茶树呼吸作用 70
1. 茶树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 70
2. 茶树新梢的呼吸强度 70
3. 茶树根茎的呼吸强度 71
4. 茶籽萌发过程中的呼吸强度 71
5. 茶树呼吸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1
7. 茶树内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72
(三)茶树营养生理 72
1. 茶树体内的矿质元素 72
2. 茶树所需的大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73
(四)茶树水分生理 75
1. 茶树各器官中的含水量及其变化 75
3. 茶树微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75
2. 茶树吸收水分的机理 76
3. 茶树的蒸腾作用 76
(五)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76
1. 茶树的休眠现象 76
2. 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 77
3. 茶树休眠与耐寒的关系 78
(六)茶树繁殖的生理特点 78
1. 茶籽萌发生理 78
2. 茶树营养繁殖的生理特性 78
(一)从化学元素周期表看茶的成分元素的广泛性 81
四、茶的生化特性 81
3. 茶树组织培养的生理基础 81
(二)从元素含量图象描绘茶嫩度的高低 82
(三)从五光十色的茶类认识茶色素成分的多样性 85
(四)从茶的鲜美风味了解各种呈味成分的协调性 86
(五)从茶的馥郁芬芳理解各种香气成分的复杂性 88
(六)茶繁多物质生成过程中的依存和制约 89
五、茶的药理特性 91
(一)传统用法 91
1. 茶为万病之药 91
2. 茶方与制剂 92
3. 茶的二十四功效 94
1. 茶的药用成分 101
(二)茶对人类疾病的疗效 101
2. 茶的疗效作用 102
茶类篇 111
一、制茶和茶类演变 111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111
(二)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111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112
(四)从蒸青到炒青 112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113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114
1. 茶叶品类的命名 115
(二)现代中国茶叶类别 115
(一)历代茶叶类别概要 115
二、茶叶分类 115
(七)茶叶饮料的发展 115
2. 茶类的划分 116
三、历代名茶 124
(一)历史名茶 124
1. 唐代名茶 124
2. 宋代名茶 125
3. 元代名茶 126
4. 明代名茶 126
5. 清代名茶 127
1. 各产茶省主要名茶品目 128
(二)现代名茶 128
2. 在国内外评优、获奖名茶品目 130
四、绿茶种类 132
1. 西湖龙井 133
2. 黄山毛峰 135
3. 洞庭碧螺春 136
4. 蒙顶茶 137
5. 顾渚紫笋 138
6. 桂平西山茶 139
7. 南京雨花茶 140
8. 太平猴魁 140
10. 六安瓜片 142
9. 庐山云雾 142
11. 惠明茶 144
12. 平水珠茶 145
13. 径山茶 146
14. 涌溪火青 147
15. 休宁松萝 148
16. 老竹大方 149
17. 敬亭绿雪 150
18. 婺源茗眉 151
19. 安化松针 151
20. 高桥银峰 152
23. 峨眉竹叶青 153
22. 信阳毛尖 153
21. 午子仙毫 153
24. 仙人掌茶 154
25. 恩施玉露 155
26. 泉岗煇白 155
27. 天尊贡芽 156
28. 峡州碧峰 156
29. 日铸雪芽 156
30. 云峰与蟠毫 157
31. 婺州举岩 158
32. 宝洪茶 159
33. 南安石亭绿 159
34. 天山绿茶 160
35. 都匀毛尖 161
36. 眉茶 162
37. 碣滩茶 162
38. 秦巴雾毫 163
39. 紫阳毛尖 163
40. 汉水银梭 163
41. 狗牯脑 164
42. 上饶白眉 164
43. 仰天雪绿 165
44. 永川秀芽 165
45. 鸠坑毛尖 165
46. 安吉白片 166
47. 双龙银针 167
48. 开化龙须 167
49. 江山绿牡丹 167
50. 南糯白毫 168
51. 遵义毛峰 168
52. 古劳茶 169
53. 南山白毛茶 170
54. 桂林毛尖 170
55. 覃塘毛尖 171
56. 无锡毫茶 171
58. 前峰雪莲 172
57. 金坛雀舌 172
59. 南山寿眉 173
60. 瑞草魁 173
61. 九华毛峰 174
62. 舒城兰花 176
63. 天柱剑毫 177
64. 岳麓毛尖 178
65. 东湖银毫 178
66. 桂东玲珑茶 179
67. 古丈毛尖 179
71. 五盖山米茶 180
70. 河西图茶 180
69. 湘波绿 180
68. 狮口银芽 180
72. 郴州碧云 181
73. 黄竹白毫 181
74. 建德苞茶 182
75. 江华毛尖 182
76. 天目青顶 183
77. 双井绿 183
78. 雁荡毛峰 184
80. 普陀佛茶 185
81. 井岗翠绿 185
79. 东白春芽与太白顶芽 185
82. 小布岩茶 186
83. 麻姑茶 187
84. 瑞州黄檗茶 187
85. 龙舞茶 188
86. 新江羽绒茶 188
87. 周打铁茶 188
88. 九龙茶 189
89. 山谷翠绿 189
90. 雪峰毛尖 190
91. 韶峰 190
92. 华顶云雾 190
94. 双桥毛尖 191
93. 车云山毛尖 191
95. 龟山岩绿 192
96. 金水翠峰 192
97. 文君嫩绿 193
98. 峨眉毛峰 193
99. 蒙顶甘露 194
100. 青城雪芽 194
101. 宝顶绿茶 194
102. 兰溪毛峰 195
103. 峨蕊 195
106. 窝坑茶 196
104. 千岛玉叶与清溪玉芽 196
105. 通天岩茶 196
107. 水仙茸勾茶 197
108. 云林茶 197
109. 攒林茶 198
110. 隆中茶 198
111. 官庄毛尖 199
112. 牛抵茶 199
113. 南岳云雾茶 199
114. 余姚瀑布茶 200
115. 遂昌银猴 200
117. 仙居碧绿 201
116. 盘安云峰 201
118. 松阳银猴 202
119. 云海白毫 203
120. 化佛茶 203
121. 大关翠华茶 204
122. 苍山雪绿 204
123. 墨江云针 205
124. 绿春玛玉茶 205
125. 七境堂绿茶 205
126. 龙岩斜背茶 206
127. 莲心茶 206
129. 湄江翠片 207
128. 贵定云雾茶 207
130. 象棋云雾 208
131. 凌云白毫 208
132. 梅龙茶 209
133. 金山翠芽 209
134. 天池茗毫 209
135. 翠螺 210
136. 花果山云雾茶 211
137. 蒸青煎茶 211
138. 晒青 211
五、红茶种类 213
(一)工夫红茶 213
1. 祁门工夫 213
2. 滇红工夫 214
3. 宁红工夫 215
4. 宜红工夫 216
5. 川红工夫 217
6. 闽红工夫 218
(1)政和工夫 218
(2)坦洋工夫 218
(3)白琳工夫 218
7. 湖红工夫 219
8. 越红工夫 220
(二)小种红茶 220
(三)红碎茶 221
六、乌龙茶种类 222
1. 武夷岩茶 223
2. 武夷四大名枞 225
(1)大红袍 225
(2)铁罗汉 225
(3)白鸡冠 225
(4)水金龟 226
3. 武夷肉桂 226
4. 闽北水仙 227
5. 白毛猴 228
6. 八角亭龙须茶 228
7. 铁观音 229
9. 永春佛手 231
8. 黄金桂 231
10. 安溪色种 232
11. 凤凰水仙 233
12. 台湾乌龙 234
13. 台湾包种 235
七、白茶种类 236
1. 银针白毫 236
2. 白牡丹 236
八、黄茶种类 237
1. 君山银针 237
4. 新工艺白茶 237
3. 贡眉(寿眉) 237
2. 蒙顶黄芽 239
3. 霍山黄芽 240
4. 北港毛尖 241
5. 鹿苑毛尖 242
6. 沩山白毛尖 243
7. 温州黄汤 243
8. 皖西黄大茶 244
9. 广东大叶青 245
10. 海马宫茶 246
九、黑茶种类 246
3. 四川边茶 247
2. 老青茶 247
1. 湖南黑茶 247
4. 六堡散茶 248
5. 普洱茶 248
十、紧压茶种类 248
1. 沱茶 248
2. 竹筒香茶 249
3. 普洱方茶 249
4. 米砖茶 250
5. 黑砖茶 250
6. 花砖茶 250
8. 湘尖茶 251
7. 茶砖茶 251
9. 青砖茶 252
10. 康砖和金尖 252
11. 方包茶 253
12. 六堡茶 253
13. 圆茶(七子饼茶) 253
14. 饼茶 253
15. 紧茶 254
16. 固形茶 254
十一、花茶种类 254
1. 茉莉花茶 254
3. 桂花茶 255
2. 珠兰花茶 255
4. 金银花茶 256
5. 白兰花茶 257
6. 玫瑰花茶 257
7. 玳玳花茶 257
十二、固体和液体茶饮料 258
1. 速溶茶 258
2. 茶可乐 259
3. 茶汽水 259
7. 罐装茶饮料 260
6. 茶康乐 260
5. 百利宝 260
4. 多味茶 260
8. 茶叶冰棒 261
9. 茶酒 261
十三、茶叶食品 261
1. 茶糖 262
2. 茶叶饼干 262
3. 茶乳晶 262
十四、茶叶菜肴 263
1. 茶叶粥 263
2. 鸡茶饭 263
3. 茶叶蛋 263
十五、非茶之茶 264
7. 绿茶番茄汤 264
1. 绞股蓝茶 264
5. 清蒸茶鲫鱼 264
4. 龙井虾仁 264
6. 龙井肉片汤 264
2. 杜仲茶 265
3. 松针米茶 266
4. 罗布麻茶 266
5. 人参茶 266
6. 菊花茶 266
10. 薄玉茶 267
11. 刺五茄茶 267
7. 桑芽茶 267
9. 桂花茶 267
8. 金银花茶 267
12. 虫屎茶 268
13. 柿叶茶 268
14. 青豆条 268
15. 玄米茶 268
20. 竹叶茶 269
19. 红枣茶 269
21. 玉米须茶 269
22. 车前草茶 269
18. 老姜茶 269
17. 老鹰茶 269
16. 锅巴茶 269
23. 丹参茶 270
24. 胖大海茶 270
25. 番泻叶茶 270
26. 钩藤茶 270
茶技篇 271
一、茶树品种 271
(一)茶树品种资源 271
1. 茶树品种资源与育种 271
2. 茶树品种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271
1. 茶树品种的命名 281
(二)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 281
3. 茶树品种资源的向外传播 281
2. 茶树品种的分类 282
(三)茶树的遗传与变异 282
1. 茶树的染色体 282
2. 茶树的遗传 283
3. 茶树的变异 284
(四)茶树选种技术 285
1. 茶树系统选种 285
2. 茶树杂交育种 286
3. 茶树育种新技术 287
4. 茶树品种的早期鉴定 290
(五)优良的茶树品种 291
1. 茶树良种的作用和标准 291
2. 优良茶树品种简介 292
(六)茶树品种繁育 299
1. 繁育体系 299
2. 茶树种苗标准 301
3. 茶树苗木繁育技术 301
4. 茶树引种技术 302
二、茶树栽培技术 303
(一)茶树适生条件 303
1. 阳光 304
2. 温度 304
3. 水分 305
4. 土壤 306
5. 地形、地势和坡向 307
(二)茶树的分区 309
1. 华南茶区 309
2. 西南茶区 309
3. 江南茶区 309
4. 江北茶区 310
(三)新茶园建设 310
1. 园地的规划与设计 310
2. 新茶园开垦 313
3. 茶树种植 315
4. 茶树幼苗期的管理 317
(四)茶园土壤与土壤管理 317
1. 茶园土壤类型 318
2. 茶园土壤管理 320
3. 茶园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改良 323
(五)茶树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326
1. 茶树的矿质营养和吸肥特性 326
2. 茶园施肥技术 328
3. 茶园绿肥 331
(六)茶树修剪 334
1. 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 335
2. 茶树修剪的时期 336
3. 茶树修剪方法 337
(七)茶园灌溉与排水 340
4. 茶树修剪与其他措施的配合 340
1. 茶树的需水特性 341
2. 茶园灌溉技术 342
3. 茶园排水技术 347
(八)茶叶采摘 347
1. 古人论采茶 347
2. 当代茶叶采摘技术 348
(九)茶树病虫害防治 354
1. 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和演替 354
2. 茶园病虫的综合治理 356
3. 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363
4. 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366
1. 茶树冻害及其防救 375
(十)茶树灾害防救 375
2. 茶树旱害及其防救 379
3. 茶树湿害及其防救 381
(十一)低产茶园改造 382
1. 茶园低产的原因 382
2. 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 383
3. 低产茶园改造后的管理 385
三、制茶技术 386
(一)绿茶制造工艺 386
1. 长条形绿茶初制 386
2. 眉形绿茶精制 392
3. 成茶拼配 399
(二)红茶制造工艺 400
1. 工夫红茶制造 400
2. 小种红茶制造 407
3. 红碎茶制造 414
(三)乌龙茶制造工艺 419
1. 乌龙茶制造工艺特点 420
2. 乌龙茶制造技术 422
(四)白茶制造工艺 426
1. 白毫银针制造 426
2. 白牡丹 贡眉制造 427
3. 新白茶制造 428
1. 黄茶制造技术 429
(五)黄茶制造工艺 429
2. 黄茶制造过程的理化变化 430
3. 闷黄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431
(六)黑茶制造工艺 432
1. 湖南黑茶制造 432
2. 湖北老青茶制造 434
3. 南路边茶制造 435
4. 西路边茶制造 437
5. 六堡茶制造 437
6. 普洱茶制造 438
(七)紧压茶压制技术 438
1. 黑砖茶和花砖茶压制 438
2. 茯砖茶压制 439
3. 湘尖茶压制 440
4. 康砖茶和金尖茶压制 440
5. 方包茶压制 441
6. 青砖茶压制 441
7. 六堡茶压制 442
8. 饼茶和圆茶压制 442
9. 紧茶压制 442
10. 沱茶压制 443
11. 普洱方茶压制 443
12. 竹筒茶压制 443
2. 花茶窨制原理 444
1. 花茶窨制历史沿革 444
(八)花茶窨制技术 444
13. 米砖茶压制 444
3. 花茶窨制技术 446
4. 各种花茶窨制工艺 448
(九)速溶茶加工技术 454
1. 速溶茶的生产概况 454
2. 速溶茶的加工方法 454
四、茶业机械 457
(一)茶叶机械的发展 457
(二)茶园作业机械 457
1. 茶园垦殖机械 459
2. 茶园耕作机械 460
3. 茶园病虫害防治机械 462
4. 茶园灌溉机械 463
5. 茶树修剪机 464
6. 采茶机 465
(三)茶叶加工机械 467
1. 绿茶加工机械 467
2. 红茶加工机械 477
3. 其他茶加工机械 483
4. 茶叶精制机械 487
5. 制茶机械的自动控制 492
1. 茶叶色香味形的由来 493
(一)茶叶品质化学 493
五、茶叶品质与评检 493
2. 不同季节茶的品质特点 496
3. 不同茶类的品质化学特征 497
(二)茶叶审评 501
1. 审评方法 501
2. 评茶室的条件 504
3. 评茶术语 505
4. 评茶计分方法 509
(三)茶叶检验 510
1. 中国茶叶检验简史 510
2. 茶叶品质规格检验 511
4. 茶叶品质理化检验 513
3. 茶叶包装及衡量检验 513
5. 茶叶检疫及卫生检验 515
6. 茶叶进出口检验及公证 516
六、茶叶包装与贮藏 517
(一)茶叶变质的原因 517
1. 叶绿素的变化 517
2. 茶多酚的氧化、聚合 517
3. 维生素的减少 517
4. 类脂物质的水解和胡萝卜素的氧化 517
2. 水分 518
(二)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 518
1. 温度 518
5. 氨基酸的变化 518
6. 香气成分的变化 518
3. 氧气 519
4. 光线 519
(三)茶叶的包装与装潢 519
1. 茶叶的包装 519
2. 茶叶包装装潢 520
(四)大容量茶的保藏 521
(五)家庭用茶的贮藏 522
1. 瓦坛贮茶法 522
2. 罐贮法 522
(六)延缓贮藏茶叶陈化的其他方法 523
1. 品种搭配法 523
3. 塑料袋贮藏法 523
4. 热水瓶贮藏法 523
2. 减少残留酶活性法 524
3. 改变发酵的pH法 524
4. 控制萎凋和发酵程度法 524
七、茶的综合利用 525
(一)茶籽的利用 525
1. 茶籽的化学组成和资源概况 525
2. 茶籽油的利用 525
3. 茶皂素的利用 528
4. 茶籽壳及其他残渣的利用 532
(二)茶的利用 533
1. 茶叶天然咖啡碱 533
2. 茶叶口腔消臭剂 534
3. 茶叶天然色素 534
4. 茶叶天然抗氧化剂 535
5. 滋补强身的红茶菌 536
饮茶篇 539
一、饮茶习俗 539
(一)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539
(二)客来敬茶 541
(三)汉族的清饮 543
(四)维族的奶茶与香茶 545
(五)藏族的酥油茶 546
(六)蒙族的咸奶茶 547
(七)傣族、拉枯族的竹筒香茶 548
(八)纳西族的盐巴茶与 龙虎斗 548
(九)傈僳族的雷响茶 549
(十)布朗族的酸茶 549
(十一)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 549
(十二)土家族的擂茶 550
(十三)苗族和侗族的油茶 551
(十四)回族的罐罐茶 552
二、茶艺 553
(一)品茗的环境 553
(二)茶的欣赏 554
(三)用茶方法 555
(四)茶宴与斗茶 555
(五)茶馆与茶摊 557
(六)茶话会与音乐茶座 560
三、茶的鉴别 562
(一)新茶与陈茶 562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 563
(三)真茶与假茶 564
(四)窨花茶与拌花茶 566
(五)高山茶与平地茶 567
1. 茶具的发展 568
(一)茶具发展历史 568
四、茶具 568
2. 茶具的演变 571
(二)茶具种类和产地 572
1. 陶土茶具 572
2. 瓷器茶具 573
3. 漆器茶具 576
4. 玻璃茶具 576
5. 金属茶具 576
6. 竹木茶具 576
(三)茶具的鉴赏和选择 577
1. 丰富多彩的茶具 577
4. 茶具中的奇花异葩 578
3. 紫色的瓷器--紫砂茶具 578
2. 有白玉之称的瓷茶具 578
五、茶的冲泡 580
(一)池茶用水 580
1. 对泡茶用水的认识 580
2. 泡茶用水的选择 581
(二)器皿的选择 583
(三)泡茶 三要素 584
1. 茶的用量 584
2. 泡茶水温 585
3. 冲泡时间和次数 585
(一)绿茶饮用方法 586
1. 玻璃杯泡饮法 586
六、茶的饮用方法 586
(四)冲泡程序 586
2. 瓷杯泡饮法 587
3. 茶壶泡饮法 587
4. 饮茶吃渣法 587
5. 茶泡饭饮用法 588
6. 单开泡饮法 588
7. 薄荷糖茶烹饮法 588
(二)红茶饮用方法 588
1. 按花色品种分 589
2. 按调味分 589
(三)乌龙茶饮用方法 590
3. 按茶汤浸出方法分 590
(四)花茶饮用方法 591
(五)紧压茶饮用方法 592
茶文化篇 595
一、茶与文化 595
(一)茶书 595
(二)茶刊 601
(三)茶与婚礼 603
(四)茶与祭祀 605
(五)茶与佛教 607
(六)茶叶诗词 609
1. 两晋和南北朝的诗 609
2. 唐代(含五代)茶诗 610
3. 宋代茶叶诗词 613
4. 元、明、清茶叶诗词 616
5. 近代茶叶诗词 618
(七)茶歌茶舞 618
(八)茶与戏曲 620
(九)茶与美术 621
(十)茶与楹联 624
(十一)茶叶谚语 626
二、名人与茶 628
(一)陆羽 628
(二)卢仝 629
(三)皎然 630
(四)白居易 631
(五)陆龟蒙、皮日休 632
(六)欧阳修 633
(七)蔡襄 634
(八)苏轼 635
(九)黄庭坚 637
(十)赵佶 638
(十一)陆游 638
(十二)虞集 639
(十三)张岱 640
(十四)李渔 641
(十五)郑燮 642
(十六)爱新觉罗·弘历 643
(十七)曹雪芹 644
(十八)袁枚 645
(十九)鲁迅 646
(廿)郭沫若 647
(廿一)吴觉农 648
(廿二)老舍 650
三、茶事掌故 650
(一)孙皓赐茶代酒 650
(六)李德裕嗜惠山泉 651
(四)王濛患水厄 651
(五)王肃好茗饮 651
(二)陆纳以茶果待客 651
(三)单道开饮茶苏 651
(七)陆羽鉴水 652
(八)卢仝七碗茶 652
(九)皮光业以茗为 苦口师 652
(十)王安石验水 652
(十一)蔡襄别茶 652
(十二)苏东坡梦泉 652
(十三)谦师得茶三昧 653
(十四)李清照饮茶助学 653
(十五)天下第一泉 653
(十六)天下泉名多 陆羽 653
(十九)禅林法语吃茶去 654
(十七)茶马交易 654
(十八)贡茶得官 654
(廿)洛阳纸贵 655
四、茶的传说 655
(一)十八棵御茶 655
(二)茶墨之争 656
(三)奶茶和酥油茶的由来 657
(四)碧螺姑娘 657
(五)冻顶乌龙 659
(六)蒙顶玉叶 659
(七)御茶园遗址 661
(九)雪芹辨泉 662
(八)猴公茶的故事 662
(十)神农尝百草 663
(十一)陆羽煎茶 664
(十二)庐山云雾茶 664
(十三)大红袍 666
(十四)龙井茶虎跑水 669
(十五)正志和尚与茶 671
(十六)茶姑画眉 673
(十七)擂茶两说 674
附录 677
附录一 中国茶叶大事记 677
附录二 中国茶叶名录 683
附录三 中国茶书名录 690
附录四 中国茶叶专业学校 699
附录五 中国大型国营茶场 700
附录六 中国各地茶叶进出口公司 704
附录七 世界茶叶研究机构 706
附录八 世界茶叶社会团体和组织 714
附录九 国外茶叶期刊一览表 719
附录十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出口量和进口量 722
附录十一 世界茶叶拍卖市场 757
附录十二 索引 759
主要参考文献 785
编后记 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