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绪言 1
第一部分 神经纤维上的生理电现象 1
第一章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静息时的电学性质 4
第一节 神经纤维的结构 4
神经元 4
轴突 5
细胞膜 7
第二节 静息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质 9
膜电阻 9
膜电容 10
膜电位与损伤电位 12
小结 16
第二章 电流对神经纤维的作用 18
第一节 电流作用于神经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18
电紧张电位 19
等效电路 22
空间常数 23
时间常数 25
第二节 电流作用于神经引起兴奋性的变化 27
极兴奋法则 27
不同时间的电流作用下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27
不同强度的电流作用下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32
强度-时间曲线 32
时值 34
标准时值 34
第三节 膜电位变化与兴奋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37
第四节 电流引起神经产生兴奋冲动的刺激因素 39
小结 40
第三章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42
第一节 局部反应与神经冲动的产生 42
第二节 动作电位 44
峰电位的描记 45
后电位 47
动作电位发生期间神经膜的阻抗变化 48
动作电位发生期间神经的兴奋性变化 49
膜电位变化与兴奋性变化的对照 51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53
第四节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传导 56
铁丝模型 56
跳跃传导传说 57
燧道假说 59
关于郎飞氏结的问题 60
第五节 “全或无”定律与递变学说 62
“全或无”定律 62
递变学说 63
第六节 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中传导时的一些生理电现象 66
不同粗细神经纤维性质的比较 67
绝缘传导法则 70
神经纤维之间的相互影响 72
小结 74
第四章 解释生物电位的学说 76
第一节 离子学说 76
膜学说 76
平衡电位与电化梯度 78
离子学说对静息膜电位的解释 81
离子学说对动作膜电位的解释 86
第二节 变质学说 97
小结 100
第二部分 突触与神经细胞体上的生理电现象 102
第五章 突触和传递的一般性质 103
第一节 突触传递的含义与特征 103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形态与机能分型 104
电作用突触 106
化学作用突触 106
第三节 逆转电位 108
小结 111
第六章 神经与骨骼肌之间的突触传递 112
第一节 终板区的结构 112
第二节 终板电位 114
第三节 自发微终板电位 117
第四节 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 119
第五节 兴奋冲动在运动终板处的传递机制 123
小结 129
第七章 神经与神经之间的突触传递 131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神经间的突触传递 131
化学作用突触 131
电作用突触 134
交感神经节的结构特点 138
第二节 交感神经节中的突触传递 138
交感神经节上记录的生理电现象 140
在交感神经节细胞中记录的生理电现象 142
交感神经节中的递质 145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突触传递 147
形态特征 147
突触连接形式 148
兴奋传递与传递阻抑 152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递质 155
小结 163
第八章 神经细胞电生理学 165
第一节 神经细胞体的结构与电学性质 165
结构 165
静息细胞体膜的电学性质 166
第二节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反应 169
细胞内记录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69
EPSP与产生峰电位的关系 171
发生EPSP期间的电流 171
逆行冲动对细胞体的影响 173
神经冲动起源的位置 175
EPSP的平衡电位 176
EPSP与时间易化 177
峰电位 178
后超极化 179
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反应 180
细胞内记录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82
第三节 神经细胞的抑制性反应 182
IPSP期间流动的电流与IPSP的平衡电位 183
产生IPSP的离子机制 185
其他神经细胞的抑制性反应 186
第四节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反应的相互作用 187
直接抑制的抑制曲线 188
IPSP与EPSP之间的相互作用 188
第五节 神经胶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195
甲壳类动物的牵张感受器细胞上发生的抑制 195
小结 197
第三部分 感受器官中的生理电现象 199
第九章 机械感受器 201
第一节 柏氏小体 201
结构 201
感受器电位 201
神经冲动的发生机制 205
“给”“撤”反应和适应 206
第二节 牵张感受器 208
结构 208
牵张感受器上的感受器电位与冲动的发放 208
感受器电位的平衡电位 211
第三节 肌梭与腱梭 212
两栖类动物肌梭的结构与感受器电位 212
哺乳类动物的肌梭与腱梭 213
感受器电位 216
第四节 机械感受器的电生理特性 216
刺激强度与反应大小的关系 217
适应现象 218
“给反应”与“撤反应” 219
离心控制系统 219
小结 219
第十章 声感受器 221
第一节 结构 221
第二节 静息电位 223
蜗管内直流电位 224
细胞内负直流电位 225
第三节 耳蜗微音器电位 226
性质 226
空间分布 227
起源 229
第四节 总合电位 230
第五节 听神经上的冲动发放 233
听神经冲动的产生 233
听神经冲动的性质 236
第一级神经元上的发放冲动与刺激因素之间的关系 237
各级神经元反应区的比较 238
传出性抑制 239
小结 242
第十一章 光感受器 244
第一节 视网膜的结构与静息电位 244
结构 244
视网膜上的静息电位 246
第二节 视网膜电图 247
概述 247
影响视网膜电图的因素 248
视网膜电图分析 250
第三节 感受器电位 253
早感受器电位 254
晚感受器电位 256
第四节 视网膜中其他细胞的电活动 261
水平细胞 261
双极细胞 262
无足细胞 264
视神经节细胞 264
视网膜内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267
离心控制 268
小结 268
第十二章 其他感受器 272
第一节 味觉感受器 272
结构 272
生理特性 273
感受器中产生的传入冲动 273
第二节 嗅觉感受器 275
结构 275
嗅电图 276
嗅球上记录的神经冲动 277
嗅觉神经冲动的产生机制 279
离心控制 280
第三节 温度感受器 281
结构 281
生理特性 281
感受器中发生的传入冲动 282
小结 283
第四部分 大脑上的生理电现象 285
第十三章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电活动的一般性质 286
第一节 大脑皮层结构简介 286
传入纤维 286
传出神经元 287
皮层内部的中间神经元 287
第二节 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一般性质 289
容积导体内的电场 291
第三节 容积导体内的神经活动时所表现的电场 291
三相动作电位 292
第四节 影响容积导体内所记录的神经动作电位的因素 295
记录电极所放的部位对波形的影响 295
记录电极与活动组织之间的距离对幅度的影响 296
单极引导或双极引导对记录电位的影响 297
电极的粗细与部位对记录电位的影响 297
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对记录电位的影响 298
其他 300
第五节 从大脑表面上记录的电位变化形式 301
第六节 恒电位 303
小结 305
第十四章 “自发”的节律性脑电波动 307
第一节 正常人的脑电波 307
δ波 309
α波 310
θ波 310
β波 311
第二节 影响脑电波的因素 311
兴奋状态 311
引导电极的部位 312
年龄 313
其他 314
睡眠期的脑电波变化 315
第三节 睡眠期和麻醉药作用下的脑电波变化 315
麻醉药作用下的脑电变化 317
第四节 癫痫病人的脑电图 319
痫样放电的类型 319
痫样放电的诱导方法 320
第五节 脑电图在病灶定位上的应用 321
单极引导法 322
双极定位法 322
根据脑电图的对称性论断 323
位相倒转法 323
第六节 “自发”性节律活动的产生机制 324
产生节律活动的条件 324
产生节律活动的假说 325
第七节 超慢电波 329
小结 331
第十五章 诱发性脑电变化 333
第一节 诱发电位的定义与鉴别方法 333
定义 333
鉴别方法 333
第二节 刺激感觉器官在大脑皮层表面记录的电位变化 336
主反应 336
次反应与中间反应 343
后发放 345
恒电位的漂移与类恒电位 350
深反应 351
浅反应 351
第三节 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引起的皮层电位变化 351
扩布性阻抑 354
第四节 诱发性的神经元发放频率变化 357
“给反应”与“撤反应” 357
柱状结构 359
周围抑制 360
感受野的形状与方向 361
第五节 在人头皮上记录的诱发电位 362
一般性质 363
影响头皮上记录的诱发电位的因素 365
在头皮上记录的诱发电位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367
小结 377
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379
英中术语对照(兼索引) 390
参考文献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