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系统(ISO/IEC 11172- 1
目录 1
附录B 专利持有者一览表(略) 2
第二部分 视频(ISO/IEC 11172- 2
第三部分 声频(ISO/IEC 11172- 3
附录F 专利持有者一览表(略) 3
第一章 引言 3
1.1 复合流操作(包层) 4
1.2 单个流操作(组层) 4
1.2.1 分流 4
1.2.2 同步 5
1.3 系统参考解码器 5
1.2.3 与压缩层的关系 5
2.2 参考资料 6
第二章 概述 6
2.1 范围 6
第三章 技术原理 7
3.1 定义 7
3.2 符号和缩写 13
3.2.1 算术运算符 13
3.2.2 逻辑运算符 14
3.2.3 关系运算符 14
3.2.4 按位运算符 14
3.3 比特流语法的描述方法 15
3.2.7 常量 15
3.2.6 助记符 15
3.2.5 赋值 15
3.4 需求 17
3.4.1 编码结构与参数 17
3.4.2 系统目标解码器 18
3.4.3 系统流语法的规范 21
3.4.4 语法中各字段的语义定义 23
3.4.5 对多路复合流语义的约束 28
3.4.6 约束系统参数流 29
A.2.1 自由度 30
附录A 系统编码层的描述 30
A.1 概述 30
A.2 编码器操作 30
A.2.2 同步 31
A.2.3 多路复合 32
A.2.4 由解码器缓冲所引起的编码器约束 33
A.2.7 专用数据的插入 34
A.2.5 流特性 34
A.2.6 填料流 34
A.3 解码器操作 35
A.3.1 解码器的同步 35
A.3.2 解码器的启动同步 37
A.3.3 解码器中的缓冲器管理 39
A.3.4 时间标识 39
A.4 用于CD-ROM多路复合的参数 39
A.5 ISO/IEC 11172多路复合流的例子 40
A.5.1 声频 40
A.5.2 视频 41
A.5.3 多路复合策略 41
A.5.4 系统时钟参考(SCR) 42
A.5.5 展现时间戳(PTS) 42
A.5.6 解码时间戳(DTS) 43
A.5.7 缓冲器容量 44
A.5.8 遵守系统目标解码器的原则 44
A.5.9 样板数据流 46
A.6 ISO/IEC 11172多路复合流的结构图 51
第一章 引言 55
1.1.2 受限参数概要 55
1.1 目的 55
1.1.1 编码参数 55
1.2 算法概述 56
1.2.1 时域处理 56
1.2.3 减少空域冗余 57
1.2.2 运动表示——宏块 57
1.3 编码处理 57
1.4 解码处理 59
1.5 编码视频比特流的结构 59
1.6 算法支持的功能特色 60
1.6.1 随机存取 60
1.6.2 快速搜索 60
1.6.3 反向播放 60
1.6.4 差错坚固性 60
1.6.5 编辑 60
2.2 参考资料 61
2.1 范围 61
第二章 概述 61
3.1 定义 62
3.2 符号和缩写 62
3.3 比特流语法的描述方法 62
3.4 需求 62
3.4.1 编码结构和参数 62
第三章 技术原理 62
3.4.2 编码的视频比特流语法规范 64
3.4.3 视频比特流语法的语义 69
3.4.4 视频解码过程 77
附录A 8*8的离散余弦逆变换 86
B.1 宏块地址 87
B.2 宏块类型 87
附录B 可变长码表 87
B.3 宏块花色 88
B.4 运动矢量 89
B.5 DCT系数 89
附录C 视频缓冲检验器 93
C.1 视频缓冲检验器 93
附录D 视频编码指南 95
D.1 引言 95
D.2 概述 95
D.2.1 视频概念 95
D.2.2 MPEG视频压缩技术 96
D.2.3 比特流的层次结构 98
D.2.4 解码器概述 99
D.3.1 CCIR 601视频到MPEG SIF的转换 101
D.3 预处理 101
D.3.2 从电影胶片转换 104
D.4 模型解码器 105
D.4.1 模型解码器的目的 105
D.4.2 解码器模型 105
D.4.3 缓冲大小和延迟 106
D.5 MPEG视频比特流语法 106
D.5.1 序列 106
D.5.2 画面组 111
D.5.3 画面 113
D.5.4 片 116
D.5.5 宏块 119
D.6 MPEG视频编码 120
D.5.6 块 120
D.6.1 速率控制和自适应量化 120
D.6.2 运动估测和补偿 121
D.6.3 I画面的编码 128
D.6.4 P画面的编码 135
D.6.5 B画面的编码 141
D.6.6 D画面的编码 144
D.6.7 画面速率较低时视频的编码 144
D.7 MPEG视频的解码 145
D.7.1 正向播放时画面的解码 145
D.7.2 快速播放时画面的解码 146
D.7.3 暂停和步进方式的解码 146
D.7.4 反向播放时的画面解码 146
D.8 后处理 147
D.8.1 编辑 147
D.8.2 再采样 147
附录E 参考文献 150
第一章 综述 153
1.1 范围 153
1.2 系统概述 153
1.2.1 编码器 153
1.2.2 层 154
1.2.3 存贮 154
1.2.4 解码 154
第二章 声频编码过程 155
2.1 概述 155
2.1.1 滤波器组 155
2.1.2 心理声学模型 155
2.2 分析子带滤波器 156
2.1.5 输入高通滤波器 156
2.1.3 比特或噪声分配 156
2.1.4 比特流构成 156
2.3 层Ⅰ编码 161
2.3.1 比例因子 162
2.3.2 比特分配 162
2.3.3 子带样点 164
2.3.4 辅助数据 164
2.3.5 格式化 164
2.4 层Ⅱ编码 165
2.4.1 比例因子 165
2.4.2 比特分配 166
2.4.3 子带样点 172
2.5.1 心理声学模型 173
2.5 层Ⅲ编码 173
2.4.5 格式化 173
2.4.4 辅助数据 173
2.5.2 混合滤波器组的分析部分 187
2.5.3 平均可用比特数的计算 188
2.5.4 频域样点的量化和编码 189
2.5.5 辅助数据 189
2.5.6 格式化 189
2.6 层Ⅲ迭代循环 191
2.6.1 引言 191
2.6.2 预备步骤 192
2.6.3 外迭代循环(畸变控制循环) 194
2.6.4 内迭代循环(比率控制循环) 196
2.7 联合立体声编码 209
2.7.1 层Ⅰ、层Ⅱ强度立体声编码 209
2.7.2 层ⅢMS立体声和强度立体声编码 211
2.8 差错的比特灵敏度和差错隐蔽 213
2.8.1 概述 213
2.8.2 层Ⅰ和层Ⅱ 213
2.8.3 层Ⅲ 214
2.8.4 差错隐蔽 214
第三章 声频解码过程 216
3.1 概述 216
3.2 层Ⅰ 217
3.2.1 子带样点的再量化 218
3.2.2 综合子带滤波器 218
3.3 层Ⅱ 218
3.3.1 比特分配解码 218
3.3.2 比例因子选择信息解码 218
3.3.5 综合子带滤波器 219
3.3.4 子带样点再量化 219
3.3.3 比例因子解码 219
3.4 层Ⅲ 223
3.4.1 解码 224
34.2 侧信息 227
3.4.3 主数据开始 228
3.4.4 缓冲器考虑 228
3.4.5 比例因子 228
3.4.6 霍夫曼解码 229
3.4.7 再量化器 229
3.4.8 重新排序 230
3.4.9 立体声处理 230
3.4.10 综合滤波器组 231
4.2 声频帧 235
4.1.2 层Ⅲ 235
4.1 声频序列 235
4.1.1 层Ⅰ和层Ⅱ 235
第四章 声频比特流语法 235
4.3 标题 236
4.4 差错检验 239
4.5 声频数据层Ⅰ 240
4.6 声频数据层Ⅱ 241
4.7 声频数据层Ⅲ 243
4.7.1 声频数据 243
4.7.2 主数据 247
4.7.3 霍夫曼码 249
4.8 辅助数据 250
5.1.2 FFT分析 251
5.1.1 概述 251
5.1 心理声学模型1 251
第五章 心理声学模型 251
5.1.3 声压级测定 252
5.1.4 安静状态阈值 252
5.1.5 判决有调和无调成分 252
5.1.6 有调和无调掩蔽成分的抽取 254
5.1.7 单独掩蔽阈的计算 254
5.1.8 总掩蔽阈LT?计算 255
5.1.9 决定最小掩蔽阈值 255
5.1.10 计算信号-掩蔽-比率 255
5.2.心里声学模型2 265
5.2.1 概述 265
5.2.2 符号注释 265
5.2.3 扩展函数 265
5.2.4 阈值计算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