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总述 1
总述 1
序二 2
凡例 3
大事记 9
先秦时期 9
两汉时期 9
唐宋时期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
元朝 11
明朝 13
清朝 19
中华民国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 30
篇一 自然地理 97
第一章 地质 97
第一节 地层 97
第三节 岩石 100
第二节 构造 100
第四节 地震地质 102
第二章 地貌 106
第一节 地形 106
第二节 类型分布 106
第三节 山 107
第四节 盆地 107
第三节 温度 110
第二节 气候带 110
第一节 特征 110
第三章 气候 110
第四节 雨量 113
第五节 蒸发量 114
第六节 空气湿度 114
第七节 日照 幅射 114
第八节 风 114
第九节 物候 116
第四章 水 117
第一节 河流 117
第三节 水质 120
第二节 地下水 120
第四节 河流泥沙 121
第五章 土 122
第一节 类型 122
第二节 分布 123
第三节 特点 126
第四节 利用 127
第一节 土 136
第二节 水 136
第六章 资源 136
第三节 植物 144
第四节 动物 153
第五节 矿藏 158
第六节 气候 159
第七节 自然景观 160
第八节 自然保护区 164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65
第一节 地震灾害 165
第二节 气象灾害 170
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害 176
第四节 森林病虫害 179
篇二 建置 183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83
第一节 远古至元代 183
第二节 明清时期 183
第三节 中华民国 184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4
第二章 县市 185
第一节 潞西县 185
第二节 梁河县 193
第三节 盈江县 200
第四节 陇川县 207
第五节 瑞丽县 213
第六节 畹町市 220
篇三 人口 227
第一章 人口源流 227
第一节 历史梗概 22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22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27
第三节 性别构成 231
第二节 城乡构成 231
第一节 政区构成 231
第二章 人口构成 231
第四节 年龄构成 234
第五节 民族构成 235
第六节 文化构成 236
第七节 职业构成 238
第八节 社会构成 238
第二节 人口计划 240
第一节 户籍管理 240
第三章 人口管理 240
第三节 人口普查 241
第四章 计划生育 244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244
第二节 宣传 244
第三节 政策法规 246
第四节 技术措施 246
附 文件 248
第一章 粮食作物 259
第一节 稻谷 259
篇四 经济植物 259
第二节 玉米 280
第三节 小麦 282
第四节 豆类 285
第五节 薯类 288
第六节 其它粮食作物 290
第二章 经济作物 292
第一节 甘 蔗 292
第二节 油 菜 297
第三节 烟 草 298
第四节 棉 花 299
第五节 花 生 300
第六节 其它油料作物 300
第三章 经济林木 303
第一节 油料植物 303
第二节 淀粉植物 324
第三节 纤维植物 331
第四节 树脂 树胶植物 344
第五节 鞣料 染料植物 348
第六节 紫胶寄主植物 354
第七节 竹类植物 357
第四章 水果 363
第五章 饮料植物 375
第一节 茶 375
第二节 咖啡 378
第六章 蔬菜 380
第一节 特有品种 380
第二节 常见品种 386
第三节 菌类 393
第七章 香料植物 402
第八章 药用植物 418
第九章 花卉 435
篇五 地名 459
第一章 潞西县 459
第一节 行政区划 居民点 459
第二节 名胜古迹 502
第三节 人工建筑物 503
第四节 自然地理实体 505
第二章 梁河县 509
第一节 行政区划 居民点 509
第二节 名胜古迹 536
第三节 人工建筑物 537
第四节 自然地理实体 539
第三章 盈江县 543
第一节 行政区划 居民点 543
第二节 名胜古迹 595
第三节 人工建筑物 595
第四节 自然地理实体 598
第四章 陇川县 613
第一节 行政区划 居民点 613
第二节 名胜古迹 649
第三节 人工建筑物 650
第四节 自然地理实体 651
第五章 瑞丽县 655
第一节 行政区划 居民点 655
第二节 名胜古迹 675
第三节 人工建筑物 676
第四节 自然地理实体 678
第六章 畹町市 681
第一节 行政区划 居民点 681
第二节 人工建筑物 683
第三节 自然地理实体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