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英文缩略语 1
1.1.2 常用名词 1
第一篇 智能建筑概要 1
第1章 智能建筑概要 1
1.1 智能建筑常用名词 1
1.1.3 信息传输技术基本概念 11
1.2.1 智能建筑的兴起 15
1.2 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 15
1.2.2 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 16
1.3.3 智能建筑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关系 17
1.3.2 综合布线 17
1.3 智能化建筑的组成和功能 17
1.3.1 系统集成中心 17
1.3.4 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的关系 18
1.3.7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 19
1.3.6 通信自动化系统 19
1.3.5 办公自动化系统 19
1.4 智能建筑工程实施 20
1.5.1 综合布线的发展过程 22
1.5 综合布线 22
1.5.2 综合布线的组成和功能 23
1.5.3 综合布线的特点 25
1.5.4 综合布线工程实施 28
1.5.5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31
2.1.1 智能建筑标准概要 35
2.1 智能建筑标准概要 35
第二篇 智能建筑标准 35
第2章 智能建筑标准实施要点 35
2.1.2 综合布线标准概要 36
2.1.3 设备间(机房)设计标准概要 38
2.2 智能建筑标准展望 39
2.3 智能建筑标准用词说明 40
3.2.1 概述 41
3.2 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41
第3章 设备间设计标准 41
3.1 前言 41
3.2.2 机心位置及设备布置 42
3.2.3 环境条件 43
3.2.4 建筑 45
3.2.5 空气调节 48
3.2.6 电气技术 50
3.2.7 给排水 56
3.2.8 消防与安全 57
3.3.2 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 58
3.3.1 概述 58
3.3 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58
3.3.3 计算站场地测试方法 62
3.3.4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65
3.4.1 电话站位置及设备布置 67
3.4 电话站设计规范 67
3.4.2 建筑 69
3.4.3 电气技术 71
3.5.1 监控中心 75
3.5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控制中心 75
3.5.2 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 77
3.5.3 有线广播控制室 79
3.5.4 扩声控制室 80
3.5.5 声像节目制作室 81
4.2.1 功能结构 83
4.2 综合布线的结构 83
第三篇 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83
第4章 建筑物综合布线 83
4.1 前言 83
4.2.2 总体结构 85
4.2.4 综合布线接口 86
4.2.3 配线架位置 86
4.2.5 综合布线具体配置 87
4.2.6 电磁兼容(性) 88
4.2.7 接地及连接方法 89
4.3.1 水平布线 90
4.3 工程实施 90
4.3.2 干线布线 92
4.4 链路技术要求 94
4.4.1 应用和链路分类 95
4.4.2 平衡电缆布线链路 96
4.4.3 光纤链路 99
4.5 电缆技术要求 100
4.5.1 100Ω和120Ω平衡电缆的一般要求 101
4.5.2 150Ω平衡电缆的一般要求 104
4.5.3 平衡电缆的附加串扰考虑 106
4.6.1 一般要求 107
4.6 连接件技术要求 107
4.5.4 多模光纤 107
4.5.5 单模光纤 107
4.6.2 100Ω和120Ω电缆的连接件 109
4.6.3 150Ω电缆的连接件 112
4.6.4 光纤连接件 114
4.7.2 接地 116
4.7.1 电磁兼容(性) 116
4.7 屏障 116
4.9 测试程序 117
4.8.4 文件 117
4.8 管理 117
4.8.1 管理范围 117
4.8.2 标识符 117
4.8.3 记录 117
4.9.1 链路性能测试 118
4.9.2 平衡电缆连接件传输性能测试 122
4.9.3 测试插头和插座部件的端接程序及装置校验 126
4.10.2 接触电阻 130
4.10.1 概述 130
4.10 平衡电缆连接接件的可靠性测试 130
4.10.7 热冲击 131
4.10.6 应力松驰度 131
4.10.3 绝缘电阻 131
4.10.4 耐用性 131
4.10.5 振动 131
4.10.9 腐蚀测试 132
4.10.8 湿度/温度循环 132
4.11.2 150Ω平衡软电缆附加的电气特性 133
4.11.1 一般要求 133
4.11 平衡软电缆的要求 133
4.12.2 各种拓朴结构的构成 134
4.12.1 常用拓扑结构 134
4.12 拓朴结构 134
4.12.3 各种拓朴结构的应用 135
4.13 平衡电缆的缩略词 136
4.14.1 平衡电缆传输 137
4.14 链路性能指导 137
4.14.2 光缆布线 139
4.15 综合布线支持的各种应用 141
4.16.1 概述 143
4.16 光纤连通性设计指导 143
4.16.3 信息插座的连通性选择 144
4.16.2 一般建议 144
4.16.4 配线架的连通性选择 145
5.1.2 化学危险性 146
5.1.1 概述 146
第5章 光缆链路质量要求和安装指导 146
5.1 光纤的安全性 146
5.2.2 操作要求 147
5.2.1 概述 147
5.1.3 光纤的危险性 147
5.1.4 光源的危害性 147
5.2 光缆安装技术规范 147
5.2.4 工作范围 148
5.2.3 技术规范 148
5.3.1 概述 149
5.3 质量要求 149
5.2.5 合同条款和条件 149
5.2.6 安装技术规范的变更 149
5.3.4 最终综合布线验收(二期)测试 150
5.3.3 敷设的光缆验收(一期)测试 150
5.3.2 光纤布线部件检查和测试 150
5.4.2 光缆结构 151
5.4.1 概述 151
5.3.5 测试设备和测试导线的详细说明 151
5.3.6 测试设备校准 151
5.3.7 文件 151
5.4 光缆和密封接线盒的选择 151
5.4.4 光缆环境保护 152
5.4.3 光缆抗拉强度 152
5.5.1 概述 153
5.5 光缆及密封接线盒的安装 153
5.4.5 密封接线盒 153
5.5.5 光缆验收测试 154
5.5.4 路径设施 154
5.5.2 预安装程序 154
5.5.3 外部光缆通道 154
5.5.10 密封接线盒内的光纤安装 155
5.5.9 敷设光缆验收(一期)测试 155
5.5.6 光缆安装程序 155
5.5.7 安装光缆保护 155
5.5.8 密封接线盒安装 155
5.6.4 最终光缆验收(二期)测试 156
5.6.3 密封接线盒内的光纤存放 156
5.6 光纤拉续及端接 156
5.6.1 概述 156
5.6.2 光纤的端接 156
5.8.1 概述 157
5.8 光纤部件验收 157
5.7 文件 157
5.7.1 概述 157
5.7.2 安装文件 157
5.7.3 综合布线文件 157
5.8.2 光缆 158
5.8.5 光缆组件 159
5.8.4 连接器和接续部件 159
5.8.3 密封接线盒 159
5.9.2 检查和测试 160
5.9.1 概述 160
5.8.6 非指配部件 160
5.8.7 现场综合布线文件 160
5.9 敷设光缆验收(一期)检查和测试 160
5.10.3 光纤部件配合性能 161
5.10.2 光纤链路衰减 161
5.10 最终综合布线验收(二期)测试 161
5.10.1 概述 161
5.11.1 概述 162
5.11 光纤和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162
5.10.4 光纤连续性测试 162
5.11.7 末端接光纤的测试方法 163
5.11.6 折射率匹配材料 163
5.11.2 光源 163
5.11.3 光时域反射计 163
5.11.4 光功率计 163
5.11.5 测试导线 163
5.11.8 光纤链路的测试方法 164
5.12.1 概述 165
5.12 端接的光纤检验方法和验收标准 165
5.12.3 连接器端面校验 166
5.12.2 检验设备 166
5.12.6 机械稳定性 167
5.12.5 现场端接的光纤检验 167
5.12.4 制造商端接的光纤检验 167
6.1.3 综合布线结构 169
6.1.2 标准的技术条件 169
第四篇 美洲地区综合布线标准 169
第6章 商业建筑物综合布线标准 169
6.1 前言 169
6.1.1 概述 169
6.1.4 应用范围 170
6.2.2 拓朴结构 171
6.2.1 概述 171
6.2 水平布线 171
6.2.5 选择介质 172
6.2.4 认可的电缆 172
6.2.3 水平布线距离 172
6.3.2 拓朴结构 173
6.3.1 概述 173
6.2.6 安装方法 173
6.2.7 接地 173
6.3 干线布线 173
6.3.3 认可的电缆 174
6.3.5 干线布线距离 175
6.3.4 选择介质 175
6.3.7 接地 176
6.3.6 安装方法 176
6.5.3 功能 177
6.5.2 设计 177
6.4 工作区 177
6.5 配线间 177
6.5.1 概述 177
6.5.4 布线方法 178
6.7.3 功能 179
6.7.2 设计 179
6.6 设备间 179
6.6.1 概述 179
6.6.2 设计 179
6.6.3 功能 179
6.6.4 布线方法 179
6.7 引人设施 179
6.7.1 概述 179
6.8.2 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电缆 180
6.8.1 概述 180
6.8 100Ω非屏蔽双绞线布线 180
6.8.3 干线非屏蔽双绞线电缆 184
6.8.4 非屏蔽双绞线连接件 187
6.8.5 非屏蔽双绞线接插线和交叉连接跳线 191
6.8.6 非屏蔽双绞线安装方法 192
6.9.2 水平屏蔽双绞线电缆 194
6.9.1 概述 194
6.9 150Ω屏蔽双绞线布线 194
6.9.4 屏蔽双绞线布线连接件 198
6.9.3 干线屏蔽双绞线电缆 198
6.9.5 屏蔽接插线 200
6.10.1 概述 202
6.10 光缆布线 202
6.9.6 布线方法 202
6.10.3 干线光缆 203
6.10.2 水平光缆 203
6.10.4 光缆布线连接件 206
6.10.5 光纤接插线 209
6.10.7 布线方法 210
6.10.6 光纤接续 210
6.11.2 地毯下电缆 211
6.11.1 混合电缆 211
6.11 混合电缆及地毯下电缆 211
6.12.2 测试参数 212
6.12.1 测试方法 212
6.12 150Ω屏蔽双绞线布线连接件的传性能测试 212
6.13.2 共用屏蔽护套准则 218
6.13.1 概述 218
6.13 大对数非屏蔽双绞线共用屏蔽护套准则 218
6.14.2 通道 219
6.14.1 概述 219
6.14 非屏蔽双绞线通道性能 219
6.14.4 通道性能参数 220
6.14.3 应用 220
6.15.2 移动通道 221
6.15.1 概述 221
6.15 光纤连接移动通道 221
6.16.1 概述 222
6.16 其他电缆技术要求 222
6.16.2 水平布线 223
6.17.2 链路段 224
6.17.1 概述 224
6.16.3 干线布线 224
6.17 光纤链路性能测试 224
6.17.3 链路段性能 225
6.18.3 数字信号 227
6.18.2 正弦信号 227
6.18 频带条件 227
6.18.1 概述 227
6.18.4 非屏蔽双绞线通道性能 228
6.19.1 一般准则 229
6.19 集中式光纤布线准则 229
6.19.2 连接件要求 230
6.20.1 多用户信息插座 231
6.20 大开间办公环境附加水平布线惯例 231
6.20.2 转接点 232
7.2.2 等级二 234
7.2.1 等级一 234
第7章 住宅布线标准 234
7.1 前言 234
7.2 布线等级 234
7.3.1 单一住宅布线设计 235
7.3 布线设计 235
7.3.2 多层信宅及小区住宅布线设计 236
7.4.3 光缆 240
7.4.2 同轴电缆 240
7.4 线缆和连接件 240
7.4.1 双绞电缆 240
8.1.2 目的 242
8.1.1 概述 242
第8章 商业建筑综合布线路径和空间标准 242
8.1 前言 242
8.1.4 布线基本部件 243
8.1.3 应用范围 243
8.2.2 地板下路径 245
8.2.1 概述 245
8.2 水平路径和相关空间 245
8.2.3 活动地板 254
8.2.4 金属管 256
8.2.5 电缆托架及线槽 258
8.2.7 周边路径 259
8.2.6 吊顶路径 259
8.2.8 其它路径 262
8.3.1 概述 264
8.3 干线路径及相关空间 264
8.3.2 设计指导 265
8.4.2 信息插座位置 268
8.4.1 概述 268
8.4 工作区 268
8.4.3 家具路径和空间 269
8.5.2 设计考虑 272
8.5.1 概述 272
8.4.4 控制中心、服务区和接收区 272
8.5 配线间 272
8.6.2 设计考虑 275
8.6.1 概述 275
8.6 设备间 275
8.6.3 主端接间 278
8.7.3 服务引入路径 280
8.7.2 引入口定位 280
8.7 引入设施 280
8.7.1 概述 280
8.7.4 引入点 282
8.7.5 引入间和相关空间 283
8.8.2 水平路径与电磁骚扰源的间距 284
8.8.1 电梯通信 284
8.8 电梯通信 284
8.9.2 灭火 285
8.9.1 概述 285
8.9 消防 285
8.9.4 消防系统的种类 287
8.9.3 质量控制 287
8.9.5 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289
8.10.2 水平路径 290
8.10.1 概述 290
8.10 布线路径和空间相关资料 290
8.10.4 设备搬运要求 292
8.10.3 较小建筑的配线间 292
8.11.1 概述 293
8.11 建筑物群干线路径及相关空间 293
8.10.5 接地及连接 293
8.11.4 路径类型的一般考虑 294
8.11.3 建筑物之间的引入路径 294
8.11.2 建筑物的位置和引入口的考虑 294
8.11.5 建筑物群路径设计考虑 298
8.11.6 空间设计考虑 301
9.1.2 范围 304
9.1.1 概述 304
第9章 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接地及连接要求 304
9.1前言 304
9.3.1 概述 306
9.3 电信接地及连接结构的部件 306
9.2 电信接地及连接结构概述 306
9.2.1 概述 306
9.2.2 电信接地及连接结构概述 306
9.3.3 电信连接干线(TBB) 307
9.3.2 电信连接导线 307
9.3.4 电信主接地母线(TMGB) 308
9.3.5 电信接地母线(TGB) 309
9.3.7 耦合连接导线 310
9.3.6 建筑物金属框架的连接 310
9.4.3 与电信主接地母线和电信接地线母线连接的附加要求 311
9.4.2 位置 311
9.4 电信引入设施 311
9.4.1 概述 311
9.5.2 多根电信接地母线 312
9.5.1 概述 312
9.5.3 电信接地母线的位置 312
9.5 配线间和设备间 312
10.1.3 范围 313
10.1.2 用途 313
10.1.1 概述 313
第10章 商业建筑电信布线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313
10.1 前言 313
10.1.4 标识符格式 314
10.2.2 标识符 315
10.2.3 记录 315
10.2.1 概述 315
10.2 管理设想 315
10.2.6 信息介绍 318
10.2.5 用户代码 318
10.2.4 联结 318
10.2.7 综述 319
10.3 路径和空间管理 320
10.3.1 概述 320
10.3.3 记录 321
10.3.2 标识符 321
10.3.4 报告 324
10.4.1 概述 325
10.4 配线管理 325
10.3.6 施工单 325
10.3.5 图纸 325
10.4.2 标识符 326
10.4.3 记录 327
10.4.4 报告 334
10.4.5 图纸 335
10.4.6 施工单 335
10.5.2 标识符 336
10.5.3 记录 336
10.5.1 概述 336
10.5 接地及连接管理 336
10.5.5 图纸 338
10.5.6 施工单 338
10.5.4 报告 338
10.6.2 标签 339
10.6.1 概述 339
10.6 颜色和色码 339
10.6.3 端接字段颜色编码 340
10.7 管理举例 341
10.7.1 概述 341
10.7.2 假设和规定条件 342
10.7.3 路径和空间管理 342
10.7.4 布线管理 344
9.4.4 其它接地母线 344
10.8.2 记录 347
10.8.1 概述 347
10.8 分支接头 347
11.1.3 适应性 349
11.1.2 目的及范围 349
第11章 综合布线传输性能测试规范 349
11.1 前言 349
11.1.1 概述 349
11.1.4 测试配置 350
11.2.2 接线图 351
11.2.1 概述 351
11.2 测试参数 351
11.2.4 衰减 352
11.2.3 长度 352
11.2.5 近端串扰损耗 354
11.3.1 概述 355
11.3 数据报告和精确度 355
11.3.5 近端串扰损耗 356
11.3.4 衰减 356
11.3.2 接线图 356
11.3.3 长度 356
11.4.6 测试设备的连接器和连接线 357
11.4.5 管理 357
11.4 现场测量程序 357
11.4.1 概述 357
11.4.2 现场测试仪的一致性检查 357
11.4.3 长度测量 357
11.4.4 近端串扰测量 357
11.5.1 精确度要求 358
11.5 测试仪表 358
11.4.7 用户连接线 358
11.4.8 短链路/通道 358
11.5.2 确定现场测试仪参数的程序 359
11.5.3 误差模型 361
11.6.1 概述 362
11.6 基准测量程序 362
11.5.4 顶环颠倒 362
11.6.2 衰减和近端串扰测量所需的测试装置及测量仪器 363
11.6.3 使用实验室设备的参考试验方法 366
11.6.4 现场测试仪的基准测试 367
11.7.1 解决测试失败的建议 368
11.7 链路测试诊断信息 368
11.8.2 时域反射计 369
11.8.1 概述 369
11.7.2 短连路/通道建议 369
11.7.3 衰减诊断建议 369
11.8 电气长度测量方法 369
11.8.5 传播延迟 370
11.8.4 校准额定传播速度 370
11.8.3 影响长度测量精确度的因素 370
12.1.1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372
12.1 前言 372
第五篇 欧洲地区综合布线标准 372
第12章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372
12.2.1 信息技术设备分级 373
12.2 无线电骚扰限值 373
12.1.2 电磁兼容标准概述 373
12.1.3 应用范围 373
12.2.2 无线电骚扰限值 374
12.4.1 电源端子骚扰电压限值 375
12.4 传导骚扰限值 375
12.3 辐射骚扰限值 375
12.5.1 受测设备的配置 376
12.5 受测设备的工作条件 376
12.4.2 电信端口的传导共模骚扰限值 376
12.5.2 受测设备的工作状态 386
12.6.2 测试天线 387
12.6.1 测量接收机 387
12.6 辐射骚扰测量方法 387
12.6.3 测试场地 388
12.6.5 测试记录 389
12.6.4 受测设备的布置 389
12.7.1 测量接收机 390
12.7 传导骚扰测量方法 390
12.6.6 大环境信号测量 390
12.6.7 安装现场测量 390
12.7.3 接地平板 391
12.7.2 人工电源网络 391
12.7.5 电信端口的骚扰测量 392
12.7.4 受测设备的布置 392
12.8 替换测试场地的衰减测量方法 395
12.7.6 测试记录 395
12.8.1 垂直极化 396
12.8.2 水平极化 397
12.9.1 共模测量配置 399
12.9 共模测量方法 399
12.10 峰值检波测量逻辑图 401
12.9.2 共模阻抗测量 401
13.2.2 具体要求 403
13.2.1 一般要求 403
第13章 信息技术设备的抗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403
13.1 前言 403
13.2 抗扰度测试要求 403
13.3.1 一般状态 407
13.3 受测设备的状态 407
13.2.3 适用性 407
13.4 受测设备的性能准则 408
13.3.2 特定状态 408
13.5 无线电抗扰限值相关标准 409
A.1 信息技术-建筑综合布线系统标准(EN 50173) 414
附录A 欧洲地区综合布线标准简介 414
附录 414
A.2 水平布线电缆标准(EN 50167) 417
A.3 工作区布线电缆标准(EN 50168) 418
A.4 干线布线电缆标准(EN 50169) 419
附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邮电部通信行业标准简介 423
附录D 美国线缆规格 424
附录E 综合布线常用图形符号 425
主要参考标准和参考文献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