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秋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0547544
  • 页数:709 页
图书介绍:

引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的目的 12

三、研究的意义 14

第一篇 概念与原理 18

第一章 体制转换 18

第一节 体制和体制创新 18

一、体制 18

二、体制创新 22

第二节 体制转换 24

一、体制转换的概念 24

二、体制转换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25

三、体制转换环境与条件 26

第三节 体制转换形式 28

一、主动型转换与被动型转换 28

二、突变式转换与渐进式转换 31

第四节 体制转换成本 33

一、体制转换成本的类型 34

二、体制转换成本对体制转换的约束 36

第五节 体制转换路径 37

一、体制的均衡与非均衡 38

二、体制非均衡的类型 39

三、体制转换的基本路径 41

一、结构 44

第一节 结构和结构调整 44

第二章 结构变迁 44

二、结构的分类 45

三、结构调整 50

第二节 结构变迁 51

一、结构变迁的内涵 52

二、结构变迁的类型 53

三、结构变迁的特点 55

四、结构变迁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57

第三节 结构变迁的一般致动因素 57

一、体制转换的联动 58

二、经济利益的牵引 58

四、劳动力素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59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拉动 59

五、劳动力流动的冲击 60

第三章 就业 63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 63

一、就业和失业的涵义 63

二、就业规模与失业规模 70

三、就业结构与失业结构 72

四、就业成本与失业成本 76

五、就业计量与失业计量 78

第二节 西方就业理论脉络 79

一、古典失业与凯恩斯失业 80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业理论的发展 83

三、西方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88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就业理论 89

第三节 我国就业理论演变 89

二、体制转换时期的就业理论 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业理论的探索 95

第四节 诱发失业的一般因素 96

一、体制创新与转换 97

二、结构调整与变迁 98

三、劳动力供求变化 99

四、经济周期波动 101

五、社会化大生产与劳动生产效率 101

六、就业偏好 102

第五节 就业函数与失业函数 103

一、就业变量与失业变量 103

二、就业函数 107

三、失业函数 109

第二篇 就业现实与就业趋势 113

第四章 人口发展理论 113

第一节 人口规模 114

一、人口增长的轨迹 114

二、人口增长的解释 120

三、人口增长的二元模式 128

四、人口陷阱 131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人口素质差异 132

一、人口素质 133

二、人口增长曲线与受教育程度曲线 133

三、人口素质差异 137

四、人口素质差异的分类 138

五、导致人口素质差异的一般因素 139

第三节 人口流动 141

一、人口可流动性 141

二、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 143

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144

四、我国人口流动现状 146

第四节 人口控制理论 148

一、人口控制的概念 148

二、人口增长失控的一般因素 149

三、人口控制的难点和重点 152

四、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 153

第五章 人口与就业 155

一、人口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 156

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力 156

二、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规模 159

三、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 160

四、人口素质与劳动力素质 162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163

一、劳动力资源 164

二、劳动力资源创造与经济发展 165

三、人力资本 167

四、就业计划 168

五、就业搜寻与就业竞争 168

第三节 当今世界各国的就业状况 170

一、发达国家的就业与失业 170

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失业 175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179

一、环模型的建立 180

第一节 通货膨胀产量环模型的建立 180

二、模型的运行分析 183

三、模型的长期分析 189

四、政策效应 189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193

一、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3

二、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效应 196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197

一、经济增长 198

二、通货膨胀的效应 200

三、充分就业与潜在经济增长 203

第七章 就业趋势分析 206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状况 206

一、就业规模的体制性演化 207

二、就业结构的变迁 210

三、失业状况分析 215

四、沉重的就业压力 217

第二节 我国中长期就业趋势分析 218

一、劳动力资源供给预测 219

二、就业需求的结构变动分析 221

三、即将到来的失业高峰与增加就业的难度 223

第三节 高失业的隐患 225

一、政治不稳 226

二、经济损失 227

三、社会震荡 228

四、财政负担 229

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 233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换 233

第三篇 体制转换与就业 233

第八章 经济管理体制 233

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 234

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238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 242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243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243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24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24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47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换的特征 251

一、集权向分权转换 252

三、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 253

二、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 253

四、条条管理为主向条块结合管理转换 254

第四节 计划与市场的选择 255

一、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下的计划 255

二、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市场 257

三、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258

第九章 就业制度 259

第一节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260

一、就业制度的概念 260

二、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261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26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265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 267

第二节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 267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 26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预期 271

第三节 就业制度与企业制度 272

一、企业制度 272

二、现代企业制度 273

三、企业制度与就业制度的关系 279

第四节 就业制度调整、创新与转换 280

一、就业制度调整 281

二、就业制度创新 282

三、就业制度转换 284

第一节 体制变革与失业 286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 286

第十章 体制转换与就业变动 286

二、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288

三、体制转换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290

第二节 体制转换对就业变动的短期效应 291

一、体制改革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的失业 291

二、体制转换型失业在短期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93

三、解决短期性失业的途径 297

第三节 体制转换对就业变动的长期效应 300

一、体制转换对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影响 300

二、体制转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302

三、体制转换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304

第四节 就业变动对体制转换的影响 307

一、由失业引致的就业状况变动将推动制度的不断创新 307

二、就业压力和体制转换的进程及路径 308

第四篇 结构变迁与就业 314

第十一章 需求结构变迁与就业 314

第一节 需求结构与就业 315

一、影响需求结构的一般因素 315

二、消费需求结构与就业 319

三、投资需求结构与就业 322

第二节 需求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 324

一、需求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324

二、需求扩张与就业机会创造 327

三、需求结构变化与就业变化的一般规律 330

第三节 需求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交互影响 331

一、需求结构变迁引致就业结构变动 332

二、就业结构变迁拉动需求结构变迁 336

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 338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339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含义 339

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吸纳及其就业结构 340

三、工业化时序推进与就业结构 346

四、后工业化社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350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就业特征 352

一、传统农业经济的就业特征 353

二、工业化时期的就业特征 353

三、后工业化社会的就业特征 357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 359

一、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359

二、产业领域拓展与产业结构变迁 362

三、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轨迹 368

四、就业变动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推动力 369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 372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 373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配置 373

二、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一般原理 375

三、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 380

第二节 不同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82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82

二、资金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83

三、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84

四、密集产业组合与劳动力供求变化 385

一、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 387

第三节 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与就业变动的交互影响 387

二、经济增长方式变迁促进劳动力结构的变动 388

三、劳动力素质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升级 389

第十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 391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与就业结构 392

一、企业规模与就业结构 392

二、规模经济与就业结构 394

三、企业组织结构与就业结构 396

第二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 399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399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 401

第二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交互影响 402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迁是就业变动的微观基础 402

二、就业变动引致企业组织结构变迁 405

第十五章 技术结构变迁与就业 407

第一节 技术结构与就业 408

一、技术装备程度与就业 408

二、技术现代化程度与就业 409

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就业 411

第二节 技术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动 415

一、技术结构变迁的基本规律 415

二、技术结构变迁与劳动力供求变化 417

第三节 技术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交互影响 418

一、既定技术结构条件下的就业 418

二、技术进步的加速原理 420

三、技术结构变迁与劳动力素质提高 422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与就业 426

一、区域和区域经济结构 427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 427

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分类 428

三、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431

四、区域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 432

第二节 劳动力的区际流动 433

一、区域性劳动力供求矛盾 433

二、劳动力区际流动的类型 434

三、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的区际流动状况 435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区际流动状况的变化 438

第三节 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 441

一、区域经济结构变迁 441

二、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结构变迁 445

三、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与就业变动 447

第一节 政府与体制安排 452

第五篇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耦合与就业 452

第十七章 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作用 452

一、政府是体制安排的合法垄断者 453

二、体制供求分析 458

第二节 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作用 462

一、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积极作用 462

二、政府在体制转换中的消极作用 463

第三节 体制转换时期的政府行为分析 465

一、政府推动体制改革的原动力 465

二、体制转换的方式和路径选择 466

三、中下层创新与上层保护的协同推进 468

四、增量改革与边际创新互动式突破 471

第一节 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定位 473

第十八章 政府在结构变迁中的角色 473

一、政府在经济结构自然变迁中的作用 474

二、政府在主动性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475

三、政府在经济结构变迁中的定位 477

第二节 政府促进结构变迁的政策手段 480

一、法律手段 480

二、经济手段 481

三、行政手段 485

第三节 政府在经济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中的作用 486

一、明晰产权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486

二、促进供求总量均衡和供求结构协调 488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491

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493

五、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494

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495

第十九章 体制转换与结构变迁的耦合 497

第一节 体制转换对结构变迁的影响 499

一、体制转换是结构变迁的内生变量 499

二、体制改革的释放效应 500

三、体制改革的激励效应 501

四、对外开放政策的外在压力 502

五、相关政策的规制与调节 502

第二节 结构变迁对体制转换的影响 505

一、结构变迁影响体制转换的一般解释 505

二、结构变迁导致体制转换的现实描述 507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的互动 509

二、经济发展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的相关考察 510

一、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原理 510

三、促进经济发展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的有序互动 512

第四节 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的组合与协调 512

一、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进程的组合类型 513

二、现阶段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的组合选择 514

第五节 体制转换和结构变迁的社会承受能力 516

一、体制转换与结构变迁的成本和效益 516

二、体制转换的社会承受能力 517

三、结构变迁的社会承受能力 520

第二十章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交互作用下的就业问题 521

第一节 体制转换型失业对结构变迁的影响 521

一、体制转换型失业为结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522

三、体制转换型失业压力与经济增长 524

二、体制转换型失业压力加速结构变迁 524

四、体制转换型失业压力对结构变迁的消极影响 527

第二节 结构变迁和就业变动对体制转换的影响 528

一、结构变迁影响就业变动的一般规律 528

二、结构变迁、就业变动对体制转换的影响 531

第三节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和就业创造 539

一、公平和效率的选择与结合 539

二、结构变迁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41

三、以体制转换来促动就业创造 544

第六篇 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抉择 549

第二十一章 转变政府职能 5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550

一、政府职能 5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特点 552

三、我国政府职能的经济学分析 554

四、政府职能与就业的关系 555

第二节 转变政府职能的抉择 558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取向 559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 561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就业 563

一、政府在实现充分就业中的作用 563

二、建立充分就业的宏观调节机制 564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充分就业中的职能作用 566

第二十二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69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569

一、我国传统企业体制的弊端 570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571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及核心内容 576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思路 576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77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 578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措施 580

五、调整和规范企业内外部关系 584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与充分就业 585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585

二、现代企业制度与劳动力市场 587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588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解决就业的途径 589

第二十三章 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 591

一、人口增长与充分就业 592

第一节 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与充分就业 592

二、人口素质与充分就业 597

第二节 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思路 604

一、适度人口理论 604

二、人口经济系统工程 607

三、转变生育观念 609

四、实施计划生育 611

五、培育人口再生产环境 613

六、控制人口增长的制度创新 614

第三节 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 616

一、对提高人口素质的再认识 616

二、改革现行教育制度 618

三、增加教育投入 619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 620

五、重视人力资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621

第二十四章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622

第一节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政策抉择 623

一、产业政策 623

二、财政政策 626

三、货币政策 630

四、外贸外资政策 633

五、政策的协同性 636

第二节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 638

一、关于经济增长点的选择 638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成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640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与优势 643

第三节 大力开发西部地区 643

二、开发西部地区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647

三、开发西部地区与实现充分就业 650

第二十五章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653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主要表现 653

一、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倾斜 654

二、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 654

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 656

四、预算内和预算外综合财力的统筹运用能力差 656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对就业的影响 657

一、抑制了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 657

二、造成产业结构失衡 659

三、导致社会保障缺乏财力基础 660

第三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 661

一、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662

二、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663

三、规范各种基金、收费的管理 665

四、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666

五、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667

六、建立政府公共财政制度 670

第二十六章 建立充分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673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674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674

二、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增长的调节 676

三、社会保障与充分就业的实现 677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 678

第二节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评估 678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 680

三、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684

第三节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经验借鉴 687

一、挪威失业保障制度的启示 687

二、德国、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借鉴 690

第四节 建立失业及养老保险机制 693

一、建立失业保险机制 693

二、建立养老保险机制 699

第五节 建立社会保障期权契约制度 701

一、农村人口生育需要的可替代性分析 702

二、社会保障期权契约制度的基本内容 703

三、社会保障期权契约制度的资金供给 705

后记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