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新中国50年课程的历史变革 1
一、 我国课程的历史沿革 1
二、 课程代的划分标准 6
三、 我国三代课程的主要特点 9
第二章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 17
一、 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18
二、 新中国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23
三、 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发展历程 31
一、 世界课程制度的类别 39
第三章 我国课程制度的历史变革 39
二、 我国课程体制的变革 42
第四章 我国课程体制的主要弊病 46
一、 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 46
二、 课程实施方面的问题 49
三、 课程体制弊病的性质 52
四、 课程体制弊病的根源 55
第五章 我国校历的变革及其横向对比 62
一、 校历概念的释义 62
二、 我国有关校历的规定 65
三、 我国与各国学制的比较 70
四、 我国与各国校历的比较 73
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国家的课程改革 82
第六章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 82
二、 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 83
三、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课程改革 92
四、 日本的课程改革 102
五、 当代世界课程重建的时代特点 108
六、 课程重建中的“迷思”与“危机” 121
第七章 俄罗斯课程改革及中俄对比 125
一、 俄罗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背景 126
二、 俄罗斯《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草案〉》 131
三、 俄罗斯《普通教育学校基础教学计划》 136
四、 俄罗斯《普通教育基础学校必修内容最低限度》 146
五、 俄罗斯课程改革中的变与不变 153
六、 中俄课程改革对比分析 159
第八章 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基础理论 166
一、 素质教育的新阐释 166
二、 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171
三、 创新教育的新观念 173
四、 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176
五、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设计 180
第九章 课程体系的时代特征 186
一、 古代课程体系的特征 186
二、 近代课程体系的特征 187
三、 现代课程体系的特征 192
第十章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基本特征 194
一、 学科中心课程的学生中心课程 195
二、 筛选教育课程与普及教育课程 196
三、 素质教育内涵概要 203
四、 “应试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 205
第十一章 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基本理念 219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 220
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 222
三、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2
四、 终身教育的理念 223
五、 创新教育的理念 224
六、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理念 227
七、 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理念 228
十、 科目课程时编配弹性约定的理念 232
九、 适应性与超越性结合的理念 232
八、 爱国思想与世界意识结合的理念 232
第十二章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基本框架 235
一、 实行多套课程方案:落实三级课程管理 237
二、 加强各级学校素质教育,解决幼小衔接断层问题 253
三、 界定课程目标,构建新目标体系 259
四、 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审美教育 273
五、 开发新型活动课,加强课程实践性 282
六、 开发评价理论研究,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295
七、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制高质量教学课件 298
第十三章 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99
一、 教学体系的含义 300
二、 传统教学体系的弊病 301
三、 教师的个性与学生的创造力 303
第十四章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实施观 307
一、 课程实施的含义 308
二、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309
三、 课程实施研究对课程改革的意义 312
四、 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315
第十五章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育人观 321
一、 推动课程发展的客观基础 322
二、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核心 326
三、 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课程观 332
第十六章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课程观 336
一、 课程概念的各种界定 337
二、 对各种课程界说的评析 341
三、 改造封闭狭隘的课程观 345
四、 摒弃学科本位主义 349
第十七章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评价观 351
一、 世界课程评价的发展概略 351
二、 新中国课程评价发展历程 354
三、 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评价观 363
附录 377
译者说明 377
附录一:《俄罗斯学校教学标准》序言 379
附录二:普通初等、普通基础、普通中学(完全)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联邦部分总构想 383
附录三:俄罗斯联邦联邦法《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草案) 401
主要参考书目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