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词 李瑞环 1
序 李瑞环 1
写在前面 1
一、从政之道篇 3
第一章 清正廉明 3
《六韬》《三略》中的治世警言 3
《五经》中的“从政”名句 5
《诗经》中的廉耻观 7
“仓廪实则知礼节” 9
《管子》《老子》《庄子》《墨子》名言集锦 10
刘向论为政之道 13
从“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说起 16
“刺奸将军”祭遵 19
杨震却金说“四知” 20
“臣心如水”的郑崇 22
胡质父子皆清廉 24
山涛、王戎受贿风波 26
从鲁褒《钱神论》说起 28
“贪泉”、“浊泉”、“盗泉”与“廉泉” 30
李光颜却美色 32
包拯“笑比黄河清” 33
司马光教子:生活要简朴 35
海瑞《求万世治安疏》 37
况钟三任苏州知府 39
顾炎武说廉耻 42
朱为弼不受供张 43
曾国藩的寒素家风 45
胡林翼不庇族戚 46
彭玉麟崇俭自守 48
沈葆桢不私同乡挚友 49
北直廉吏“铜锤李” 51
容闳“傲骨殊棱棱” 53
翁同和清廉自持 55
林干良为官“直道而行” 56
孙中山不私亲属 58
伍廷芳痛恶民蠹 59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61
第二章 国事为重 63
鲍叔牙让相 63
祁黄羊、腹?公而忘私 64
蔺相如“完璧归赵” 66
屈原悲吟忧国伤 68
唐睢不辱使命 72
尉缭论治国大要 74
张骞两次通西域 76
班超投笔从戎 78
张普惠“有王臣之风” 80
姚崇上疏言“十事” 82
杨业殉国陈家谷 85
王禹偁引古论今 87
吕蒙正为相 89
忠贞直言的寇准 91
“先天下之忧而忧” 93
苏东坡穷且益坚 95
立志为“治天下匠”的耶律楚材 98
解缙上封事万言书 100
郑和七次下西洋 102
张居正严教明神宗 104
顾宪成书写对联 107
王夫之论为君之道 109
任弘嘉“上十渐疏” 112
龚自珍说“官场” 114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116
容闳为太平天国献计 118
“尽用泰西之长” 120
宋伯鲁上疏陈时弊 122
易顺鼎慷慨赴台 123
“冲决君主之网罗” 125
“朋友,朋友,说真的吧” 127
功成不居,顾全大局的黄兴 128
“为宪法而流血的第一人” 130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 132
二、从政原则篇 139
第三章 民为邦本 139
周公的治国三要 139
晏子论治国“三殃” 141
孟子答邹穆公问 143
汉高祖“与民休息” 144
晁错论贵粟重民 146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 148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150
宇文邕“修富民之政” 152
“有脚阳春”宋璟 154
陆贽的民本思想 156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59
董煟《救荒活民书》 161
从“得民之劳者昌”谈起 163
“阜民之财,息民之力” 165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 168
黄宗羲论为臣之道 170
皇太极富民有方 172
唐甄论善政十八条 173
立国之道在于富民 175
下恤民生以上筹国计 177
魏源抗灾救稻 179
江忠源敛捐赈饥 181
陈景华的爱民政绩 182
《尚书》中的重贤思想 185
第四章 尊贤重才 185
周公“一饭三吐哺” 187
墨子论尚贤 189
子思推荐苟变 191
方九皋相马 192
燕昭王求贤报国仇 194
“吾有三杰” 196
汉武帝求贤任能 198
陈蕃“悬榻”待徐稚 202
曹操三下《求贤令》 203
刘实论让贤 205
《刘子》中的人才管理学 207
白居易论求贤用贤 209
《管仲论》中有新意 210
王安石论兴贤育贤 212
荐贤满天下的胡林翼 215
肃顺延揽人才 217
刘铭传的人才观 218
张之洞力保冯子材 220
三、从政方略篇 225
第五章 审势利导 225
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 225
管仲稳操外贸胜券 22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229
春申君“当断不断” 231
张仪破纵说连横 232
赵武灵王“胡骑服射” 235
“守株待兔”与“刻舟求剑” 237
汉高祖“和亲” 238
贾谊《陈政事疏》 240
《隆中对》的战略价值 243
诸葛亮以法治蜀 245
刘禹锡《鉴药》 247
器弩悉弄智灭钦陵 249
宋太祖分割相权 251
“三苏“论审时话变 252
辛弃疾《审势》忠论 254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257
范文程佐建清廷 259
康熙帝削平“三藩” 261
慧眼独具,见微知著的龚自珍 263
勇于探索的孙中山 265
姜子牙治国四原则 268
第六章 权谋妙计 268
晋文公“退避三舍” 27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73
“齿亡舌存”和“唇亡齿寒” 275
子产论宽猛相济 277
宓子贱“鸣琴而治” 279
触龙婉言劝赵太后 281
孙膑减灶与虞诩添灶 283
郑国修渠疲秦之计 285
秦始皇的两支令箭 287
韩非论法、术、势 289
刘秀以屈求伸以智取胜 291
郭嘉定计胜袁绍 295
周瑜谈笑退曹兵 297
曹操飞函破孙权 299
谢安奕棋败前秦 301
“玄武门之门”的成功 303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304
海瑞巧戏贪官 306
县令“张一包”办案秘诀 308
康熙一举除鳌拜 310
华亭令戏惩武秀才 311
蔡锷巧计离虎口 313
第七章 察举选用 316
姜子牙的“六守”、“八证” 316
齐桓公拜仇人为相一匡天下 317
老子的“道”与成才方法论 319
庄子以“九征”诠选人才 322
王符主张以明选考功澄清官风 324
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326
我国最早人才学著作——刘劭《人物志》 328
拓跋宏治吏有方 330
苏绰卓越的人才观 333
唐太宗秉公用人 335
张九龄论治国必辨忠奸 337
韩愈关于人才的名言 339
宋太祖行殿试、保任制的成功经验 341
苏洵系统的人才思想 343
叶适人才管理的独到见解 346
许衡论用人之道 347
朱元璋难得的人才观 349
张居正“考成法”见奇效 351
“唯用贤为国之大事” 353
林则徐的选才用才 355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357
张兆栋公正用人 358
光绪罢斥玉铭 361
第八章 广开言路 36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63
子产不毁乡校 364
邹忌讽齐王纳谏 366
“逐客”风波 368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71
魏征十思谏太宗 373
萧韩家奴言治国方略 376
金世宗纲谏正己 377
王鏊《亲政论》 379
君主自抑尊威 381
魏源论庶人议政 383
齐桓公为“五霸”之首 386
我国第一次改革——李悝变法 388
富、强、治三部曲 390
“世人未可非商鞅” 392
“千古一帝”秦始皇 395
第九章 除旧布新 396
光武帝改革行政体制 398
难能可贵的“太和改制” 401
隋文帝改革官制 40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05
松赞干布走必由之路 407
武则天“开汲引之门” 410
王安石功过凭谁说 412
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 415
明太祖改革行政管理机构 418
明太祖严整吏治 421
清太宗的建国方略 423
至理良言:“治民必先治官” 427
龚自珍的“更法”、“改制” 429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431
首倡效法西方政治制度的洪仁玕 433
“变而后能胜” 435
发聋振聩的《校邠庐抗议》 437
“弱则思变,变则能强” 439
郑观应“振痴聋而启惛聩 440
“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442
“变法成天下之治” 444
变法则存 不变则亡 445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47
近代教育改革的先声 449
第十章 理财求富 451
管仲的富民、安民之策 451
陶朱公理财 453
子贡经商“抗礼”诸侯 455
白圭经商“乐观时变” 457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459
略说“开皇之治” 461
刘晏出色的理财方法 464
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466
赛典赤瞻思丁开发云南 468
张居正行“一条鞭法” 470
黄宗羲谈经济管理 472
颜元以“七字富天下” 474
康熙发展经济六项措施 476
自立图强的四项主张 479
李金镛办漠河金矿 481
刘铭传大力发展台湾经济 483
张謇发展实业的道路 485
第十一章 笃功务实 487
大禹“过家门不敢入” 487
周公的《金? 》之书 489
“名闻天下”的西门豹 491
李冰修建都江堰 493
何县令拉纤 495
赵抃救灾 498
方克勤知济宁府 500
周忱巡抚江南 501
张居正颁行《给驿条例》 503
汪应蛟移镇天津 506
“令行则治”和“以实则治” 508
曹怀朴与“曹公圳” 510
“躬自徼察”的林则徐 511
李鸿章与天津机器局 513
“心雄万夫”三把火 515
张鸣岐施“新政” 516
四、从政修养篇 521
第十二章 学问躬行 521
孔子治学 521
子产论学而后入政 523
荀子劝学 525
苏秦刺股相六国 527
“凿壁偷光”的匡衡 529
学以成名的张衡 532
“悬梁”、“囊萤”、“流麦”及其他 534
“非复吴下阿蒙” 537
五十学《易》不晚 539
张载谈学以致远 541
苏轼《日喻》告吴君 543
朱熹谈读书 545
虞集论学须立志 547
宋濂求学 548
康熙帝好学 550
魏源的好学与“实学” 551
戎马倥偬、砥砺学问 552
张曜于夫人前执弟子礼 554
“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555
第十三章 壮志豪情 558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558
叔孙豹论“三不朽” 559
“鱼,我所欲也” 561
勾践“卧薪尝胆” 563
项羽“破釜沉舟” 565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567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569
“马革裹尸”的马援 571
陈蕃志在“扫除天下” 573
范滂欲“澄清天下” 575
祖逖“中流击楫” 577
“以匡正为己任”的卞壶 579
殷浩淡泊名利 581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83
松赞干布迁都逻些 584
王禹偁上疏言五事 586
“寸心至死如丹”的陆游 588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591
“有心杀贼,无力回夭” 593
向天一吼,唤醒睡狮 595
第十四章 民族大义 597
苏武持节北海牧羊 597
宗泽三呼“过河” 600
岳飞“尽忠报国” 602
抗金名将韩世忠 604
“留取丹心照汗青” 607
谢枋得《却聘书》 609
“只留清白在人间” 610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613
“不死将军”史可法 615
夏完淳十七岁为国捐躯 617
瞿式耜正襟坐堂 619
郑成功收复台湾 622
“死不作雁奴”的张煌言 624
康熙帝与《尼布楚条约》 627
“报国丹心指天誓” 629
守疆殉职的裕谦 632
“为国而死,死又何防” 634
石赞清大义凛然 636
暮年萌志,伸我国威 637
抗法保台的刘铭传 640
“捍蔽边疆”不畏强寇 642
“有公足壮海军威” 644
舰亡亦亡,生死以守 646
李景祥赏罚分明不辱国体 648
“不敢稍存瞻顾”的聂士成 649
勇于虎口夺食的爱国外交家 651
“高唱叫醒中国魂” 653
第十五章 刚直却邪 656
何谓“大丈夫” 656
义不帝秦的鲁仲连 658
李膺办案“死不旋踵” 660
朱云愿得尚方宝剑 662
王充罢职著《论衡》 664
“强项令”董宣 665
“台阁生风”的傅玄 667
范缜不以“卖论取官” 669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671
狄仁杰极言谏武后 673
柳宗元《三戒》 675
吕端“大事不糊涂” 677
欧阳修痛骂谏官 679
“三不足”的王安石 682
杨万里拒写《南园记》 684
耶律楚材直言不讳 686
王著锤击阿合马 688
大义灭亲的脱脱 690
刘基论相 692
杨继盛临刑赋诗 694
沈链上疏斥严嵩十恶 697
王鼎痛斥穆彰阿 699
阎敬铭重杖武弁 701
彭玉麟杀李鸿章侄 702
清末“虎吏”徐次舟 704
“迁就定谳”则“负疚益深” 706
陈宝琛义谏两太后 708
“不做官,不要钱,多做事”的周震鳞 710
伍廷芳不副署解散国会令 711
第十六章 克己省身 714
孔子说“仁” 714
曾子修身 716
廉颇负荆请罪 718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 720
“大树将军”冯异 722
王霸“疾风知劲草” 723
曹操的两篇告令 725
“止谤莫如自修” 728
诸葛亮自贬三级 730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732
周处除三害 734
陶侃日运百砖 736
苏绰论治心身和尽地利 738
娄公荐贤 740
韩愈《原毁》 741
曹彬有功不矜伐 743
林逋谈责己修身 745
孙嘉淦居官“八约” 747
“奇男子”鲁亮侪 749
曾国藩推崇“三习一弊”疏 751
五、妇女问政篇 757
唐甄驳“女子皆祸水”说 757
姜后与樊姬 759
钟离春与刘娥 760
赵威后问政 762
昭君出塞 763
汉和熹邓后 765
李衡妻习氏 767
朱序母与拓跋澄母 768
越族杰出的女领袖洗夫人 770
唐长孙皇后 772
元世祖正后察必 774
明马皇后 775
“忠顺夫人”三娘子 777
母教有方子忠良 779
“拚将头颅血,力挽乾坤回”的秋瑾 782
从诰命夫人到社会活动家 784
六、从政禁戒篇 789
第十七章 酒色财气 789
商纣王以酒丧邦 789
周幽王以色亡国 791
李斯贪恋富贵的结局 793
梁冀家财三十万万 795
刘伶、阮咸以酒乱俗 798
何曾父子“日食万钱” 801
石崇斗富 802
“八达”放达,“何必乃尔” 804
元琛贪财富过石崇 807
“饿虎将军”与“饥鹰侍中” 809
“隔江犹唱后庭花” 811
“以泪洗面”的李后主 815
“和淼跌倒,嘉庆吃饱” 818
寄生特权与八旗子弟 820
第十八章 昏愎谗佞 823
夏桀王自比太阳 823
“多行不义必自毙” 824
息侯犯“五不韪” 826
夫差无颜见伍子胥 827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829
庄子笔下的曹商 833
“千人所指”的董贤 834
朱浮去信斥彭宠 836
晋武帝与“八王之乱” 838
王衍后悔自保谈玄 841
莫要“自坏长城” 844
和士开媚主求荣 846
李林甫“口蜜腹剑” 849
安禄山献媚取宠 852
“长乐老”冯道 855
秦桧卖国害忠良 858
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 861
“不战不和不守”的叶名琛 863
曾国藩受欺于老讼师 865
“此位让与尔何如”——同治拒谏 867
阴险狡诈的荣禄 869
钻营有术的袁世凯 872
竖刁、易牙结党乱国 875
第十九章 结党乱国 875
赵高“指鹿为马” 877
乱世奸雄董卓 880
贾南风恶流难尽 883
胡太后淫乱误国 886
杨广上台的前前后后 889
“六贼”之首蔡京 892
贾似道死有余辜 895
刘瑾、焦芳沆瀣一气 897
严嵩父子皆奸臣 902
专权的女人——慈禧 905
丧权辱国的外交家 908
崇厚签约卖国 910
辫帅张勋与短命复辟 912